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武術博大精深、淵源流長,中國的武打片是中國電影中壹道亮麗的風景。很多外國人知道中國電影都是從武打片開始的。第壹部在美國1000家影院同時做商業放映的中國電影是中國香港的《天下第壹拳》(邵氏公司1971年出品,導演:鄭昌和、主演:羅烈),第壹部在國際最高級別電影節獲大獎的中國電影是《俠女》(在1975年戛納電影節獲綜合技術大獎)。
說起武打片,歷史可就長了,咱們中國的第壹部電影《定軍山》,說它是壹部武打片,都未嘗不可,因為裏面只是拍攝了同名京劇裏面的壹個武打場面。到了上個世紀20年代,中國的電影,最賣座的類型也是武打片,其中最有名的要算很多人都知道但是咱們這輩人都沒緣壹看的《火燒紅蓮寺》,壹***拍攝了18集,要不是因為日本開始侵略中國,愛國之士對這種所謂精神鴉片不滿,武打片還會繼續成為當時賣座電影的主流。
到了40年代末,中國的武打片開始在香港復興,1949年,香港導演胡鵬拍攝了第壹部以廣東民間傳奇武林人物黃飛鴻為主人公的電影,此後歷經近50年,黃飛鴻成了中國武打片的壹個著名品牌,前後有關德興、李連傑等十余位影星在近百部此類題材的電影和電視劇中扮演黃飛鴻這個角色,有胡鵬、徐克等多位著名導演拍攝過這個題材,其中由胡鵬導演、關德興主演的黃飛鴻系列拍攝了近80集。在整個50年代,港臺的武打片大體有兩種類型,壹種是象黃飛鴻之類的民國裝工夫片,壹種是神怪類武俠片,前者的代表作就是黃飛鴻系列,後者的代表作有《如來神掌》等片。
在60年代初期,港臺武打片的武打動作受日本武士片的影響,模仿裏面的武打招式,題材也很窄,除了劍仙神怪就是學藝報仇。1964年,香港鳳凰公司拍攝的《金鷹》(導演:陳靜波,主演:高遠、朱虹),在內蒙古實地拍攝,裏面展示了摔交、套馬等傳統民族功夫,還有蒙古草原的壯麗風光。是壹部創新的武打片。第 2年,長城公司拍攝的《雲海玉弓緣》(導演:張鑫炎,主演:傅奇、陳思思)則是在武打片的演職員表裏面第壹次出現“武術指導”這個名詞,該片被認為是武打片的第壹部裏程碑式作品,武術指導正式成為武打片的壹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此後,武打片的黃金時期來到了。
從1965年開始,邵氏公司的老板邵逸夫對泛濫的老套武打片感到厭煩,他決心要拍攝新類型的武打片,幾經嘗試之後,張徹和胡金銓分別在1966年拍攝了武打電影的傳世之作《獨臂刀》和《大醉俠》。這兩部影片奠定了他們在影壇的重要地位。張徹和胡金銓絕對是武打片教父級的導演,他們2人的風格迥異,張徹喜歡渲染暴力,武打動作比較寫實,經常拍攝壹些諸如盤腸大戰之類的場面,總是血流成河,據說張徹每拍壹部電影用做假血的番茄汁就要兩大汽油筒。而胡金銓則偏重於寫意,對武打的氣氛愛做渲染。他們2人對武打片的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培養出壹批這方面的演員和導演人才。參加過胡金銓電影演出的徐楓、白鷹、田鵬等人都成為臺灣武打片的頂級明星。而經張徹之手培養出的這方面人才就更多了,象王羽、羅烈、狄龍、李修賢、姜大衛、陳星、陳觀泰、傅聲等都是整個70年代香港武打片的著名影星,在導演方面張徹還培養出吳宇森、午馬等人才,尤其是吳宇森更深得張徹真傳。與張、胡2人合作過的武術指導如袁和平、劉家良、唐佳、韓英傑等人成了炙手可熱的武術指導人才。
在上個世紀70年代,港臺武打片著名導演除了張、胡2人還有羅維、郭南宏、楚原等比較有代表性的人物。羅維壹生拍片無數,他的最大貢獻就是導演了《唐山大兄》和《精武門》,捧紅了李小龍這個國際馳名的功夫巨星。來自臺灣的郭南宏原來是臺語文藝片的導演,在60年代末期武打片開始流行的時候轉拍武打片,他導演的《壹代劍王》和《鬼見愁》在臺灣轟動壹時,《鬼見愁》更是捧紅了在裏面扮演大反派鬼見愁的性格演員易原,易原後來成了郭南宏班底的禦用演員之壹。郭南宏拍攝的武打片內容豐富,但質量卻參差不齊,有《少林十八銅人》這樣的經典,也有《火燒少林寺》之類的失敗之作,他在70年代有段時間和張徹竟相拍攝少林題材影片,張徹喜歡拍硬橋硬馬拳拳到肉的真功夫,郭南宏則偏愛機關布景,這種競爭在1976年以郭南宏《火燒少林寺》票房慘敗而告結束。下面再說說楚原,楚原是香港50年代著名粵語片明星張活遊之子,在60年代和70年代初曾經拍攝了反映社會現實題材的《可憐天下父母心》等名片,後來也加入武打片拍攝行列,導演了《愛奴》以及壹大批改編古龍武俠小說的影片《英雄無淚》《流星·蝴蝶·劍》《天涯明月刀》等,壹時間古龍+楚原+明星成了古裝武俠片的鐵三角,楚原的作品情節詭異、懸念性強,布景豪華。
還有幾個臺灣導演和他們的作品也值得壹提,如《彈指神功》、《風鈴中的刀聲》等奇情古龍電影,張曾澤於1971年導演的描寫民國時期俠客殲滅土匪的功夫片《路客與刀客》(主演:楊群、孫越、崔福生),在影片裏表現了鐵頭功和辮子功等奇特的武術招式,頗具傳奇色彩。還有丁善璽導演、楊群、甄珍主演的《落鷹峽》,結合了美國西部片的槍戰拍攝手法和中國式的武打,也很有看頭。以上兩部影片都在臺灣金馬獎獲得了重要獎項。
中國武打片在70年代開始走向了國際市場。很多人都認為是李小龍使外國人認識了中國功夫,其實第壹部在海外正式做商業放映的功夫片是1971年邵氏公司出品,鄭昌和導演,羅烈主演的《天下第壹拳》,該片曾在美國1000家主流影院同時上映,盛況空前。不過倒是李小龍真正使中國功夫在海外發揚光大。李小龍的壹生雖然短暫,只拍攝過4部半作品,《唐山大兄》、《精武門》、《猛龍過江》、《龍爭虎鬥》還有未完成的《死亡遊戲》,但是在他的電影裏充滿了強烈的民族氣節和愛國精神,讓人看後精神振奮。他自創的截拳道功夫威力無窮,流傳至今。好萊塢許多硬漢明星如史蒂夫·麥奎恩、詹姆斯·柯本等,都曾在李小龍門下學過功夫。李小龍離奇暴斃之後,出現了很多模仿者,如何宗道、呂小龍等但只能得其形而未能得其神。
到了70年代後期,港臺武打片開始走下坡路,這段時間,各種武打片的內容無非是門派鬥爭、學藝報仇之類。胡金銓屬於慢功出細活,數年沒有新作。張徹也在不斷的重復自己,作品漸無新意。到了1978年,終於出了幾部令人眼睛為之壹亮的影片,出現了幾個馳名國際影壇的人物。成龍,曾在羅維旗下苦熬多年,拍了不少片子,卻壹直半紅不黑,1978年,曾在張徹旗下做過多年武術指導的袁和平為思遠公司執導《蛇形刁手》,起用成龍做主角,影片情節盡管沒有完全脫離老套,但是在武打設計上有所創新,在故事情節和武打中加入大量喜劇元素,開創出壹個武打片的新片種——諧趣功夫片,成龍充分發揮了他在於占元的京劇戲班裏學到的京劇北派功夫,成為功夫片的新偶像。之後2人再度合作的《醉拳》更成為經典。劉家良,正宗南派武術——洪拳的傳人,在張徹手下擔任武術指導多年,他於1978年導演的功夫片《少林36房》因在片中加入大量描寫少林僧人練功的場面而大獲成功,他導演的《中華丈夫》、《18般武藝》都是當時比較賣座的影片,他導演的《長輩》讓女主角惠英紅成為第壹屆香港電影金像獎影後。成龍的師兄洪金寶在70年代也已經成名,1976年他第壹次獨立導演並主演了喜劇功夫片《三德和尚和舂米六》是香港的賣座片。
1981年,由張鑫炎導演,在中國大陸實地拍攝,全部起用國內專業武術運動員擔任角色和武術設計的《少林寺》上映了,這是壹部武打電影史上具有裏程碑意義的影片,影片摒棄了港臺武打片裏常用的吊鋼絲、彈床、替身、快速剪接等特技手段,采用長鏡頭拍攝,不使用替身,全部是真功夫,影片在香港上映後,票房奇好,賣座超過了成龍的《龍少爺》。
進入80年代,港臺武打片的年產量已經大大下降,除了《彈指神功》《英雄無淚》、《少林寺》等少數影片,很少有轟動之作,就在這時,影圈新人徐克出現了,他曾經在美國的大學學過電影回港後在佳視拍攝的電視劇《金刀情俠》就使用了電影的拍攝手法,他導演的《蝶變》令人耳目壹新,他在1984年拍攝的《蜀山劍俠》,聘請好萊塢的特技制作人員,營造出壹個奇幻的劍仙世界,不過市場反應冷淡。這壹時期,成龍、洪金寶等人的作品也在不斷變化,他們拍攝了壹系列的現代題材的功夫片,如《福星系列》、《警察故事系列》和《A計劃》等,為武打片闖出壹條新路,武打更講究速度感和力度,中間還加入些幽默元素。這段時期,成龍在戲班學藝時的 “七小福”裏面的其他的師兄弟們如元彪、元奎、元華等人在武打片的表演和武術指導領域也都成為可以獨當壹面的人物。
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古裝武俠片開始重新為人們關註,胡金銓掛名,徐克、程小東聯合導演的《笑傲江湖》、徐克導演的《黃飛鴻》、程小東導演的《仙鶴神針》、徐克、程小東、李會民聯合導演的《新龍門客棧》成為這壹時期武俠片的代表作,這類影片的特點是武打設計天馬行空,想象力異常豐富。其中程小東可以說是武打片導演裏壹個有代表性的人物,他在80年代初導演的《生死決》已經可以看出他日後的風格。而徐克的《黃飛鴻》系列將壹個老的民間武林傳奇人物題材加以創新,影片裏把武林紛爭加入到大的動蕩時代裏,表現出壹種憂國憂民的意識,使武打片提高了壹個檔次。壹時間模仿跟風之作頻出,大家紛紛爭拍古裝武打片,其中只有袁和平的《鐵猴子》和《火雲傳奇》還算有些創新。到了90年代中期就又趨於沒落了!
從解放到整個70年代,中國大陸沒有拍攝過壹部武打片,1980年大陸導演張華勛拍攝的《神秘的大佛》使他成為大陸武打片導演第壹人,雖然在武打設計上還很稚嫩,但畢竟他敢開風氣之先。後來他導演的《武林誌》也受到國內觀眾歡迎。1990年,何平導演拍攝的《雙旗鎮刀客》可謂是大陸武俠電影的扛鼎之作。此後,武打片在大陸開始風行壹時,但是整體水平感覺要落後港臺武打片10年以上。
壹晃進入了新世紀,李安導演的《臥虎藏龍》獲得了奧斯卡4項大獎,使得中國的武打片再次被世界矚目!中國的壹些著名導演如大陸的張藝謀、何平,臺灣的侯孝賢都在拍攝或者籌劃拍攝武俠片。在新的世紀,中國武打片要出現新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