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
資料擴展:
中華民族(英文:Chinese nation),在統壹的多民族國家形成,結成了56個民族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多元壹體大家庭。中華民族是唯壹代表中國現代民族的***同體名稱。
中華民族最早是梁啟超在1902年《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壹文中提出的概念。但作為壹個自在的民族實體,幾千年來早已存在。在中華大地上繁衍生息的各民族不斷交融匯聚。
特別是中國自秦漢形成統壹多民族國家以來,大壹統的理念深入人心,各民族在分布上交錯雜居、經濟上相互依存、文化上兼收並蓄、情感上相互親近,最終形成了多元壹體的中華民族。
相關的歷史學及人類學理論有費孝通的“多元壹體”論,以及許倬雲的《我者與他者的轉化及混合》,中華民族這壹政治概念在清末、中華民國和新中國三個時代都有著不同的定義。
古代
“中華”壹詞出現甚早,源自於中國古代華夏族(漢族前身),起源於黃河流域壹帶,居四方之中,文化、科技發達並且歷史悠久,因此稱該地為中華,此區後來被稱為中原或中國。上古所謂“中國”,即指後世“中原”。
最早出現華夏二字並稱的,是《左傳·定公十年》“裔不謀夏,夷不亂華”,孔穎達疏曰:“夏,大也。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華、夏壹也。”
意即因中國是禮儀之邦,故稱“夏”,“夏”有高雅的意思;華夏族的服飾很美,故作“華”。歷史學家認為華是源於上古的華胥國(位於陜西西安附近),也有人說“華”是因華山而得名,“夏”是因夏水(漢水)得名。久而久之“中華”便成了中國,華夏等意詞。
中國近代著名學者章太炎認為:“中國雲者,以中外別地域之遠近也;中華雲者,以華夷別文化之高下也”(《章太炎文錄初編·別錄卷壹·中華民國解》)。這裏強調中華壹詞乃區別文化高下之族的含義。“中華”在歷史上曾專指漢族,這是由於中華與華夏壹詞有關。華夏文化發達,遂以中華自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