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史學的優良傳統:追求真理,明道等等。
壹是明道的傳統,也就是追求真理的傳統,探索歷史規律的傳統。
二是求真的傳統,史學研究,就其直接目的而言,就是如實地揭示人類活動的基本軌跡,這決定了它必須將具體的歷史事實作為自己學術活動的重要基礎。
三是經世的傳統。體現通史精神中國史學有重“通”的傳統,從司馬遷作《史記》開始,通史之作即連續不斷,與此同時,對通史理論的闡釋也精見叠出。到了清代,章學誠把中國史學上重“通”的現象歸納為“通史家風”,對“通古今之變”這壹古老傳統進行了精彩概括。
揆諸中國古代史學的實際,通史之通,有“縱通”“會通”和“橫通”之義。所謂“縱通”,即貫通古今,把歷史當作壹個因革變通的連續不斷的過程,呈現歷史自始至終的聯系和演化,“通古今之變”是其理論核心。
拓展:
司馬遷的《史記》、杜佑的《通典》、司馬光的《資治通鑒》等,都是“縱通”的代表作。“會通”是南宋鄭樵極力提倡的作史方法,他在《通誌·總序》中闡述了自己的“會通”觀:壹是文獻資料的“會”,“總《詩》《書》《禮》《樂》而會於壹手,然後能同天下之文”;二是古今歷史的“通”,“貫二帝三王而通為壹家,然後能極古今之變”。
顯然,鄭樵在“通古今之變”的基礎上增加了文獻上的“會”,即融會貫通各類史料以著史。章學誠討論通史,提到“橫通”。章氏的“橫通”,有批評學界炫耀知識淵博之意。同時,他又認為,對於“縱通”而言,“橫通”的價值不可忽視,是完成“縱通”的必備條件。其“橫通”蘊涵史家淵博的知識儲備和史著豐富的歷史內容之意。
這是在“通古今之變”的基礎上增加了對史著所載社會歷史內容的考量。由此可見,從司馬遷的“通古今之變”,到鄭樵的“會通”,再到章學誠提出“橫通”,“通史家風”的內涵不斷被豐富。要之,“通史家風”內涵豐富,時間上,貫通古今;資料上,廣搜四部;內容上,網羅壹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