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壹個器知識茶葉末釉
茶葉末釉是壹種特殊的高溫結晶釉瓷器,它是中國最古老的鐵結晶釉品種。以氧化鐵為呈色劑,經1200°C至1300C之間的高溫還原焰燒制而成。釉面失透,釉色黃綠摻雜,在黃褐色的底釉中散布著許多細小的綠色斑點,頗似茶葉碎末而得名。
茶葉末釉出現在唐代,原為燒制黑釉瓷器過火而出現的特殊現象後覺得效果不錯,遂成為刻意燒制的新品種。
陜西耀州窯是燒制茶葉末釉瓷器最早的窯場,產品有執壺、擂缽等。宋代,北方壹些燒制黑釉瓷器的窯場偶有燒制。其化學組成和黑釉相近,是壹種石灰釉,特點是高鐵、高鈣、高鎂。其中鎂的含量必須達到壹定水平,至少在2%以上,古代產品有達到3.5%。如果鎂含量太低就燒不出黃綠色的晶體。
用顯微鏡觀察,茶葉末釉的結晶晶體很小,呈黃綠色或者黃褐色主要分布在釉層表面,析出的晶體屬於輝石類型的晶體。
中國北方多產白雲石,可以滿足配方中高鎂的要求。中國南方地區則很少用白雲石配釉,所以清代以前南方窯場基本上沒有生產茶葉末釉,壹直到清雍正時期,景德鎮才仿燒成功,而且質量超過前代,成為中國傳統高溫顏色釉瓷器中的珍品。
清代茶葉末釉古樸凝重,極具古意,壹躍成為名貴的品種,成為官廷陳設瓷器中的重要品種,康熙時期有“蛇皮綠”“鱗魚黃”等品種。傳世品中以雍正、乾隆時期的最為多見,雍正以後稱為“廠官釉”。
雍正茶葉末釉偏黃居多,俗稱“鱗魚黃”,乾隆茶葉末釉則偏綠的居多,俗稱“蟹甲青”,器物底部刻有雍正、乾隆篆書款。因其釉色類似青銅器,故常被用來制作瓷胎仿古銅器。
清代寂園叟在《陶雅》中說:“茶葉末以滋潤、鮮明、活潑三者為貴矣茶葉末黃雜綠色,嬌嬈而不俗。艷於花、美如玉、範為瓶、最養目。茶葉末釉的燒制難度較大,除了配方要符合要求之外,釉料不宜過細低溫階段用氧化氣氛燒制,到980°C左右轉為還原氣氛燒制,溫度控制在1250°C至1280°C之間,冷卻速度要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