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有關樓蘭的知識

有關樓蘭的知識

介紹

樓蘭,西域古國名。樓蘭是中國西部的壹個古代小國,國都樓蘭城(遺址在今中國新疆羅布泊西北岸)。西南通且末、精絕、拘彌、於闐,北通車師,西北通焉耆,東當白龍堆,通敦煌,扼絲綢之路的要沖。國人屬印歐人種。漢武帝初通西域,使者往來都經過樓蘭。樓蘭屢次替匈奴當耳目,並攻劫西漢使者。元封三年(前108),漢派兵討樓蘭,俘獲其王。樓蘭既降漢,又遭匈奴的攻擊,於是分遣侍子,向兩面稱臣。後匈奴侍子安歸立為樓蘭王,遂親匈奴。王弟尉屠耆降漢,將情況報告漢朝。昭帝元鳳四年(前77),漢遣傅介子到樓蘭,刺殺安歸,立尉屠耆為王,改國名為鄯善,遷都扜泥城(今新疆若羌附近)。其後漢政府常遣吏卒在樓蘭城故地屯田,自玉門關至樓蘭,沿途設置烽燧亭障。魏晉及前涼時期,樓蘭城成為西域長史治所。

距今約1600年前樓蘭國消失,只留下處古城遺跡。樓蘭古城位於東徑89°22′22〃,北緯40°29′55〃,地處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縣北境,羅布泊的西北角、孔雀河道南岸的7公裏處。

樓蘭國的遠古歷史至今尚不清楚。樓蘭名稱最早見於《史記》。《史記.匈奴列傳》記載,大約在公元前3世紀時,樓蘭人建立了國家,當時樓蘭受月氏統治。公元前177年至公元前176年,匈奴打敗了月氏,樓蘭又為匈奴所轄。

遺跡現狀

樓蘭古城現占地面積12萬平方米,接近正方形,邊長約330米,整個遺址散布在羅布泊西岸的雅丹地貌群中。

樓蘭古城遺址西北距庫爾勒市350公裏,西南距若羌縣城330公裏。

樓蘭古城的發現

樓蘭王國最早的發現者是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1900年3月初,赫定探險隊沿著幹枯的孔雀河左河床來到羅布荒原,在穿越壹處沙漠時才發現他們的鐵鏟不慎遺失在昨晚的宿營地中。赫定只得讓他的助手回去尋找。助手很快找回鐵鏟甚至還揀回幾件木雕殘片。赫定見到殘片異常激動,決定發掘這廢墟。1901年3月,斯文·赫定開始進行挖掘,發現了壹座佛塔和三個殿堂以及帶有希臘藝術文化的木雕建築構件、五銖錢、壹封佉盧文書信等大批文物。隨後他們又在這片廢墟東南部發現了許多烽火臺壹起延續到羅布泊西岸的壹座被風沙掩埋的古城,這就是樓蘭古城。

古城平面近正方形,邊長在330米左右,幾乎全部為流沙所掩埋。城墻用粘土與紅柳條相間夯築。有古運河從西北至東南斜貫全城。運河東北有壹座八角形的圓頂土坯佛塔。塔南的土臺上,有壹組高大的木構建築遺跡,曾出土漢文、佉盧文文書及簡牘、五銖錢、絲毛織品、生活用具等。運河西南的中部,有3間木構土坯大型房址,房中及其附近曾出土大量漢文文書、木簡及早期粟特文和佉盧文文書,估計為衙署遺跡。其西的壹組庭院,可能是官宦宅邸,南邊分布著矮小的民居。城中出土的各種文書、簡牘,被稱作羅布泊文書。

在20世紀初的考察過程中,大量樓蘭文物被國外考察團帶走。

樓蘭文化

樓蘭文化堪稱世界之最的人文景觀。據考古學家證實:塔裏木河盆地人類活動已有壹萬年以上的歷史。如果我們把遺棄在塔裏木河塔克拉瑪幹大沙漠中的古城用壹根紅線聯接起來,我們會驚奇地發現,所有的古城包括樓蘭王國在內,突然消失的時間都在公元四壹五年,所有的遺址都在距今天人類生活地50---200公裏的冥冥沙漠之中。時至今日,盡管有眾多學者付出了巨大心血,但諸如樓蘭古城的興衰與消失,至今還是個偌大的謎團,樓蘭遺址也成為世界註目的焦點。輪臺古城、且末遺址、古墓葬群、古烽燧、木乃伊、古代巖壁畫等等,都是世界級的旅遊景點。在人類歷史上,樓蘭是個充滿了神秘色彩的名字。它曾經有過的輝煌,形成了它在世界文化史上的特殊地位。人們在樓蘭文化所表現出的興趣與熱情,充分說明樓蘭不僅是屬於中國的,而且是屬於人類的。樓蘭是祖先留給巴州的壹筆無法估量的歷史遺產,也是巴州人的驕傲。同時也意味著挖掘、整理、研究樓蘭文化。以各種方式展示樓蘭及古西域文化,巴州人應該負有更大的責任。當21世紀即將到來的時候,時代向巴州人提供了壹個極好的機會,這就是以經濟的高速發展為契機,以經濟實力的全面增長為前提,有計劃地開發樓蘭及古城文化遺產。使它們為現代精神文明建設與物質文明建設服務。實際上這是我們在新的歷史時期,賦予樓蘭文化以新的生命。

歷史上的樓蘭國

據《史記 大宛列傳》和《漢書 西域傳》記載,早在2世紀以前,樓蘭就是西域壹個著名的“城廓之國”。它東通敦煌,西北到焉耆、尉犁,西南到若羌、且末。古代“絲綢之路”的南、北兩道從樓蘭分道。

中國魏晉及前涼時期西域長史治所。位於新疆羅布泊西北。因遺址中出土的漢文文書上,用“樓蘭”佉盧文對音為“庫羅來那”稱呼該城而得名。20世紀初,英國人斯坦因等曾多次來此盜掘。50年代後,中國學者進行了調查和發掘。

樓蘭屬西域三十六國之壹,與敦煌鄰接,公元前後與漢朝關系密切。古代樓蘭的記載以《漢書·西域傳》、法顯還有玄奘的記錄為基礎。《漢書·西域傳》記載:“鄯善國,本名樓蘭,王治扡泥城,去陽關千六百裏,去長安六千壹百裏。戶千五百七十,口四萬四千壹百。”法顯謂:“其地崎嶇薄瘠。俗人衣服粗與漢地同,但以毯褐為異。其國王奉法。可有四千余僧,悉小乘學。”玄奘三藏在其旅行末尾作了極其簡單的記述:“從此東北行千余裏,至納縛波故國,即樓蘭地也。”

漢時的樓蘭國,有時成為匈奴的耳目,有時歸附於漢,玩弄著兩面派的政策,介於漢和匈奴兩大勢力之間,巧妙地維持著其政治生命。由於樓蘭地處漢與西域諸國交通要沖,漢不能越過這壹地區打匈奴,匈奴不假借樓蘭的力量也不能威脅漢王朝,漢和匈奴對樓蘭都盡力實行懷柔政策。

漢武帝派博望侯張騫出使大月氏,締結攻守同盟失敗。此後派遣大軍討伐遠方的大宛國,又多次派遣使者出使西域諸國。這些使者通過樓蘭的時候,樓蘭由於不堪沈重的負擔,以至殺戮使者。漢武帝終於派兵討伐樓蘭,結果作為降服的證據樓蘭王子被送至漢王朝作人質。樓蘭同時也向匈奴送去壹個王子,表示在匈奴、漢之間嚴守中立。此後,漢遠征軍攻打匈奴壹個屬國時,樓蘭王通匈奴,在國內屯駐匈奴的伏兵,激怒了漢朝廷。漢武帝再次派兵討伐樓蘭,直逼首府扡泥城,樓蘭王大恐,立刻打開城門謝罪,武帝要其監視匈奴的動靜。公元前92年樓蘭王死去,招在漢朝作人質的王子回去繼位,王子非常悲痛,不願輕易回國,由其弟繼承了王位。新王時間不長死去,匈奴趁這個機會以昔日在自己國家作人質的前國王的長子繼承了王位,漢武帝聽到這個消息後大吃壹驚,迅速派使者前往勸誘新立國王至漢朝廷,欲扣作人質,未能成功。此後二三年間,漢與匈奴沒有發生重大事件,表面上非常安定。樓蘭國境接近玉門關,漢使者經常通過這個關門前往西域諸國,要經過樓蘭境內名為白龍堆的沙漠,沙漠中經常有風,將流沙卷入空中形狀如龍,迷失行人,漢朝不斷命令樓蘭王國提供向導和飲用水,因漢使屢次虐待向導,樓蘭拒絕服從其命令,兩者之間關系惡化。漢武帝最終派刺客暗殺了新國王。為在漢朝廷作人質的王子婚配壹位美姬送回樓蘭繼承王位。但是國王戰戰兢兢害怕遭遇暗殺。漢武帝在保護國王的名義下派部隊駐屯樓蘭境內,從而為討伐匈奴和西域諸國獲得了主動權。以上是漢武帝時與樓蘭的關系,此後漢王朝勢力衰弱,樓蘭再次背叛。

樓蘭消失之謎

公元400年,高僧法顯西行取經,途經此地,他在《佛國記》中說,此地已是“上無飛鳥,下無走獸,遍及望目,唯以死人枯骨為標識耳”。樓蘭--這座絲綢之路上的重鎮在輝煌了近500年後,逐漸沒有了人煙,在歷史舞臺上無聲無息地消失了。

公元4世紀之後,樓蘭國突然銷聲匿跡。

據《水經註》記載,東漢以後,由於當時塔裏木河中遊的註濱河改道,導致樓蘭嚴重缺水。敦煌的索勒率兵1000人來到樓蘭,又召集鄯善、焉耆、龜茲三國兵士3000人,不分晝夜橫斷註濱河引水進入樓蘭緩解了樓蘭缺水困境。但在此之後,盡管樓蘭人為疏浚河道作出了最大限度的努力和嘗試,但樓蘭古城最終還是因斷水而廢棄了。

有說樓蘭的死亡,是由於人類違背自然規律導致的,樓蘭人盲目濫砍亂伐致使水土流失,風沙侵襲,河流改道,氣候反常,瘟疫流行,水分減少,鹽堿日積,最後造成成王國的必然消亡。

無論怎麽說,有壹點是肯定的,給樓蘭人最後壹擊的,是瘟疫。這是壹種可怕的急性傳染病,傳說中的說法叫“熱窩子病”,壹病壹村子,壹死壹家子。在巨大的災難面前,樓蘭人選擇了逃亡——就跟先前的遷涉壹樣,都是被迫的。樓蘭國瓦解了,人們盲目的逆塔裏木河而上,哪裏有樹有水,就往那裏去,那裏能活命,就往那裏去,能活幾個就是幾個。樓蘭人欲哭無淚。他們上路的時間,正趕上前所未有的大風沙,是壹派埋天葬地的大陣勢,天昏地暗,飛沙走石,聲如厲鬼,壹座城池在混濁模糊中轟然而散……

至此,輝煌的樓蘭古城也就永遠地從歷史上無聲地消逝了。雖然逃亡的樓蘭人壹代接壹代地做著復活樓蘭的夢,但是,夢只能是夢。而且,夢到最後,連做夢的人都等不及,消失了,樓蘭,依然是風沙的領地,死亡的王國。

TTGTTG

樓蘭:俗稱漢時西域的鄯善國,在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鄯善縣東南,是壹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

3800年,想想這是壹個什麽概念,這是壹個多大的時間跨度?在中原的3800年,還是夏朝的統治時期。文中的樓蘭姑娘就生活在那個時代,不管當時是壹個怎樣的生存條件樓蘭姑娘的美,跨越時空還是留給了生活在3800年後的我們,那沒有去過古墓溝的人,要找到它絕非易事。這裏實際上是壹片正在發育中的雅丹地貌,類似的溝壑壹條又壹條,似連又若離,我們也是幾經周折,才在這片溝群中找到古墓溝。古墓溝距孔雀河不過數裏之遙,墓地選擇在臺地上,也有防洪之虞,看來當時人們就很看風水"。初見墓地,就給人震撼之感。偌大的墓地上,仿佛落下了無數光芒四射的"太陽",每壹個"太陽",就是壹個墓。此情此景,使我不禁浮想聯翩:當年後羿射日,射下的9個太陽,是否就落在了這裏?每個墓地,都有壹個"核",這個"核"是由緊密的壹圈圈胡楊木樁構成的。我數了壹數,每個墓地的胡楊木圈都是7層,"7"的數字,壹定在當時有什麽含意,也許與佛塔多為7層寓意是壹樣的吧?墓地之外圍,又有壹批鱗次櫛比、埋葬甚淺的小墓,正是這些小墓地,給我們帶來了意外的驚喜。 第壹具女幹屍出現在我們面前時,大家都趕忙上前照相,留下永遠的紀念。我卻在壹旁沈入了思考。 我曾見過斯文·赫定當年給樓蘭女屍拍下的照片,給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想不到我也會親眼目睹樓蘭女屍的真實形象,給我的感覺更是十分強烈。樓蘭姑娘的確十分美。她們臉龐不大,下頦尖圓,雙眼大大,似乎還能令我們感覺到那雙明亮眼睛中透出的清澈喜人的目光。長長的眼睫毛,歷歷可數。高高的鼻梁有力地增強了整個臉龐的造型美。濃密的黃褐色自然卷曲的長發,很有風致地散披肩後,頭頂則卷壓在尖尖的氈帽中。黑褐色的氈帽緣邊飾有耀眼的紅色絨線,色彩協調、美觀,帽頂左右還綴有幾支彩色斑斕的翎羽。頸部,圍有壹條絨絨的皮裘,既保暖,又漂亮。赤裸的身軀緊裹在壹件毛線毯中。出露的雙腳穿著壹雙幾經補破綴新的短腰皮靴。整體形象是壹個迷人的標致女孩。 據後來新疆文物考古所所長王炳華研究員告訴我,他們曾以古墓溝墓地出土的木材、毛布、羊皮等為材料,先後請國內多家權威研究機構總***做了10組碳14測定,除兩組差別較大外,其余都在3800年上下。基本上可以認為古墓溝墓的入葬年代在距今3800年左右。關於那兩組差別較大的測定,還曾經有過壹段故事。那壹年,新疆考古所將樓蘭女屍送往上海展覽,急不可待的新聞記者捷足先登趕到機場迎接,考古所負責護送的同誌不小心說出了誤測的女屍年齡,第二天的上海《解放日報》搶先發表了樓蘭女屍有6000年屍齡的報道。6000年的屍齡,遠超過了埃及法老5000年木乃伊的記錄,引起了世界的轟動。好在後來大量的檢測結果出來,才彌補糾正了這壹錯誤。 樓蘭女屍雖然只有3800年屍齡,但是是在自然狀態下的保存,而且保存十分完好,也是足以創造世界記錄的。在出土的女屍身上,我們發現了幹癟的臭蟲,在她那修長的金發內還找到了死去的虱子。虱子、臭蟲是"趨溫性"寄生昆蟲,居然未因人體死亡冷卻而離去,抑或它們對美麗的樓蘭姑娘也有壹番深深的戀情?這也許是值得昆蟲學家進壹步研究的新課題。美麗的樓蘭姑娘生活其實是十分困苦的,從勉強裹體的織造十分粗陋的毛皮,腳上穿的千縫百補的皮鞋可以看出,當時的物質是很不豐富的。從已發掘出的幹屍或人骨標本看,當時人們死亡時年齡都很低,艱難的生活環境,使她們過早耗盡了精力,走向了生命的終點樓蘭姑娘來自何方?在見到古墓溝的女屍後,從她們高隆的鼻梁、黃褐的卷發、尖頂的氈帽,我猛覺得,她們與今日的塔吉克族十分相似。考古學家們告訴我,我這種感覺是正確的,她們與塔吉克民族確有某種親緣關系。 在古羅布人的墓葬中,在包裹屍體的毛毯上,凡相當頸下的部位,都置放有壹個小囊,囊內收藏有壹些細碎的胡麻細枝。這種葬俗,據瑞典學者貝格曼研究,與印度跋希人相似。跋希人在宗教祭禮中用壹種植物來產生所謂"浩瑪"或"所瑪",以使靈魂能安然升天。古羅布人所用的胡麻碎枝,大約也是起這種功用的。跋希人是古伊蘭人的壹支,而新疆的塔吉克人也是古伊蘭人的壹支。這種習俗的壹致,也可能是他們民族淵源的壹種反映。當然,鄰近地區間因文化思想的交流而表現出在某些習俗上的壹致,也是可能的。新疆考古學者也曾經對樓蘭城郊墓葬中發掘出土的6個顱骨進行過人種學測定,其中5個屬歐洲人種,1個屬蒙古人種。5個歐洲人種頭骨中4個形態比較壹致,與地中海東支的印度--阿富汗類型接近,另 1個則介乎地中海和帕米爾--費爾幹類型之間,但在許多特征上仍可能是地中海人種的變異。屬蒙古人種的頭骨,略接近南西伯利亞類型。由此,也許可以推測,古羅布人的種族組成,以歐洲人種的地中海東支類型占相當優勢。這壹特點,與帕米爾塞克類型居民相似,說明他們之間存在密切的種族系統學關系。而個別蒙古人頭骨的存在,又說明古羅布人的人類學成分不是單純的歐洲人種民族。羅布窪地,連同塔裏木盆地,在地質時期都曾經是古地中海的組成部分,而在與地中海斷絕自然的聯系後,在歷史時期,在人類學上又表現了驚人的相似。這壹事實說明,環境與社會,是具有繼承性的。

有專家們指出,孔雀河與車爾臣河匯入塔裏木河,經庫魯克河流入羅布泊。羅布泊是古樓蘭的生命之源,羅布泊的遷移,使樓蘭水源枯竭,植物死亡,導致了氣候惡劣,樓蘭人繼續留在這裏只能坐以待斃,於是他們只好棄城別走,樓蘭古城也就在歷史上消失。

許多學者也認為,古樓蘭的衰亡是與社會人文因素緊密相連的,我國古書記載樓蘭古國的最後存在時間在東晉十六國時期,這正是我國歷史上政局最為混亂的時期,北方許多民族自立為藩,相互戰爭。而樓蘭正是軍事要沖、兵家必爭之地。頻繁的戰爭、掠奪性的洗劫使樓蘭的植被和交通商貿地位受到了毀滅性的破壞。而沙漠邊緣的古國,喪失了這兩個基本要素,也不可能存在下去。於是,它就變成了今天滿目黃沙、壹片蒼茫的景象。

但樓蘭被遺棄的真正原因到底是什麽?專家學者們還在探索……

消失真正原因

羅布泊曾經是我國西北幹旱地區最大的湖泊,湖面達12000平方公裏,上個世紀初仍達500平方公裏,當年樓蘭人在羅布泊邊築造了10多萬平方米的樓蘭古城,但至1972年,卻最終幹涸。是什麽原因導致了曾經水豐魚肥的羅布泊變成茫茫沙漠?又是什麽原因導致了當年絲綢之路的要沖——樓蘭古城變成了人跡罕至的沙漠戈壁?這壹直是個科學之謎。

最近,中科院羅布泊環境鉆探科學考察隊對羅布泊進行了全面系統的環境科學考察。考察隊認為:據初步推斷,隨著青藏高原在距今7到8萬年前的快速隆升,羅布泊由南向北遷移,幹旱化逐步加劇,最後導致整個湖泊幹涸。這樣的壹個解釋顯然並不能讓人滿意,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周昆叔教授則認為,羅布泊幹涸的原因很復雜。這裏面既是全球性的問題,也是地域性的問題,除了自然方面的原因,還有人為方面的因素。

壹、全球氣候旱化是大背景

大約萬年前,地球環境發生了空前的變化,即由末次冰期的幹冷環境演變成冰期後時期的濕潤環境,借此契機,人類文化也由舊石器時代進入新石器時代。而壹萬年之後,地質環境經歷了三個大的階段性變化,距今約10000年至8000年為升溫期,距今約8000年至3000年為高溫期(氣候適宜期),距今3000年至今為降溫期。這三大環境格局變化為地質、生物、化學與物理的古環境研究所證實,只是在三階段劃分的時間上,由於方法、地點或研究對象的不同而略有出入。這種環境氣候的變化規劃了人類的活動範圍與方式。

以樓蘭為例,新石器時代人類便涉足這裏,青銅器時代這裏人口繁盛,這時恰值高溫期,羅布泊湖面廣闊,環境適宜。但此後進入降溫區後,水土環境變差,河水減少,湖泊縮減,沙漠擴大。在距今約2000年左右旱化加劇,這表現在中國北方廣大地區冰進發生,黃土堆積,湖沼消亡,海退發生。

樓蘭古城的消亡大約在公元前後至四世紀(中原的漢朝到北魏時期),這時正是旱化加劇的時期。其實,在這壹旱化過程中,不僅是樓蘭古城消亡,而且由於沙漠擴大,先後發生尼雅、喀拉墩、米蘭城、尼壤城、可汗城、統萬城等的消亡。

樓蘭古城的消亡是在中國北方,甚至是世界氣候出現旱化的大背景下發生的,它不是壹個孤立的空間,只是由於樓蘭處在幹旱內陸,這裏人文與自然環境的變化更顯著罷了。

二、青藏高原隆起是地域因素

除了全球氣候的變化之外,青藏高原的隆起是地域性中最重要的原因。在距今7到8萬年前,青藏高原快速隆升。這種隆起對中國西北部的氣候具有決定性的作用。由於羅布泊所處的地理位置位於東亞西北內陸,每年,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暖濕氣流幾乎都很少到達這裏。

當全球氣候發生變化時,整個東亞西部都開始出現了幹旱和沙漠化、戈壁化趨勢。在這期間,羅布泊開始從南向北推移。在距今7萬年左右的時候,湖面急劇下降到最後接近湖底。因湖底地形的高低不平,原先巨大統壹的古羅布泊分解成現在的臺特瑪湖、喀拉和順湖和北面較大的羅布泊。

在地域性因素中,還有壹點必須值得註意,據說從近來的遙感資料判斷,孔雀河上遊曾發生了壹次大的滑坡事件。這次滑坡整個堵塞了孔雀河的河流通道,致使羅布泊的來水被斷。現在的問題是還不知道這次滑坡的具體時間,它是否發生在羅布泊幹涸之前還有待於研究。

三、人類過度開發加速羅布泊消亡

人類活動對羅布泊幹涸的影響,在晚近期可以說越來越大。水源和樹木是荒原上綠洲能夠存活的關鍵。樓蘭古城正建立在當時水系發達的孔雀河下遊三角洲,這裏曾有長勢繁茂的胡楊樹供其取材建設。當年樓蘭人在羅布泊邊築造了10多萬平方米的樓蘭古城,他們砍伐掉許多樹木和蘆葦,這無疑會對環境產生負作用。

在這期間,人類活動的加劇以及水系的變化和戰爭的破壞,使原本脆弱的生態環境進壹步惡化。5號小河墓地上密植的“男根樹樁”說明,樓蘭人當時已感到部落生存危機,只好祈求生殖崇拜來保佑其子孫繁衍下去。但他們大量砍伐本已稀少的樹木,使當地已經惡化的環境雪上加霜。

羅布泊的最終幹涸,則與我們解放後在塔裏木河上遊的過度開發有關。當年我們在塔裏木河上遊大量引水後,致使塔裏木河河水入不敷出,下遊出現斷流。這壹點從近年來的黃河斷流就可以得到印證。羅布泊也由於沒有來水補給,便開始迅速萎縮,終至最後消亡。

四、樓蘭古城消失成為“曠世之憾”

提起樓蘭古城,人們都會想到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因為他在1901年首次對外宣布樓蘭古城的存在。

1900年3月28日,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正在羅布沙漠中考察,他雇傭的驢工兼向導,維吾爾族農民艾爾迪克因丟失工具,在尋找的途中,偶然在羅布泊西北岸發現壹片古代遺址,斯文·赫定聽說後,馬上隨艾爾迪克來到了遺跡處,發現這片古代遺跡地面上,散布著美麗的木雕、織物、錢幣。

因缺乏飲用水,斯文·赫定只好返回。經過壹年的準備,在1901年3月3日,斯文·赫定專程來到這片遺跡,進行了壹個星期的發掘工作。經過整理分析,赫定根據出土文書中有樓蘭字樣,遂將此遺跡定為樓蘭,這壹重要發現震驚了世界,為斯文·赫定贏得了極大的榮譽。

隨後英國人斯坦因、日本人橘瑞超等,都是沿著赫定的路線圖找到樓蘭遺址的,他們的發掘工作更徹底和細致,但同時也是破壞和掠奪性的。這些工作成了以後樓蘭探險的重要地理依據。

盡管從戈壁和雅丹地貌中難以辨認樓蘭城昔日的面目,但科學家從大量資料和考察中發現,作為絲綢之路上的重鎮,廢棄了1500年的樓蘭城曾經輝煌壹時。據專家分析,樓蘭遺跡已經有了1800年的歷史,經歷了風沙洗劫後,僅存殘缺的胡楊木架和少量的蘆葦墻。從房子的大小和建築材料看,當時普通百姓的住房條件比較簡陋,但遺跡中留下的大量做工精細的木制品和古錢幣又提醒人們,樓蘭城中也不乏富甲壹方的人家。專家認為,樓蘭城中已有了貧富分化,這些木制品同時又為我們展示了當時木工精湛的手藝和樓蘭經濟的繁榮。專家發現,像這樣的民宅,留存下來的還有幾十間,並集中在城西組成了居住區,而在城東又分別有行政和軍事區,城市功能齊全而布局分明,城市規劃和發展意識顯而易見。

  • 上一篇:西方新年的聖誕大餐吃什麽?
  • 下一篇:音樂聲樂碩士論文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