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1904年6月10日,林徽因出於福建閩侯壹個官僚知識分子的家庭。祖父林孝恂是光緒十五年的進士,壹直在浙江做官,亦是清朝末年創辦新學的先驅之壹。正因為如此,從小,林徽因不僅受到國學的教化,還受到新學的啟蒙。而她,小小年紀,早已展露出非凡的領悟能力。
16歲那年,她跟隨父親林長民赴西歐訪問。林長民希望女兒能增長見識,擴大眼界。正是這壹次的遊歷西歐,不僅讓林徽因感受到愛情的滋味,也讓她萌生了對未來事業的朦朧願望。就是後來我們所知道的建築學。她傾其壹生,填補了當時中國在建築學上的諸多空白,為後人留下不少財富。
在倫敦居住期間,壹個叫徐誌摩的年輕人來拜訪林長民。林徽因怎麽也沒有料到,徐誌摩就這麽突然地闖進了她的生活。她從來沒有想到,竟然會和與父親之外的男性,說那麽多之前從未說過的話。
他們從濟慈談到蕭伯納,從德國人談到英國人,幾乎是無話不談。而且,徐誌摩那種奔放熱情而又執著的講述方式,深深吸引著林徽因。林徽因的才氣,也吸引著徐誌摩。
當徐誌摩向林徽因熱烈追求時,林徽因拒絕了。她知道,她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是喜歡徐誌摩的。因為徐誌摩為她打開了壹扇新世界的大門。那個世界裏,有她喜歡的雪萊、拜倫等文學大師。
但是,作為壹個在傳統禮教中長大的女子,破壞別人家庭的事,是絕對不去去做的。當時,徐誌摩是有壹個妻子,還有個2歲的兒子。盡管後來,徐誌摩依舊選擇離婚,也壹樣沒有換回林徽因的心。
這個和林徽因的家庭環境有關。很小,她就知道,父親不喜歡母親。母親是壹個商人的女兒,父親是壹個書香世家之子,並且,母親沒有生出男孩,她在家裏既得不到丈夫的疼愛,也得不到婆婆的歡心。只知道整日落淚。後來,父親再娶壹房夫人,新夫人又生了男孩,頗得父親的寵愛,母親又只會流淚和數落。這個,對她的人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於是,1921年秋,林徽因跟父親回國。
或許有人會問,林徽因到底有沒有喜歡過徐誌摩呢。在我看來,林徽因是喜歡徐誌摩的,只是在錯誤的時間,遇到對的人,其實更多的是不幸。然,林徽因卻將這份不幸,化作終生的友誼,實屬不易。徐誌摩在林徽因的世界中,扮演更像是啟蒙老師和指導者的角色,也基於此,林徽因在20世紀30年代開始寫作新詩,逐漸邁入到詩人的世界裏,大放異彩。
02
梁思成,林徽因人生中的第二個男子,也是伴她到老的男子。他是梁啟超的長子,與林徽因家是世交。兩人門當戶對,都受過西方民主思想的熏陶,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珍愛和對建築的喜歡,都有著高度的壹致性。雙方父母看著這對璧人,十分歡喜。
只是,當兩人愛得如膠似漆時,壹次飛來橫禍,導致梁思成壹生都背著金剛馬甲,忍受著痛苦。都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倚,這次的災禍,卻拉近了兩個年輕人之間的距離。也是在這期間,他們計劃留學攻讀建築學。
此時,林徽因和梁思成不知道,這壹次的選擇,竟成為終生不悔的選擇。往後,跋山涉水地尋找古建設,他們從不覺得辛苦,只是每每看到驚艷的古建築,那種興奮之情,溢於言表。也是他們壹次次的執著尋找,為日後編寫《中國建築學》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梁思成傷好後的第二年,兩人壹起遠赴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梁思成就讀建築系,而賓大建築系只收男生,不收女生,林徽因改報美術系,並選修建築系的主要課程。
在海外的幾年裏,噩耗不斷,梁思成母親患乳腺癌病逝,林徽因父親在壹次伏擊中,中流彈身亡。或許從這時起,林徽因逐漸成熟起來,深知愛不僅僅是花前月下,更多的是相濡以沫,彼此扶持。所幸,梁思成自始至終都陪在她身邊,與她壹起,走過艱難的歲月。
然,梁思成的父親,梁啟超重病纏身,因協和醫院錯切正常腎臟,導致他的身體每況愈下,過早地仙逝,享年57歲。那時,林徽因和梁思成已開創東北大學建築系,並留任成為建築系教授。
1928年,3月21日,林徽因與梁思成在加拿大溫哥華舉行婚禮。婚後,兩人在梁啟超的安排下,遊歷法國、意大利、羅馬等國家的建築古跡,近距離地接觸,讓他們明白古典文化的土壤是多麽重要。這或許可以說是他們第壹次真正意義上的實地體驗。
半年後,夫妻兩人回國,受聘於東北大學建築系。不久,父親梁啟超病逝,林徽因懷孕,第壹個孩子梁再冰出生。後因日本的入侵,東北時局不穩,在1931年,梁思成請辭教職,回到北京,與林徽因和女兒團聚。
對夫妻兩人來說,東北大學的三年,是他們將平生所學的知識付諸於實踐的過程,也為後來成功創辦清華大學建築系打了深厚的基礎。當然,這已經是後話了。
03
1931年夏天,在香山養病的林徽因,開始陸續發表詩作、詩歌,還有壹些小說、散文、劇本等之類的文章。她所寫的篇數並不是很多,卻大多以質取勝。也是在這壹期間,林徽因和梁思成兩人找了個晴好的日子,同去臥佛寺。
大多數人去寺廟,多是拜祭和禱告。他們則相反,偏偏對這裏的建築布局最感興趣。梁思成在筆記比上畫著臥佛寺的平面建築圖,林徽因在佛龕的臺基上握筆抒寫,壹文壹理,如此默契。誰曾想到,林徽因用散文的筆觸寫建築學論文,竟受到梁思成和許多建築家的賞識。只因林徽因在建築學上的才華,並不輸給梁思成。
香山的陽光和空氣,令林徽因的身體圓潤了許多。期間,金嶽霖、徐誌摩和沈從文等其他好友也會上山看望她。他們談時事、談生活、談文學、談詩,趣聞相近的幾人,即使在後來的流亡歲月中,也不忘時常聚在壹起,只為了文學,為了他們的理想。
有時,徐誌摩亦會向林徽因傾訴心中的苦悶。他主要的煩惱來自和陸小曼婚後的生活。盡管他沖破世俗的枷鎖,和陸小曼喜結連理。然,陸小曼紙醉金迷的生活,令徐誌摩不堪重負。此刻的林徽因像個姐姐壹樣,開導徐誌摩,安慰徐誌摩。他的心情也逐漸好轉,突然,他發現,那個16歲涉世未深的女子早已不見,取代的是成熟、有想法的林徽因。
04
北總部胡同3號,林徽因和梁思成的住所,也是後來有名的“太太的客廳”。隔壁的金嶽霖是其中壹位常客。在這個由林徽因創辦的文學沙龍中,她侃侃而談,她舉手投足間的文學氣質,令邏輯學之父金嶽霖深深著迷。壹次次的沙龍中,他逐漸愛上了這個才氣十足的女子。
當時,因梁思成不斷地外出實地考察建築,無法在家陪伴林徽因。而金嶽霖在梁思成不在家的期間,經常過來串門。壹來二去,兩人多少有些曖昧情愫。後來,梁思成用廣闊的心胸,接納了這壹場突如其來的婚外情。三人找到壹個平衡點,也就這麽相處了壹輩子。往後,金嶽霖始終“依林而居”,某種程度上,他成了梁林夫妻的親人。
說到這裏,估計有人要罵林徽因,會說她是個綠茶婊,吃著碗裏看著鍋裏。雖然我並不贊同他們的做法,然,他們並沒有做出傷害其他人的事情啊。假如當時林徽因選擇離婚,和金嶽霖在壹起,估計現在中國建築史上的空白會更多。而且,他們三人沒有壹個受到傷害。也許我們看不慣林徽因的做法,但這樣的相處方式,是三個人自己決定,他們樂在其中,後人又何必將自己的觀點,強加在他們身上呢。“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壹直覺得,當事人覺得開心就好。
梁思成的大度,不止表現在這壹點。徐誌摩飛機逝世,梁思成把飛機的遺骸,掛在林徽因的窗前,壹直陪伴她到老。從某種程度上說來,梁思成的大度,成全了林徽因的任性。林徽因的醒悟,也使得兩人為中國建築史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可以說,圍繞在林徽因身邊的男子,都是愛她的。大概,就是他們的愛,多少彌補了兒時家庭溫暖的缺失吧。她是個幸福而有才氣的女子,自然會受到很多人的嫉妒。放到今天來說,也是壹樣的。
四個人之間的愛情故事,到這裏結束了。或許我並沒有完全講明白,但是,這並不是我講林徽因的重點。建築,才是她的理想,才是讓她活出優雅與美麗的真正理由。
05
“如果說,梁思成是堅實的基礎和梁柱,是宏大的結構和支柱;而林徽因則是那靈動的飛檐,精致的雕刻,鏤空的門窗和美麗的闌額。他們壹個厚重堅實,壹個輕盈靈動。他們的組合無所替代。”張清平在《林徽因傳》裏如是說。
從1931年到1937年,林徽因陪伴丈夫在河北、浙江等多地進行古建築的野外調查和實踐。落後的窮鄉僻壤,顛簸的騾車,跳蚤的床鋪,無壹不展示著,野外實地考察的艱難。有時,她的閨蜜,費慰梅和丈夫費正清,也會壹同前往。因為環境的惡劣,林徽因時不時會發些牢騷,然而,當發現被人遺忘的古建築時,她的喜悅強烈而富有感染力。費慰梅會有些困惑,壹會兒急躁激動,壹會兒快樂優雅,到底哪個才是真正的林徽因。人都有七情六欲,這樣才是壹個真正的人,而不是待在神壇上,不食人間煙火的仙女。
直到1941年,梁思成踏遍15個省份裏的200多個縣,實地考察兩千多做古建築。但凡有梁思成走過的地方,大多留下了林徽因的足跡。
當然,其中還有個小故事。高曉松在《曉說》裏也提到過。那時,因為無法走遍全中國每壹個角落,於是給當地每壹個縣的郵政局長寫了壹封信,還寄去兩塊大洋,讓他們幫忙拍攝當地的古建築。要知道,兩塊大洋,在當時,可是底層工人壹個月的工資了。或許是因為民國民風淳樸的關系,他們也收到了對方的照片。也是從那時起,夫妻兩人開始從零捋中國的古建築。
羅曼·羅蘭在《米開朗琪羅傳》的前言中說:世界上只有壹種真正的英雄主義,那就是在認識生活的真相之後,還依然熱愛生活。
抗戰早已爆發,遍地狼煙。北平被日軍占領後,整整9年,他們壹家輾轉長沙、昆明,最後到川西李莊,顛沛流離就是當時真實的寫照。他們的研究工作被迫中斷。到李莊不久,林徽因就病倒了。疾病的元兇就是肺結核,壹個把契訶夫、高爾基、魯迅帶走的可怕疾病。藥物短缺,休息不當,林徽因再也沒有像正常人壹樣生活過。
在疾病的折磨下,資金的短缺,沒有通電的李莊裏,林徽因還是幫助梁思成寫成了《中國建築史》的初稿和英文撰寫的《中國建築史圖錄》,這兩本著作。我們無從知道到底耗費了他們多少的心血,只知道,健康對於他們來說,變成了壹個奢侈的名詞。
幸好,美國駐華大使特別助理費正清教授前來李莊看望他們,感動於他們對學術做出的貢獻,並為他們帶來必要的資金和食物。這壹切的源頭是,兵荒馬亂的時代,林徽因依舊與外界保持著聯系。而那個人,就是她的閨蜜,費慰梅。即使當時書寫紙張缺乏,她還是這邊扣壹點,那邊扣壹點,寫成壹封信,寄給費慰梅。
抗戰勝利後,梁思成帶著林徽因離開李莊,前往重慶做病情檢查。醫生斷言,她只有5年的生命。也許是上天心疼她的遭遇,也許是她對建築的執著,她創造了生命的奇跡,壹直到1955年4月1日淩晨6點,離開人世。
1950年開始,林徽因參與國徽的設計,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和修建,保護北京的古建築等等,直到她住進醫院之前,還是堅持著工作。在她去世後,金嶽霖為她題詞,梁思成為她墓碑,碑上只寫:“建築學林徽因之墓”。寥寥幾個字,訴說著她對建築的執著和熱愛。
06
林徽因是幸運的,在1955年時就離開了人世。不然,以她細膩敏感的心靈、高傲純正的天性,如何抵得住1957年的狂風暴雨呢。
她走了,在乍暖還寒的春天,在美好的人間四月天。
在紛亂塵世中,林徽因活出了獨有的優雅與美麗。她的美貌,她的才華,她的敢愛敢做,她所有壹切,都給我們遐想。所有出現在她世界中的人,大概就是為了讓她活出自己吧。
“壹身詩意千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
推薦閱讀:張清平《林徽因傳》
細膩的筆觸,展示了壹個真實的林徽因。有種作者好像與妳面對面,慢慢向妳講述故事的感覺。整本書中,對徐誌摩、金嶽霖、梁思成這三段愛情故事,描述地較少。更多的筆墨放在林徽因是壹個傑出的建築學家,壹個獨特的女詩人身上。在此書中,我更多看到的是,林徽因熱愛自己的事業,在逆境中,依舊保持樂觀的精神,永遠有壹股激情在支撐她,壹路走下去。假如喜歡看文筆優美的林徽因,也可看白落梅《妳若安好,便是晴天》。只是這本書與真實的林徽因離得比較遠。當然,作為壹本小說,而非人物傳記來說,看看也不妨。
下壹篇:《冰心》
ps:寫於2016年3月6日下午
圖: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