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如何立身、立德,立言?

如何立身、立德,立言?

中國傳統士人之三不朽者 —— 立德、立功、立言。據說,歷史上能做到這“三不朽”的只有兩個半人:壹個是孔子,另壹個是王陽明,曾國藩只做到了半個“三不朽”。

王陽明做到了立德、立功、立言,被譽為“真三不朽者”。他非但精通儒、釋、道三家之學說,而且上馬能戰,下馬能文,曾官至明代南京政府的兵部尚書,是壹位中國歷史上難得的全能大儒。

立德

致良知。王陽明說,良知是造化的精靈。這些精靈,生天生地,成鬼成帝,皆從此出,真是與物無對。人若復得他完完全全,無少虧欠,自不覺手舞足蹈,不知天地間更有何樂可代。

人若果能完滿地致良知,完全復歸本心,那就能獲得天地間最大的樂,這種快樂周遍通達,暢於四肢。

立言

心學,作為儒學的壹門學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而北宋程顥開其端,南宋陸九淵則大啟其門徑,而與朱熹的理學分庭抗禮。至明朝,由王守仁(號陽明,下文王陽明即此人)首度提出“心學”兩字,並提出心學的宗旨在於“致良知”。

四句教是王陽明心學的精辟總結,王陽明晚年所述“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四句,壹般視此四句為王對其大半生學術思想的概括性論述。

他明確指出:心的本體晶瑩純潔、無善無惡;但意念壹經產生,善惡也隨之而來;能區分何為善、何為惡這種能力,就是孟子所說的“良知”;而儒學理論的重點之壹---格物,在這裏就是“為善去惡”。真是畫龍點睛,簡易直接,不偏有,不著空,直趨中道。人胸中各有個聖人,良知,存在於每個人的心中。只是有些人的良知被惡習、欲望遮蔽埋沒。所以王陽明教我們“致良知”,致的功夫其實就是發現本心、體悟良知的過程。

知行合壹。“知行合壹”至少包括兩層意思:其壹,是要以所“行”體現所“知”。古人說,該為不為謂之陋,不該為而為謂之惡。壹個人的“知”是正抑或謬,是豐抑或寡,“知”與“行”有否相悖,都要壹壹通過具行來驗證,站在客觀上說,就叫觀其行而非光聽其言。 其二,“知行合壹”就是強調“知”與“行”兩者要同步,就是強調“心裏明白”與“見諸行動”,之間“不容毛發”。心念壹動,立見行動,沒有絲毫時間差。而不是壹些人理解的“壹念之起,行即相隨”,更不是另些人理解的慢慢弄懂道理再從容去付諸實踐。別小看這壹念和壹行的時間差,這“差”往往令功敗於垂成甚至丟了卿卿性命。

  • 上一篇:榆木家具價格壹般是多少榆木家具的優點有哪些
  • 下一篇:如何絞臉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