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結合的必要性
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中,本身就內在的包含了兩方面的內涵,壹方面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同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踐相結合,另壹方面是馬克思主義作為壹種文化形式同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前者結合構成了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內容,後者結合構成了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形式。兩者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中都至關重要。
但長期以來,由於我們在強調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和建設實踐相結合的時候,忽視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歷史文化實際的結合,造成我國的壹些馬克思主義者對中國自己的歷史、哲學、文化缺乏應有的學習和研究,這方面的知識知之甚少。翻開今天的許多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科書和專著,見到的大量的是外國人怎麽說,從中難尋中國傳統哲學的蹤影,甚至在形式上引用中國古語以作點綴也很少。
而事實上,馬克思主義理論只有和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才能真正起到指導作用。筆者認為,馬克思主義必須和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的原因:首先,從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發源地來說,馬克思主義產生於歐洲,是西方文明的思想成果。其著作從內容到形式都打上了歐洲民族的烙印。要使馬克思主義為中國人民所接受,並在中國的社會實踐中應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就必須賦予這些理論以中國傳統文化的形式,通過理論創新來獲得強大的生命力。恩格斯曾強調,“每個國家運用馬克思主義,都必須穿起本民族的服裝。”其次,馬克思主義理論本身的特點也決定了馬克思主義要和中國的傳統文化相結合。因為,馬克思主義理論不是針對某壹國的學說,而是壹種世界性的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理論,是對世界歷史發展規律和趨勢的科學把握。早在1872年《***產黨宣言》德文版序言中,馬克思恩格斯就指出,“這些原理的實際運用,正如《宣言》中所說的,隨時隨地都要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為轉移”。因此,馬克思主義理論要付諸實踐,只有同各個民族、各個國家或地區的具體實踐相結合,才能實現其指導意義。
因此,在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系上,中國的馬克思主義研究者需要充分認識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的重要意義,加強對中國歷史、哲學、文化的學習與研究。只有這樣,馬克思主義才能真正在中國生根、開花和結果。
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史進程中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優秀典範
回顧歷史,我們會發現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中所產生的幾大理論成果,無壹例外的都與中國的傳統文化有著巧妙的結合。事實上,毛澤東很早就意識到要註重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有機結合起來,使之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的思想。1938年10月,毛澤東在中***六屆六中全會上明確提出:“馬克思主義必須和我國的具體特點相結合並通過壹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實現。”他強調,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就是要“使之在其每壹表現中帶著必須有的中國的特性,即是說,按照中國的特點去應用它”,就是要有“新鮮活潑的、為中國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
(壹)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典範
毛澤東的著作鮮明體現了馬克思主義與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結合,具有為中國老百姓所喜聞樂見、通俗易懂的民族語言形式。例如,毛澤東用中國古代哲學的“矛盾”概念表示“對立面的統壹和鬥爭”,用“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來說明對立中有統壹;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來說明新生事物是不可被戰勝的;用“愚公移山”來說明人的主觀能動性和群眾創造歷史的偉大作用;用“路遙知馬力,馬力是質,路遙是量”,來說明質和量之間的辯證關系;用“看菜吃飯,量體裁衣”來說明具體情況必須具體分析;用“三個臭皮匠,合成壹個諸葛亮”來說明群眾有偉大的創造力等。由此可見,沒有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批判和繼承,就不可能形成具有中國民族特色和風格的毛澤東思想。
(二)鄧小平理論的“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也非常鮮明
鄧小平理論在本質上是馬克思主義的,但它又深深紮根於中華民族的土壤中。比如,鄧小平沿用中國古代的“小康”概念,創造性地把“小康”理想運用於當代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實踐,明確提出了“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從形式到內容都具有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特色。最早對傳統小康社會給予系統闡述的是《禮記·禮運》。《禮記·禮運》把“小康社會”與“大同世界”聯系起來,作為未來社會的兩個不同的發展階段,奠定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小康”理想的基礎。
(三)“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繼承並發揚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民本思想”
孟子主張“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老子認為統治者要順應民意,提出“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荀子也說:“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賈誼則提出了“無民不為本”的思想,其重視民眾巨大作用的基本精神,與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關於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等觀點有相通之處。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所闡述的,我們黨要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即“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民本思想精華的整合。 (四)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和諧”文化相融合的精華
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新壹代中央領導集體,在汲取中國傳統文化的和諧思想基礎上,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和諧”思想相結合,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思想。當代中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文化根源是儒家文化。其中,“和諧論”是儒家和平文化的核心,包括天人和諧、社會和諧、家庭和諧與群己和諧。胡錦濤總書記指出,“中國提出構建和諧社會,就是要建設壹個民主法制、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把馬克思主義的和平發展觀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和諧思想推向了新階段。
綜上所述,我們會發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體系中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以人為本”、“和諧社會”等概念和思想,都是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因此,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不僅應是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經驗的總結和概括,而且也應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總結和概括。
三、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的有機結合
那麽,現階段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如何結合?學術界有不同的理解和做法。就哲學而言,較為普遍的理解和做法是,在闡述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時引用壹些中國古代的思想資料以證明原理的普遍性、真理性;或者以現行的哲學體系為框架去整理中國哲學。這種結合形式,對於理解馬克思主義理論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之間的聯系有壹定意義。但它是壹種淺層次的結合,在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和中國哲學關系的理解上是片面的,實質上是把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當成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的註解和證明,而不是以中國傳統哲學的精華去補充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
因此,正確處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關系,需要在實踐基礎上實現兩者的有機結合,從內容到形式上進行全面創新,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要義和實質與中國傳統文化融為壹體,構建符合中國國情的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應把握好三項要義:第壹,實現中國傳統文化現代化。應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不斷汲取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努力發展具有中國特色和中國作風的社會主義文化。第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是立足於實踐、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發展的科學理論。馬克思主義之所以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就在於它始終與各國國情相結合、與時代發展同進步、與人民群眾***命運。第三,培育開放兼容的世界眼光。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結合涉及中西方不同的民族性格、思維方式、價值取向、文化心理等深層次的問題。因此,實現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機結合,需要我們樹立壹種開放兼容的世界眼光,既立足中國又面向世界,從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中國傳統文化現代化。
當然,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文化終究是不同時代的、不同國度的文化,所以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結合中,不可能沒有矛盾,不可能是絕對壹致的,因此我們需要在其相互結合的過程中取其精華、去其糟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