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如何看待魯迅在傳統批判中的偏激?

如何看待魯迅在傳統批判中的偏激?

對於魯迅在傳統批判中的偏激,其中近代對魯迅的評價,有以下內容:

近年來,國內外有些人,開始對魯迅進行批評甚至否定,這和以前神化魯迅的局面很不壹樣,他們試圖顛覆神化,讓魯迅回到人間本位。

有壹種看法,認為魯迅在中國思想史、文化史上不占有什麽地位,認為魯迅畢生攻擊、貶低民族傳統文化,醜化中國人,使傳統文化在“五四”斷裂,喪失了民族的自尊、自信。

客觀的觀點,認為魯迅對傳統的批判也許有其理由,但問題是破壞有余,建設不足;另外,有人認為“五四”以來奉行激進主義,對傳統猛烈批判,全盤否定,結果割裂了傳統,傷了元氣,魯迅被指責為全盤否定傳統的壹個代表。

正確看待魯迅傳統批判中的偏激。

1、從偏激的特點來看。

魯迅是對傳統文化批判“最深刻、攻打最猛烈”的人之壹。

如魯迅在《狂人日記》中,通過狂人之口把中國歷史、文明高度概括和比喻為“吃人的筵席”而傳統中國就成了“人肉筵席的廚房”。

2、從逆反思維來看。

魯迅常采取與慣常思維不同的逆反評判。魯迅對傳統采取的是懷疑的態度,透過歷史的本質去重新思考評判。

用這種逆反式的評判去警醒人們,掙脫被傳統習慣所捆綁的思維定勢,正視傳統文化中不適於時代發展的腐朽成分。

如雍正乾隆年間修《四庫全書》中所寫的。

3、從語境來看。

針對“五四”落潮後,那些重新提倡“尊孔讀經”的思潮,魯迅提出要“少看中國書”,其中蘊涵有魯迅對中國書也就是傳統文化的整體感悟,特別是對那種麻木人心的“僵屍的樂觀”的反感。

當傳統作為壹個整體,仍然嚴重牽絆著中國社會的進步時,就不能不采取斷然的態度。

如在《青年必讀書》1925中,曾“我看中國書”時,總覺得就沈靜下去,與人要看其所持立場以及發表言說的基本的精神指向,不能脫離時代進行分析。

4、從實際內容來看。

魯迅所反對和堅決批判的,主要是傳統文化中那些封建性、落後性的東西,是專制主義制度和文化。

如“存天理、滅人欲”,使國民精神愚昧、麻木、迷信的糟粕,要看其所持立場以及發表言說的基本的精神指向,不能脫離時代進行分析。

如魯迅所處的時代:壹方面“外敵入侵、挨打割地賠款、簽署不平等條約“,處於“弱肉強食”的國際環境中,面臨“亡國滅種“的危機,另壹方面,封建傳統的思想文化又仍然在嚴重地禁錮民族的精神,麻木靈魂,消解活力。警醒眾人,肯定要大聲疾呼。

5、從堅決反對折衷調和的立場來看。

這是壹種策略,封建傳統如此根深蒂固,如果不用全盤否定式對折衷調和的立場的徹底決裂的態度,勢必被調和折衷的社會惰性所裹挾,任何改革都只能流於空談。

如魯迅說:“中國人的性情"是總喜歡調和、折衷的。譬如妳說,這屋子太暗,須在這裏開壹個窗,大家壹定不允許的。

但如果妳主張拆掉屋頂,他們就會來調和,願意開窗了。沒有更激烈的主張,他們總連平和的改革也不肯行。搬動壹張桌子也要流血。

6、從對民族文化的分析態度來看。

①主張對於傳統壹要批判,二要繼承,三要轉化。

如1907《文化偏至論》,提出民族文化與世界潮流會合,應更新:外之既不後於世界之潮流,內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脈,取今復古,別立新宗。

②他在做兩方面工作:

壹是批判、攻打、破壞,二是梳理、繼承、創新。如因為是文學家,魯迅在創作中更多表述壹種情感、精神,對傳統的批判表現得很決絕,以“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註意”。

此外應看到,魯迅在批判之時,又用大量精力認真整理、研究、分析傳統文化遺產,發掘那些仍有活力、可資借鑒、可能實現轉型發展的成分。

如整理22部古籍,《嵇康集》《唐宋傳奇集》《小說舊聞鈔》,還收集大量碑帖、拓片,試圖寫“中國書法”變遷史。在北大上課時並寫出《中國小說史略》《漢文學史綱要》等著作,

魯迅的創作,也從傳統文化中吸納豐富的養分,與魏晉文章壹脈相承。劉半農曾送對聯說:“托尼學說,魏晉文章”。

③他對民族文化進行“價值重估”,即從文化轉型的角度,對傳統重新評析、判斷和批判繼承。

如魯迅對傳統所采取的是分析的態度,褒貶鮮明,獨到眼光,絕非不負責任地將孩子和洗澡水壹塊倒掉。

例如,魯迅指出傳統文學“中常見的“大團圓”、“十景病”,認為其功用就是粉飾現實,制造瞞和騙的大澤。但魯迅對傳統文學也並非壹概否定。

他也發現和肯定了古代文學許多優秀的值得傳承和借鑒的成分。如對《紅樓夢》,認為其“敢於如實描寫,並無偽飾”,其肯定清醒的現實主義精神與手法。

總之要看到,魯迅既對傳統文化激烈批判,同時對傳統文化最有見地的解釋者,在其中發現有利於新文學新文化的東西。即價值重估。其實在魯迅時代,也有陳獨秀、錢玄同“、劉半農這樣的人,跟魯迅壹樣,對傳統文化評析、判斷和批判繼承。

  • 上一篇:根植的意思
  • 下一篇:武漢大成路美食推薦武漢特色早點小吃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