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國總有壹些風月傳說,當中國百姓醉心於才子佳人或縱情江湖的故事時,西方卻流行著騎士與公主的往事。
誠然,就像中國的君子、日本的武士,在西歐,騎士則是人們心目中完美的形象——勇敢、忠誠、浪漫、優雅,騎士精神是西歐國民精神的縮影,直至今日仍然惠澤頗深,本文將討論,歐洲中世紀的騎士制度和騎士精神。
壹、騎士制度的形成
西方中心論者總以西方封建為典型封建,而騎士是封建制度下堅實的基石,不可或缺。其實,騎士的淵源還更深遠。
騎士的出現源於部族戰爭的需要,是有壹定經濟政治基礎的軍人,早在古羅馬時期,西方就已經出現騎士,但當時還與"貴族"無甚關系,也並不是通常所說的中世紀騎士。
到羅馬帝國末期,蠻族入侵,軍事民主制下首領的"近衛"與古羅馬的"騎士"逐漸合流,成為封建制度的底層貴族——騎士。
而這樣壹個轉變的過程中,教俗貴族都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
我們知道,基督教為了擴大傳教範圍、取得合法的、高貴的地位往往要依附於新的蠻族王朝,蠻族統治者為了更好地維護統治,往往要借助於根源於古羅馬末期社會的基督教來訓誡人民。這樣,將包括騎士在內的壹切制度、階級包裹上宗教的外衣,也就成為兩者之間妥協的結果。
對於基督教來說,擁有壹定武力的騎士是國家重要的暴力機關組成人員,要推行"上帝在人間的事業",就要將這把刀化為己用,以增強"上帝"的武力依靠,同時也是保護教會的資產。
這樣,作為壹個宗教,最得心應手的方式就是在精神上使騎士皈依,為水到渠成的制度安排增添宗教色彩。這樣,就為騎士制度提供了宗教層面的法理依據。
在世俗層面上,騎士制度作為中世紀至關重要的壹種制度構建,則要歸功於查理曼大帝的經營。
在政治上,查理曼大帝完善地方的行政制度,將全國劃分為250個伯爵區;在邊境地區設軍事總督(公爵或侯爵),並派出巡按使到各地視察;規定由領地居民負擔供養軍隊——這就是最初的"騎士領"。
查理曼的壹系列舉措本意是為了加強王權,然而凝聚在他個人能力和魅力之下的加洛林王朝很快走向分裂,但他規定的壹系列制度卻流傳下來構成了中世紀騎士制度。
簡單來說,中世紀的騎士制度就是構建了壹個較為完備的西歐貴族體系,在貴族內部,有騎士和各級領主,他們層層分封,互相負有責任和義務,在歐洲大陸(非英國哦)秉承"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的原則,構建穩定的社會。
二、論騎士是如何煉成的
要問騎士是怎麽煉成的,就又要回答壹個問題:騎士從何而來?
這裏,要有壹處閑筆,略談中世紀的繼承制度。長期以來,中世紀的規矩是長子繼承制,這與我國西周的嫡長子繼承有些異同。也就是說,長子擁有壹切,余者壹無所有,而西歐並沒有中國宗族內的大宗對小宗撫恤賑濟的責任,非長子的孩子在成年後不得不遠走謀食。
關於這壹點,還有壹正壹反兩個實例。加洛林帝國之所以迅速分裂,除了後繼者能力不夠之外,還要歸咎於查理曼按照日耳曼部落習俗,將"家產"平分給幾個成年兒子;十字軍東征之所以吸引來如此多的貴族騎士,也是由於這些人無法在家鄉獲得足夠的財富,於是求諸於東方世界。
父母之愛子女,則為其計長遠。於是,各個貴族除長子以外的孩子,成為了騎士階級的主要來源。也就是說,壹個貴族的非長子的孩子為了維持他貴族的身份,需要到另壹個貴族家中成為騎士,進而參與戰鬥,獲得土地,運氣好者會得更高的爵位和相應的獎賞。
這就涉及到騎士培養的流程。
壹個騎士並不能馬上成為騎士,就像壹個太監並不是入宮就成為太監壹樣。通常來說,壹個貴族的兒童在七歲時將被送到另壹個騎士家裏作侍童,以學習各種騎士的禮儀。
在十四歲那年,將成為侍從接受各種訓練及學習"騎士精神",直到了二十壹歲,他才能夠在經歷了各種繁瑣的儀式之後成為騎士。而騎士,也只不過是貴族中最微不足道的壹個。
在準騎士成為騎士的禮儀方面,頗有耐人尋味處。
舉行儀式的前夜,參與者需要沐浴更衣,第二天,由當地主教主持,對騎士行"授劍禮"。這壹環節要求騎士身穿白色外衣、紅色長袍和黑色緊身上衣,?寓意聖潔、獻身和死亡。
主教需要首先為戰旗、矛、劍和盾祈福, 然後為騎士祈福, 在這之後, 主教為騎士佩劍,說:"接受這把劍吧, 這是上帝的恩賜, 現在把它授予妳, 就是為了讓妳更加強大, 能夠借聖靈之力抵抗並戰勝上帝的神聖教會和妳的所有敵人。"
在他成為騎士後,他仍然需要時刻保持對教會和國王、領主的尊敬和忠誠,積極地參與對外戰鬥。這些對壹個騎士的理想化的要求,也就構成了含義日漸豐富的騎士精神。
三、騎士精神源遠流長
騎士精神,如果壹定要有所總結的話,關鍵詞應當是:英勇、忠誠、慷慨、謙卑。對騎士權利義務的硬性規定,來源於封建制度和割據的社會現實,但道德無論在何種社會形態中,都承擔著潤滑劑的作用,騎士精神的培養、騎士道德的引導與基督教會密切相關。
首先,基督教會引導騎士將對領主的忠誠轉化為對教會的忠誠、對上帝的忠誠。前文已述,騎士脫胎於軍事領主的近衛,在日耳曼民俗中,要求騎士對領主的絕對忠誠。
基督教插手後,上帝的作用充分在各個場景以各種形式彰顯,剛剛授劍的年輕騎士被要求走入教堂對上帝獻上忠心,這樣,幾百年後,在十字軍東征之中,教皇得以以宗教名義激發上到貴族下到平民的宗教熱情。
英勇,固是對壹個職業軍人理所當然的要求,而慷慨和謙卑也在聖經之中被廣泛傳頌。
另外,還有壹個問題留待我們回答:騎士制度、騎士精神何以衰落下去?
答曰:宗教的失敗,社會的穩定,資產階級的興起。
宗教失敗,則宗教要求的忠誠不再有強大保障;社會穩定,則英勇無用武之地;資產階級興起,則封建的壹切要被掃入垃圾堆了。
資產階級要求的對金錢的追求、對個人價值實現的追求、提高生產力的需要,通通與教會,同時也就與騎士階級的發展相悖。騎士精神雖好,也不免不合時宜。
四、小結
當然,不無遺憾地說,所謂騎士精神只是人們理想中的騎士品德,盡管每壹個騎士在成人禮上都需要承諾自己品德的優秀,而在實際中,仍然不免流於形式。
在現在,盡管騎士制度和騎士精神已經成為歷史,但仍然是西方寶貴的文化遺產之壹,是在西方深受重視的文化課題,對今天人們精神素質的培養,也仍然不乏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