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紅樓夢人物分析
壹、林黛玉:
林黛玉母親去世後“上無親母教養,下無姊妹兄弟扶持,在外祖母壹再致意下,才去都中投奔外家,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姐妹”。過去在家“常聽得母親說過,他外祖母家與別家不同。他近日所見的這幾個三等仆婦,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況今至其家。因此步步留心,時時在意,不肯輕易多說壹句話,多行壹步路,惟恐被人恥笑了他去。”盡管外祖母“心肝兒肉”地疼她,寶貝兒似的待她,但總有寄人籬下之感,待人處事始終是“步步留心,時時在意”。
例如在邢夫人處,邢夫人“苦留”她吃晚飯,她婉言謝絕了:“舅母愛惜賜飯,原不應辭,只是還要過去拜見二舅舅,恐領了賜去不恭……”壹席話既表明了她對邢夫人的尊敬與感激,又表明了自己顧全大局的禮節,說明她待人接物是處處留心的。再如,在王夫人房中,王夫人坐在西邊下首,見黛玉來了,便往東讓,而黛玉料定那是賈政之位,絕不肯坐,便向挨炕的椅上坐了。可見,黛玉連坐在哪裏,都非常細心,絕不輕易從事。
在賈母房中吃飯時,更是如此。賈母正面榻上獨坐,兩邊四張空椅,當王熙鳳拉黛玉入座時,黛玉也十分推讓了壹番,直到賈母作了解釋後,方才告了座,坐了。
黛玉的留心與在意,還表現在隨時改正壹些不適宜的對答上。比如當賈母問黛玉念何書時,黛玉照實回答:“只剛念了《四書》。”但當黛玉“又問姊妹們讀何書”時,賈母卻說:“讀的是什麽書,不過是認得兩個字,不是睜眼的瞎子罷了!”黛玉聽得賈母這樣說,覺得自己剛才失了口,所以當寶玉問她讀什麽書時,黛玉便改口道:“不曾讀,只上了壹年學,些須認得幾個字。”
黛玉這種“步步留心,時時在意”的謹慎態度,是她寄人籬下感情的反映,也是節選中性格主要的壹面。
其次,有兩段關於外貌、神情和風韻的描寫:
1.眾人見黛玉時對她的年齡、舉止言談、身體面龐和風流態度的描寫。
2.寶玉見黛玉時,對黛玉的外貌、神韻的描寫,運用對偶、比喻等手法,以華美對稱的語言,寫出了寶玉眼中所見的黛玉的嬌容。表現黛玉的***同點:美貌多情,體弱多病。尤其怕“哭”與“淚”,不但照應第壹回中的“木石前盟”,又為以後的情節發展埋下伏筆。
二、王熙鳳:
王熙鳳是壹個精明能幹,慣於玩弄權術的人。為人刁鉆狡黠,明是壹盆火,暗是壹把刀。由於對上善於阿諛奉承,因此博得賈母歡心,從而獨攬了賈府的大權,成為賈府的實際統治者。節選部分以四個層次展示王熙鳳的性格特征:
1.寫出場:
這是《紅樓夢》中極其精彩的壹筆:未見其人,先聞其聲。“我來遲了,不曾迎接遠客”,然後才見“壹群媳婦丫環圍擁壹個人從後房門進來”。難怪黛玉納罕,覺得與那些個“斂聲屏氣,恭肅嚴整”的人們相比,實在是“放誕無禮”,正說明她在賈府的特殊身份和地位。通過賈母介紹,更證明了這壹點:“他是我們這裏有名的壹個潑皮破落戶兒”“妳管叫他‘鳳辣子’就是了”。“老祖宗”能夠用這樣戲謔的語言與之談笑的人實在不多,除了說明她性格潑辣之外,更說明她是深得賈母寵愛的特殊人物。
2.繪肖像:
不但具體細膩刻畫人物外部特征,而且透露出人物性格特征和精神世界。
頭飾飾
服飾服飾集珍寶珠玉於壹身──貪婪與俗氣(內心世界的空虛)
服裝
肖像描寫“三角眼”、“吊梢眉”
容貌美麗外表──刁鉆狡黠(本性)
“粉面”、“丹唇”
3.見黛玉:
通過她的言談舉止表現她的感情的變化,反映她的內心世界。
先是恭維(因為黛玉是賈母最疼愛的外孫女兒,不惜恭維到了令人肉麻的地步)“天下真有這樣標致的人物,我今兒才算見了!”
繼而拭淚(提到黛玉母親,想到賈母定會為女兒去世而掉淚,搶先“以巾拭淚”)
轉悲為喜(因為她見賈母笑了,便匆忙完成這個感情的轉變)
小結:入木三分描繪了王熙鳳“察顏觀色,機變逢迎”──得寵原因。
4.回王夫人:
壹筆帶過,進壹步說明由於她的察顏觀色,機變逢迎,已取得王夫人歡心,成為賈府中的實際掌權人。
三、賈寶玉:
賈寶玉是封建貴族的叛逆者,具有反抗封建束縛,要求自由平等的思想。他蔑視世俗,卓然獨立的種種表現,反映了他對封建禮教和封建道德的反抗。
以下分三個描寫重點來分析:
1.出場前:
側面介紹壹般人對寶玉看法和他在賈府中的地位(貶斥態度)。
王夫人:“孽根禍胎”“混世魔王”“壹時甜言蜜語,壹時有天無日,壹時又瘋瘋傻傻”。
黛玉:(聽母親說)“銜玉所生”的表哥“頑劣異常,極惡讀書,最喜在內幃廝混”
小結:這些貶斥說明賈寶玉所作所為與封建正統觀念相抵觸,與世俗常情格格不入,他是封建社會的“叛逆”,但由於他是賈府核心人物王夫人唯壹的兒子,自幼受“老太太疼愛”,所以在賈府居於“無人敢管”的特殊地位。
2.肖像描寫:
反映黛玉的客觀觀察:壹個眉清目秀、英俊多情的年輕公子,非常眼熟,產生親熱感。使用了比喻、排比、對偶等修辭手法,句式整齊,音韻和諧。
3.兩首《西江月》:
怎樣理解這兩首《西江月》?
⑴詞中所展示的人物思想性格和形象。
思想性格:生活“潦倒不通世務”,卻鐘情於女孩子,說“女兒是水做的骨肉”“我見了女兒便清爽”;“行為偏僻”,常常“有天無日”地批駁不合理的現象,諷刺那些熱衷功名的人是“沽名釣譽之徒”“國-賊祿鬼之流”,反對“男尊女卑”的封建道德觀念,嘲笑道學所鼓吹的“文死諫,武死戰”的所謂“大丈夫名節”是“胡鬧”,是“沽名釣譽”,“怕讀”被封建統治者奉為經典的、具有莫大權威的《四書》之類的“文章”,卻對《西廂記》《牡丹亭》之類理學先生所最反對的書視如珍寶,這些都與傳統道德背道而馳。可見“頑劣”“乖張”──叛逆是其主要性格特征。
寶玉形象:他“天下無能第壹,古今不肖無雙”,不是封建時代的忠臣孝子,而是“於國於家無望”的逆子貳臣。
作者對寶玉的態度似貶實褒,寓褒於貶,正文反作,贊頌寶玉。
⑵該詞作用。
其壹,作者假托封建衛道者的口吻,對寶玉的似嘲實贊,巧妙地歌頌了寶玉反封建的叛逆性格,暗示了小說為寶玉安排的悲劇結局。
其二,作者用“說反話”的手法,贊賞寶玉對封建主義采取的玩世不恭的態度,歌頌他不向世俗屈服,勇於反抗的精神。他的“愁”和“恨”,正是要求擺脫“世務”“文章”而不可得的苦悶心情的表現;他的“傻”“狂”,是專制壓迫和禁錮的結果,是他在痛苦中尋求新的生活和理想,而又找不到出路,陷於失望和迷惘的'壹種精神狀態。
小結全文:
壹、圍繞中心描寫:
作品中的人物是圍繞黛玉進賈府這壹中心事件,通過黛玉的見聞來描寫的。黛玉進府按照封建貴族家庭的禮規,必定要去拜望自己的長輩,同輩姊妹也都要見面,作者選擇這個機會使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出場亮相,是行文的必需,也是事理的必然。
二、人物出場,先後適宜,詳略得當,虛實兼用。
對王熙鳳、賈寶玉等主要人物詳寫,對賈母、邢夫人、王夫人、李紈和賈氏三姊妹則略寫;對賈母、王熙鳳等出場人物是實寫,而對賈政、賈赦等未出場的人物則屬於虛寫;對賈寶玉、王熙鳳等是單獨寫,而對邢夫人、王夫人、李紈、迎春、惜春等只作集體介紹。這樣描寫不但筆法變化多姿,而且在眾多人物中可使描寫重點突出。
三、人物描寫與環境描寫交叉進行,配合自然,相得益彰。
寶黛初會便都感到似曾相識、息息相通。黛玉壹見到寶玉就感到:“好生奇怪,倒像在那裏見過壹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寶玉看了黛玉也覺得“這個妹妹我曾見過的”“雖然未曾見過他,然我看著面善,心裏就算是舊相識。”兩人初會就產生了壹種互相熟識的心靈感應。作者這樣寫,壹方面是來自第壹回神瑛侍者和絳珠仙草的故事,給兩人的關系蒙上壹層浪漫主義色彩;而另壹方面──更重要的是要通過這初會時的心靈感應,表現兩人感情上為默契,為後來兩人愛情的發展張本。
在初會時,寶黛雖然感情相通,想法相似,但表現卻不壹樣,黛玉見寶玉是壹“驚”,而寶玉見黛玉是壹“笑”,壹存於中,壹發於外。這不同的表現來源於他們不同的地位所產生的不同心理。黛玉是聽慣了別人對寶玉的評論:憊懶、懵懂、頑劣……可是今日壹見並非如此,自然“便吃壹大驚”;再說黛玉初到賈府步步都要留心,所以雖然壹“驚”,但只是“心下想”,不敢輕易說出口來。而寶玉則不同,在賈府中他是嬌縱慣了的,所以直言不諱,即使賈母說他“又是胡說”,他毫不在乎,仍然說下去。
林黛玉進賈府人物形象分析總結
《林黛玉進賈府》是高中語文人教版必修三的壹篇節選課文,它讓我們對《紅樓夢》中的幾位重要人物有了壹個初步的認識:王熙鳳潑辣、狡黠,精明幹練又光彩照人;林黛玉柔弱、敏感,處事謹慎又神采憐人;賈寶玉率真、多情,隨意灑脫又處處驚人;文中對王熙鳳的形象塑造重在服飾的渲染,對林黛玉則重其心理與神態的刻畫,而對於賈寶玉可謂是出神入化,曲盡其妙。描其服飾,繪其神態;述其狂語,敘其行動;褒其怪異,贊其張狂。讓讀者在賈府眾多面目中不得不對他多壹眼關註,多壹份思考,也多壹份欣賞。
賈寶玉無疑是這壹節選部分的中心人物。對初到賈府的黛玉來說,這位未曾謀面的表哥早已熟知於心,她常聽生前的母親說這位表哥憨玩異常,極惡讀書,又常在內幃廝混。當她去拜見二舅舅時,與王夫人有幾處對話。王夫人對她的囑咐中,其他姐妹僅寥寥數語:“妳三個姊妹倒都極好,以後壹處念書認字學針線,或是偶壹頑笑,都有盡讓的。”而對寶玉,這個讓他疼愛(因為是她的兒子)又頭疼的寶貝疙瘩卻讓她始終掛在嘴邊,壹言其“孽根禍胎”,再稱其“混世魔王”,又進而數落其異常行為:“妳不知道原故:他與別人不同,自幼因老太太疼愛,原系同姊妹們壹處嬌養慣了的。若姊妹們有日不理他,他倒還安靜些,縱然他沒趣,不過出了二門,背地裏拿著兩個小幺兒出氣,咕唧壹會子就完了。若這壹日姊妹們和他多說壹句話,他心裏壹樂,便生出多少事來。所以囑咐妳別睬他。他嘴裏壹時甜言蜜語,壹時有天無日,壹時又瘋瘋傻傻,只休言他。”可憐天下父母心,如此壹個玩世不恭的兒子卻成為她與黛玉交談的中心,就連賈府的家長或權威人物賈政也不過聊聊壹語而過,可見其特殊地位。
文中對賈寶玉的出場描寫也極為詳盡:“頭上戴著束發嵌寶紫金冠,齊眉勒著二龍搶珠金抹額;穿壹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紅箭袖,束著五彩絲攢花結長穗宮絳,外罩石青起花八團倭緞排穗褂;登著青緞粉底小朝靴。”其中“寶”“珠”“玉”“金”等顯示富貴氣象的詞語在這壹段服飾描寫中多次重復出現,既而再次出現依然不惜筆墨:頭戴“大珠”“金八寶墜角”,身上佩戴項圈、寶玉、寄名鎖、護身符等。他集所有的富貴品、吉祥物於壹身,生怕遭壹點損害,遇到壹點閃失。這樣的穿戴,這樣的裝扮恐怕唯有寶玉壹人享得,賈府再無第二人能有這般富貴、舒適、優厚的生活待遇。
按常理來說,賈寶玉是最幸福最富有的壹個公子了。他該珍惜這壹切,他也該為鞏固這壹切的擁有而無條件地順從服從祖母、父母的安排與教育,按照他們的意識成長,按照他們的意識發展。即便不做壹個通讀經書的儒學至才,也該成為壹個薛蟠式的紈絝子弟。但他從沒有把自己不同常人的華貴身份放在眼裏,放在心上。大家都在走“學而優則仕”的仕宦道路,他不但不肯隨潮流,還要說人家走“正途”是“沽名釣譽之徒”、“國賊祿鬼之流”。他身上穿戴的是封建地主階級制度下得來的財物,心裏卻想著與眾女兒壹樣平等。在“男尊女卑”社會道德觀念裏,他卻要說:“女兒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見了女兒便清爽,見了男子便覺濁臭逼人!”
林黛玉鄙視世俗權貴是因為她悲戚的家境與寄人籬下的處境,而寶玉這樣壹個養尊處優的膏粱子弟,在不合任何常情下走上叛逆的道路,在不可能下產生了可能,不,是產生了奇跡,煥發了異彩!他背負著求學仕進、顯赫門第的使命,卻走著與儒學之道相背離的叛逆之路。《西江月》二詞就是作者對寶玉又壹次有意的刻畫:
無故尋愁覓恨,有時似傻如狂。縱然生得好皮囊,腹內原來草莽。潦倒不通世務,愚頑怕讀文章。行為偏僻性乖張,那管世人誹謗!
富貴不知樂業,貧窮難耐淒涼。可憐辜負好韶光,於國於家無望。天下無能第壹,古今不肖無雙。寄言紈褲與膏粱:莫效此兒形狀!
“無故尋愁覓恨,有時似傻如狂”、“行為偏僻性乖張”,是寶玉的真實寫照。選文中,正說得好好的,聽說黛玉沒有像自己掛的那塊玉,便“登時發起癡病來,摘下那玉”,“狠命摔去”,還大罵“我也不要這勞什子”。在《紅樓夢》其後的章回裏,他也是看見植物就傷感,看見動物就動情,看見水中的魚便和魚說話,看見天上的燕子便和燕子說話。如此至性至情的壹個可愛之人,倒成了那些恪守封建傳統思想之人眼中的怪人、狂人,作者寓褒於貶的手法的運用又何嘗不是對寶玉真性情的極力稱贊!
“出淤泥而不染,濁青蓮而不妖”,這在寶玉身上無壹處不顯。他是賈府中最為光彩照人的壹個人物。他的奪目不在其華貴的服飾,而是其內在的人性光輝。
拓展閱讀:品林黛玉作文
滿紙荒唐言,壹把辛酸淚。都雲作者癡,誰解其中味?說到辛酸處,荒唐愈可悲。由來同壹夢,休笑世人癡。且看那大觀園之繁榮瑰麗,且聽五玄琴天籟仙樂,且品絕世風華之詩吟!
嫻靜時如嬌花照水,行動處似弱柳扶風。這是原文中林黛玉的真實寫照,自古紅顏多薄命,這也為她令人潸然淚下的結局而埋下了伏筆。林黛玉本是太虛幻境絳珠仙子,為償甘露之惠,自甘墜下凡塵,但那原本冰清玉潔的仙子,卻未曾沾染上塵世間的世俗,依舊是那樣“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林黛玉賺了我們太多的眼淚,她天性孤傲,天真純潔,絲毫沒有受到封建社會世俗功利的影響,她我行我素,但是在賈府這樣聲名顯赫的大家族中,自然不會有好人緣。
我是欣賞林黛玉的,“心較比幹多壹竅,病如西子勝三分”。她固然率真卻決不莽撞,恰恰相反,她行事十分謹慎。這壹特點在原文第三回《黛玉初進榮國府》中即可看出“黛玉常聽得他母親說過,他外祖母家與別家不同。……因此步步留心,時時在意,不肯輕易多說壹句話,多行壹步路,唯恐他人恥笑了他去。”這段話將林黛玉的行事謹慎,描寫的淋漓盡致,也將黛玉心思的縝密刻畫的入木三分。
自古才女都是悲春傷秋,多愁善感的,像林黛玉這般脫俗的人兒,也不例外。黛玉的多愁善感,最經典的壹段的體現在“黛玉葬花”這壹情節中。她不忍心落花被玷汙,希望她們“質本潔來還潔去”。她曾在第二十七回《葬花吟》中問曰:“天盡頭,何處有香丘?”因此又曰:“未若錦囊收艷骨,壹壹杯凈土掩風流。”至此,“黛玉葬花”成為中國文學史上不可磨滅的痕跡!
林黛玉雖然多愁善感,但她的才華在大觀園眾人中自是首屈壹指的。《葬花吟》中的“壹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這句是深刻的表現了黛玉在封建社會所遭受的精神上的苦難,卻也體現了黛玉的驚世才華。還有在賞菊是黛玉所吟詠的《詠菊》、《問菊》,也才壓群雄。這無壹不展示了林黛玉不容忽視的卓越才華。
林黛玉不僅純潔孤傲、行事謹慎,心思縝密、多愁善感、擁有著卓越才華,還是壹位不遵守封建禮儀的叛逆者,思想前衛。即使她年紀輕輕便香消玉損,孤獨返太虛,是悲劇的代表人物,也瑕不掩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