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紙質地比較細膩,扯之如棉,但用料來源有限,產量不大,不能推廣,顏色發黃不易書寫,但造價低廉,紙質輕,價格低。西漢勞動人民所造的紙並經過東漢的蔡倫改進以後,已經能滿足書寫的要求。
蔡倫改進以後,紙能驅蟲防蛀,延長書的壽命,又有書香之氣。其次黃色不刺眼,可以常時間閱讀而不傷目。如有筆誤,又可用雌黃塗後再寫,便於校勘。
夾江手工紙生產面臨危機,原材料供給困難,傳承乏人。夾江全縣雖還有壹千多家造紙作坊,但嚴格意義上的傳統手工紙生產已不多見。
擴展資料:
為了延長紙的壽命,晉時已發明染紙新技術,即從黃蘗中熬取汁液,浸染紙張,有的先寫後染,有的先染後寫。浸染的紙叫染潢紙,呈天然黃色,所以又叫黃麻紙。黃紙有滅蟲防蛀的功能。
至晉代(4世紀)時,紙已最終取代帛簡成為主要書寫材料。蔡倫在促進麻紙及皮紙生產方面起了很大作用,他雖不是造紙術發明者,但作為技術革新者和組織推廣者的歷史地位應予肯定。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