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宮圖》主要流傳於山東省壽光市的聖城街道南關社區及周圍的幾個村莊。
壽光市跑燈的最後壹位傳人是已去世的南關村老藝人張明京。在《月宮圖》面臨失傳時,這位老人曾主動找到當時的壽光縣文化館,希望能把這門藝術傳承下去。縣文化館業務副館長李樹高和幾名工作人員由此掌握了這出舞蹈的基本技術,並進行了多次演出。
早先的《月宮圖》演出時,表演者全都是男扮女裝,腳上綁“地蹺”。現今他們全改為女子表演,並除去地蹺。但問題又隨之而來:壹般來說女演員手臂力量較弱,而安裝有兩個燈籠的“丁”字形燈架,每人手持兩個,僅重量就有3.5公斤。為了握住柄尾斜向舉起保持不動,幾乎所有演員的手上都磨起了泡。另外,為增強舞蹈的觀賞性,表演者經過反復摸索,還增加了許多原來沒有的隊形圖案,以及“火流星”的表演。與其它民間舞蹈不同,該舞蹈的所有隊形圖案均無直角和鈍角,全部由弧線形成。演員在跑“碎步”時,要始終保持前腳掌著地、上身前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