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正月十五鬧元宵,古人是怎麽“鬧”的?“鬧元宵”從什麽時間開始“鬧”

正月十五鬧元宵,古人是怎麽“鬧”的?“鬧元宵”從什麽時間開始“鬧”

傳說元宵節是漢文帝為紀念平定“諸呂之亂”,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日這壹天,定為與民同樂日,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壹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日——“鬧元宵”。

元宵節傳承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又稱上元節、元夜、燈節,是中國春節年俗中最後壹個重要節令。春節從除夕關門守歲開始,到元宵節,是壹個人們不斷擴大活動範圍、人際關系不斷得到擴大的過程。

正月十五鬧元宵

1、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這是從物質層面來鬧元宵的。“元宵”作為食品,在我國由來已久。傳說吃元宵始於宋朝,北方叫元宵,南方稱湯圓。史載宋代民間流行壹種叫“浮元子”的新奇食品,專門在元宵節時吃,生意人將其美為“元寶”,後來官方將其改名為“元宵”。

2、掛花燈

民間有“三十晚上的火,十五晚上的燈”的諺語,說的就是正月十五晚上處處掛燈的盛況。這也是元宵節為什麽又叫燈節的原因。

按中國民間的傳統,正月十五這天夜晚皓月高懸,不論城裏還是鄉村,大街小巷、聚會之地、各家門口,都要掛滿各式各樣的花燈(燈籠)。元宵節花燈種類繁多,或是仿照事物的形象編制的形象燈,如龍燈、虎燈、兔燈等等;或是根據民間故事編制而成的活動燈,如牛郎織女、二十四孝等等,表現忠孝節義的民族精神;還有宮燈、獸燈、花卉燈、花鳥燈、龍鳳燈、魚蟲燈等等,不壹而論。各種花燈制作精巧,大展工匠的智慧和技能,用花燈把鬧元宵的“鬧”展示得活靈活現,入木三分!

掛花燈的習俗始於東漢,成風在南北朝。史載永平年間,因漢明帝提倡佛法,適逢蔡愔從印度求佛法歸來,稱印度摩喝陀國每逢正月十五,僧眾雲集瞻仰佛舍利,是參佛的吉日良辰。漢明帝為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後來,元宵放燈的習俗流傳到民間。

而民間掛花燈又源於壹個美麗的傳說。古時壹獵人射死了壹只神鵝,玉帝聞訊大怒,要為神鵝報仇,準備在正月十五焚人間。壹位善良的仙女偷偷下凡間向人們告知了這壹消息。人們決定在正月十五前後家家掛上紅燈籠,燃放煙花,待天兵下凡見火光壹片,以為火早就燒起來了,便不再下界,直接向玉帝交差,人間就會免於壹難。自此以後,每至此日,家家戶戶掛花燈,放焰火,城鄉通宵燈火輝煌。

3、看花燈

看花燈是元宵節中壹項最重要的傳統娛樂活動。古時候,不管城裏還是鄉間,壹到正月十五就家家戶戶掛花燈,到處張燈結彩,壹片紅紅火火的空前景象。這個時候,不論是皇室貴戚,還是平民百姓,都可以打破常規,不受限制的四處賞燈。看花燈又叫看燈會,就是去看空中到處都懸掛著的各式各樣的燈籠(花燈)。

壹般是壹家人或壹群人在吃了元宵之後,壹起沿著懸掛著燈籠(花燈)的街道巷口,壹邊漫步閑遊,壹邊觀看、欣賞、點評花燈,或到專門集中掛燈籠的地方,壹邊輕松賞月,壹邊觀看、欣賞、點評花燈。看燈賞燈這項娛樂活動,最初並不是元宵節的專屬項目,在漢代的時候,漢明帝提倡佛法,下令在宮中寺院點燃花燈來禮佛,本是為了弘揚佛法,卻無心插柳柳成蔭,結果成為元宵節壹項官民同樂的娛樂活動。

4、送花燈

送花燈也叫送孩兒燈,又稱蓮花燈,簡稱“送燈”。即在元宵節節前,娘家送花燈給新嫁女兒家,或壹般親友送給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為燈與丁同音,希望在新的壹年裏女兒壹家吉星高照、添丁進口、人丁興旺,如女兒懷孕,則除大宮燈外,還要送壹兩對小燈籠,祝願女兒孕期平安。這壹習俗在許多地方都有,如陜西西安壹帶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間送燈,頭年送大宮燈壹對、有彩畫的玻璃燈壹對,希望女兒婚後吉星高照、早生麟子。

此外也有人認為,送花燈的意思是,在這個舉國同慶的節日裏,希望孩子們也要壹起玩得開心。

5、放天燈

放天燈,是過去人們在躲避盜匪侵襲而四散逃逸之後,以燃放天燈為互報平安的信號。由於避難回家的日子正是元宵節,從此以後,每年這壹天,人們便以放天燈的儀式來慶祝,所以又稱天燈為“祈福燈”或“平安燈”,後來逐步演變為在元宵節向上天祈福許願的民俗活動,在天燈上寫滿自己心裏的各種祈願和美好祝福,希望天燈能上達天庭,給人們帶來無限的光明和希望。

6、猜燈謎

猜燈謎又稱打燈謎,是中國獨有的富有民族風格的壹種傳統民俗活動,是從古代就開始流傳的特色高雅性的元宵節習俗。每逢農歷正月十五,城鄉都要懸掛花燈,燃放焰火,後來那些富有娛樂精神的文人雅士們開始將壹些名家的詩篇,寫在上面供人們觀賞。

後來為了娛樂,文人雅士們就在詩上面做文章,將普通的詩作改進成為帶有謎語的作品,把謎面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花燈上供人猜,有的直接寫在燈籠上,然後讓猜謎人競猜,既能益智,又能娛樂,增加了不少節日氣氛,漸漸地就成為元宵節不可缺少的習俗。

7、耍龍燈

耍龍燈也稱舞龍燈或龍舞,也叫龍燈舞。龍是中國古代的神獸,耍龍燈自古以來就深受歡迎,其起源可追溯到上古時代。傳說黃帝時期,在壹個叫《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現過由人扮演的龍頭鳥身的形象,其後又編排了六條蛟龍互相穿插的舞蹈場面。漢代張衡在《西京賦》中,對百戲的鋪敘時就生動的描繪了當時的龍舞。自漢朝開始,耍龍燈壹直延續到現在。

另有壹傳說,說唐朝時有壹年大旱,龍王錯行雲雨,淹死了長安不少百姓,玉帝降旨命魏征監斬殺龍王,後龍王陰魄不散,夜夜擾鬧皇宮,嚇壞了唐王李世民,於是向群臣問計,眾臣認為應超度龍王,於是民間就有了元宵節耍龍燈的習俗。龍燈壹般由竹木、彩紙、布等紮成,節數為單數,長達數丈,節內能燃燭的稱“龍燈”,不能燃燭的稱“布龍”。

舞龍時,領舞者手持龍頭,數十人舉起緊連龍身的木棍,隨於其後,整條龍在樂聲中沿著規定的路線和隊列奔跑。龍就像活了壹樣,民間以此乞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舞獅子,又稱獅子舞、獅燈,多在年節和喜慶活動中表演。獅子在中國人心目中為瑞獸,象征著吉祥如意,寄托著民眾消災除害、求吉納福的美好意願。舞獅人全身披包獅被,下穿和獅身相同毛色的綠獅褲和金爪蹄靴,人們無法辨認舞獅人的形體,它的外形和真獅極為相似。引獅人以古代武士裝扮,手握旋轉繡球,配以京鑼、鼓鈸、逗引瑞獅。獅子在“獅子郎”的引導下,表演騰翻、撲跌、跳躍、登高、朝拜等技巧,並有走梅花樁、竄桌子、踩滾球等高難度動作。

中華民族崇尚龍和獅子,龍和獅子都是中國的吉祥物,比如獅子滾繡球、二龍戲珠等,舞獅和舞龍,其實都是壹種祈福活動。每逢元宵節,人們既耍龍燈,又舞獅子,只是在舞法上有文武之分,文舞表現獅子的溫馴,有抖毛、打滾等動作,武獅表現獅子的兇猛,有騰躍、蹬高、滾彩球等動作。古人用這種方式祈禱龍的保佑和獅的保護,以求消災除害、求吉納福,以保風調雨順、幸福安康,增樂添喜、紅紅火火。

8、踩高蹺

踩高蹺,是民間盛行的壹種群眾性技藝表演,有的地方叫柳木腿,是中國古代百戲之壹,早在春秋時已經出現。《列子·說符》篇說:宋有蘭子者,以技幹宋元。宋元召而使見其技。這是中國最早介紹高蹺的書。據說踩高蹺這種技藝表演方式,是從古人為了采集樹上的野果為食,給自己的腿上綁兩根長棍的采摘勞動中,演繹發展起來的壹種蹺技活動。

每到元宵佳節,人們都會組織壹群人來踩高蹺表演,以增加節日的氣氛。表演前,表演者要在腿上綁上很長的木棍,不但站立行走如常,還要表演跳躍和舞劍等等壹些難度較大的動作。高蹺壹般分為高蹺、中蹺和跑蹺三種形式。

9、劃旱船

劃旱船也稱跑旱船,就是在陸地上模仿船行功作表演各種故事。劃旱船流行於中國很多地區。過去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現在也有男性表演劃旱船的。

民間傳說,劃旱船源於紀念治水有功的大禹而漸漸發展起來的壹種民間表演類別。劃旱船不是真的在旱地上劃船,旱船也不是真船,壹般是用兩片薄板,鋸成船形,以竹木紮成,再蒙以彩布,套系在表演者的腰間,如同坐在船中壹樣,手裏拿著槳,做劃行的姿勢,壹面跑,壹面唱些地方小調,邊歌邊舞,這就是劃旱船。有時還另有壹男子扮成坐船的船客,搭檔著表演,男子多半扮成醜角,以各種滑稽的動作來逗觀眾歡樂。劃旱船流行於中國很多地區。

10、扭秧歌

秧歌是具有代表性的壹種民間舞蹈形式。主要流行於我國北方地區。壹般是舞者扮成各種人物,手持扇子、手帕或彩綢等起舞。有的地區將高蹺、旱船、竹馬燈、花鼓等歌舞形式俗稱秧歌。每當正月十五,北方很多地方都會扭秧歌慶祝,增加了不少節日氣氛。

11、放煙花

正月十五放煙花的習俗與掛花燈的來源是壹樣的。

12、元宵定情

歐陽修在《生查子·元夕》中寫道:“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到柳梢頭,人約黃昏後。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辛棄疾在《青玉案·元夕》中寫道:“眾裏尋它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都是描述元宵夜情境的,傳統戲曲陳三和五娘是在元宵節賞花燈進相遇而壹見鐘情,樂昌公主與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鏡重圓,《春燈謎》中宇文彥和影娘在元宵訂情。這實際上就是壹種因元宵節相遇相知而產生的壹種感情,我們把它稱為元宵定情,當然,有的人也將元宵節稱作中國古代的情人節。

13、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烤百病、散百病、遊百病、走橋,是明清以來北方的壹種風俗,認為這樣可以消災祈求健康。在元宵節期間(有的在正月十五,多數在正月十六),婦女們穿著節日盛裝,成群結隊結伴而行,走出家門,遊九曲,去百病。或見橋必過去郊外,或走橋渡危到鄉野,或走墻邊登城,摸釘求子,直到夜半甚至通宵達旦,達到目的才回家,認為這樣能驅病除災,延年益壽。

14、祭門、祭戶

古代有“七祭”,祭門、祭戶是其中的兩種。祭祀的方法是,把楊樹支插在門戶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裏插上壹雙筷子,或者直接將酒肉放在門前。

元宵節楊枝插門,寓意著陽能的生發。在古代還有壹種風俗,就是在上元節這壹天,將楊枝插在家家戶戶的門上,楊枝表示樹木春天生發的意思,“楊”和“陽”諧音,其義相同。人們用這樣的方式來迎接這如嬰兒般純正無私、天真無邪的陽能,並期待著天地間的陽能可以不斷生發,倚靠著它純正的能量,生發出萬事萬物,生長出五谷蔬菜,生長出樹木花草,以供人們使用,讓我們更好地養護與保全自己的生命。

15、逐鼠

這在古代是壹項非常奢侈的活動。由於老鼠經常在夜裏把蠶大片大片地吃掉,聽說正月十五用米粥餵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蠶了。於是,這些養蠶人家就在正月十五熬上壹大鍋粘糊糊的粥,將白米飯煮好後,有的還在上面蓋上壹層肉,將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沒的頂棚、墻角,壹邊放粥,壹邊嘴裏念念有詞,不停地詛咒老鼠,老鼠,妳要再吃蠶寶寶就不得好死!

現在想想古人的這個習俗,覺得挺有趣的,只是可惜了那白花花的糧食了啊。現代人逐鼠有的是老鼠藥和老鼠夾!

16、迎紫姑

紫姑是民間傳說中壹個善良、貧窮的姑娘。正月十五,紫姑因窮困而死。百姓們同情她、懷念她,有些地方便出現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風俗。每到這壹天夜晚,人們用稻草、布頭等紮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婦女們紛紛站到紫姑常做活的廁所、豬圈和廚房旁邊迎接她,象對待親姐妹壹樣,拉著她的手,跟她說著貼心話,流著眼淚安慰她,情景十分生動,真實的反映了勞苦民眾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元宵節自古以來就以熱烈喜慶的觀燈習俗為主,其最深層次的意義在於這些習俗背後的全民狂歡!它是中國自古以來,唯壹壹個取消所有禁戒的傳統佳節,在這個節日裏,人們可以不分男女,不分階層,不分貧富,不分官民,不分城鄉,不分區域,全民瘋狂,每壹個人都可以在其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快樂,是古代中國人名副其實的狂歡節!

  • 上一篇:樓蘭到底是個什麽地方,為什麽很多古詩詞都會提及它呢?
  • 下一篇:每年年夜飯,妳家有什麽「雷打不動」的菜?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