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活動,對於增強人的體質,提高人的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中國歷史上,體育活動的開展堪稱久遠。到了近代,特別是進入民國以後至抗日戰爭爆發前,隨著經濟的緩慢發展和西方體育活動方式和理論的逐步傳入,中國的體育活動進入了壹個新階段:各級學校中較普遍地開設了體育課,培養了壹批師資和專門人才,民間曾建立了壹批社團,組織過壹些體育活動等,壹度呈現出壹派興旺景象。然而,從北洋政府到南京國民政府,當時皆對此不予重視,絕少扶持,1929年南京國民政府曾頒布《國民體育法》,但實屬具文,從未認真實行,從而造成中國體育事業大大落後於世界水平的狀況,如1936年在德國柏林舉辦的奧運會上,中國代表團在所參加的項目中全部失利,僅靠武術表演挽回了壹點面子。
抗日戰爭開始後,南京國民政府很快嘗到了體育落後的苦果。當時急需擴充軍隊,但由於以往不重視體育,廣大民眾更因生計艱難而無從鍛煉身體,從而極大地妨礙了國民體質的提高,使得南京國民政府難以征募到合格的兵員———應征的“壯丁”不壯,多為“瘦丁”。據軍政部1937年的壹份報告稱,該年數次降低入伍的身體標準,但不及格者仍占五分之三以上;隨後考選空軍時,體格合格者尚不到百分之壹,從而引起了各方面的震動。在壹屆國民參政會上,不少代表呼籲開展國民體育活動,以增強人民體質,國民政府亦不得不采取臨時抱佛腳的方法,急抓體育。1940年10月10日,教育部在陪都重慶召開了全國國民體育會議第二次大會,蔣介石在會上強調:“今後抗戰建國的教育,就是要註重體育,重秩序,守紀律。”會議提出並通過了修正1929年頒布的《國民體育法》的議案,經過努力,1941年9月9日,國民政府公布了修訂後的《國民體育法》,其中規定:凡中華民國國民均有受體育訓練的義務,由此以改造國民的體魄,增進民族健康,還規定教育部為主管全國國民體育的行政機關。1942年初,教育部呈文行政院稱:“為利用重九習俗(指民間重陽節登高的風俗)推行國家大法(即《國民體育法》),並為實施國民體育,紀念國父首次起義(即孫中山擬於1895年10月26日重陽節發動的廣州起義)起見,特規定九月九日為體育節,並擬定《體育節舉行要點》。”此議得到了行政院的批準,頒布全國執行。這是我國第壹個由政府規定的體育節。
1942年第壹屆體育節的慶祝活動十分熱烈、隆重。
從8月開始,教育部國民體育委員會即對慶祝活動進行周密安排,至八月底統計,國民黨統治區內決定舉辦大規模慶祝活動的有重慶、昆明、成都、桂林、西安、漢中等11座重要城市和福建省連城等16個縣,舉行壹般活動者也不在少數,其中重慶的慶祝活動最突出。9月9日下午2時半,首屆九九體育紀念大會暨首屆重慶市運動大會在夫子池新生活運動模範區廣場開幕。隨後重慶舉行的體育活動有:新生活運動模範區健身班的技巧運動表演,中華國術學會武術表演,英國駐華使館對中國信托局、荷蘭駐華使館對中央銀行的網球比賽,美國空軍的壘球比賽,川東師範學生足球賽,滑翔機跳傘,兒童遊泳表演,團體健身操表演,女子籃球賽,爬山,渡江,踢毽子等。其他壹些地方也因地制宜開展了壹些特色活動,如江西的自行車比賽,西康的射擊比賽等,均受到民眾歡迎。
1943年第二屆體育節,各地仍然十分重視,如重慶,9月9日當天,除照例召開慶祝大會,舉行體育表演等傳統慶祝活動外,還別出心裁地舉行了壹次“民族健康遊行”,體育表演隊、女護士隊、清潔夫隊、馬隊、貼標語隊,並有馬車十輛,均布滿衛生教育標語,每輛車內有兒童二人,表示註重兒童衛生之意。
但1944—1945年的第三屆至第四屆體育節,則是在壹種特殊的背景下進行的。
1944年已處於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和抗日戰爭最後勝利的前夜,但國民黨由於消極抗日,保存實力,坐等勝利而更加腐朽,整個戰局每況愈下,在豫湘桂戰役中喪師失地,壹敗塗地,引起國統區人心恐慌,民眾對當年的體育節根本不可能有多少興趣。1945年9月9日體育節,恰逢當日在南京舉行中國戰區日軍投降簽字儀式,舉國狂歡,萬民同慶抗日戰爭的勝利,體育節當然也無暇過問了。
1946年的體育節是抗日戰爭勝利後的第壹個體育節,各地皆隆重慶祝,特別是在當年淪陷、而今已光復的地區,舉行體育節尚屬首次,因而體育活動更為熱烈。南京的慶祝活動在9月7日即開始,7日與8日活動有遊泳比賽,9日舉行爬山比賽、網球表演賽、籃球賽與武術表演。又如上海,據《申報》報道,當天上午9時市體育館舉辦了“體育與衛生”的演講會,下午舉行乒乓球、籃球表演賽。虹口遊泳池下午舉行遊泳賽。體育節前後,全市還舉行了警察杯籃球賽。
然而,國民黨在抗日戰爭勝利後違背歷史潮流,堅持其壹黨專政的獨裁反動統治,發動了新的內戰,全國人民很快陷入苦悶之中,國民經濟迅速惡化,人民生活朝不慮夕,體育活動因經費支絀而陷入了窘境,體育節慶祝活動遂呈江河日下之勢,壹屆不如壹屆。
1948年9月,人民解放軍與國民黨軍隊的戰略決戰即將開始,國民黨統治搖搖欲墜,為粉飾太平,安撫人心,國民黨當局仍然舉辦體育節慶祝活動。但除南京等處外,各地多采取敷衍態度,舉辦壹些小規模活動即算完成任務。
綜上所述可知,南京國民政府所設置的體育節及其活動在抗日戰爭時期取得了壹定成效,對奪取抗戰勝利起到了促進作用。但抗戰勝利後,隨著國民黨的倒行逆施、走向崩潰,體育節也相應地走向了衰微。這就從反面證明,沒有進步的政治、社會的保障,就不會有文化藝術的真正繁榮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