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的藝術與自然的關系理論如下:
歌德認為藝術的真正生命在於對個別的掌握和描述。
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年8月28日—1832年3月22日),出生於美因河畔法蘭克福,德國著名思想家、作家、科學家,他是魏瑪的古典主義最著名的代表。
而作為詩歌、戲劇和散文作品的創作者,他是最偉大的德國作家之壹,也是世界文學領域的壹個出類拔萃的光輝人物。他在1773年寫了壹部戲劇《葛茲·馮·伯利欣根》,從此蜚聲德國文壇。1774年發表了《少年維特之煩惱》,更使他名聲大噪。1776年開始為魏瑪公國服務。1831年完成《浮士德》,翌年在魏瑪去世。
恩格斯說過:“歌德有時非常偉大,有時極為渺小”,“在他心中經常進行著天才詩人和法蘭克福市議員的謹慎的兒子、可敬的魏瑪的樞密顧問之間的鬥爭。”恩格斯甚至曾經把歌德和黑格爾並提,給予高度的評價,稱“歌德和黑格爾各在自己的領域中都是奧林匹斯山上的宙斯”。
歌德的人物影響:
歌德對世界文學影響巨大。他的作品被翻譯成48種語言,是各國經典的重要組成部分。歌德通曉多種語言,熟悉歐洲國家各歷史時代的文學作品和形式,他翻譯、戲仿或用這些作品的風格寫作。《浮士德》簡直是歐洲文學傳統的匯集。
歌德還對世界各地的民歌有著濃厚的興趣,積極搜集歐洲主流之外的作品。
他參與“世界文學”的最突出的例子是兩本詩集《西東詩集》和《中德四季晨昏雜詠》。前者受波斯詩人哈菲茲影響,後者受中國戲劇和小說影響。歌德希望借文化了解來提高寬容度,他的“世界文學”應該稱之為“跨文化交流”,指壹系列的全球對話和交換。在這些對話和交換中,不同文化的***性日趨明顯,個性卻也並未被抹殺。
歌德通過廣泛的學術閱讀、文本翻譯來了解世界上各種文化的觀點,並寬容地對待這些觀點,平靜地接受或忽略它們。歌德贊同康德藝術和科學相互啟發的觀點。他的科學實踐以及“世界文學”實踐都是為了尋找壹切生命體在不同中體現出的統壹和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