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我國是制造業大國,如何推動傳統制造業積極融入“雙碳”發展戰略,加快綠色轉型,是壹個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筆者發現,我國傳統制造企業綠色轉型仍然面臨著以下問題,影響綠色低碳轉型的深入開展。
第壹,企業綠色轉型動力不足。企業綠色轉型的動力和積極性受到其轉型成本的制約。壹方面,壹些企業為了在激烈的競爭市場中存活,只能將短期利益作為自身發展的最大驅動力,從而忽略了環保的概念。另壹方面,企業低碳轉型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這也給企業推動低碳轉型設置了障礙。以公開披露的某集團公司為例,若按國家標準排放汙水,需要投入2億到3億元購置汙染物處置設備等,且每年設備運轉費也高達1億到2億元,這必將耗費企業大量資金而使企業利潤降低。很多制造企業在權衡治汙成本後,往往缺乏對綠色轉型進行投資的動力。
第二,企業綠色轉型模式不清晰。制造業企業無壹例外地與國家經濟發展和民眾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它們的綠色發展不僅是貫徹實施中央決定部署的重要內容,同時也是中國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應有之義。然而,不少企業在其官網聲稱要推進清潔生產、資源節約和循環經濟以達到可持續發展的目標,但並未真正將口號付諸行動。企業的綠色轉型僅僅停留在口號上,沒有深入思考如何將企業自身利益與 社會 大環境和國家政策進行有機結合,實現經濟利益與 社會 效益的協同。
第三,企業綠色轉型技術能力不足。不少企業在綠色轉型的技術創新方面存在根基薄弱的問題,同時缺乏相應的專業人才,相關的激勵政策尚未建立健全。技術創新是制造業實現綠色轉型的主要途徑。但當前制造業企業的技術創新發展依然滯後,制約了企業的綠色轉型。數據顯示,在東南沿海城市具有代表性的2608家制造業企業樣本中,89%的企業處在綠色轉型升級的 探索 階段;8%的企業處於實踐階段,對重要核心技術裝置和主要業務實施綠色低碳改造升級;僅有3%的企業處在綠色轉型深化發展階段。企業雖迫切希望利用技術創新的手段實現制造業的綠色轉型升級,但由於企業存在著轉型資源匱乏、人才缺失、數字化技術運用程度較低等問題,從而導致“轉型難”“轉不動”等問題。
針對以上問題,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其二,企業要主動探尋適合自身的轉型模式。企業實行綠色轉型需處理好三個方面的關系,即企業與 社會 、企業與自然環境以及企業內部關系,以達到“三方平衡”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首先,企業應加大與政府部門的交流,尋求相關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促進企業轉型升級;其次,企業要充分發揮市場的主導優勢,加強與高校、科研院所的研發合作,推進技術改革和 科技 成果轉化,發展“專特新”產品,積極引進先進的綠色技術,培育企業自主綠色品牌;最後,企業還可利用自身優勢,擴大經營範圍,改變發展結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力爭走出壹條多元化、可持續的發展道路。
其三,企業要利用數字化賦能綠色轉型。推進綠色創新是推動企業綠色低碳發展的迫切需要和基礎。近年來,根據國務院工作部署,《關於深化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關於深化“互聯網+先進制造業”發展工業互聯網的指導意見》等指導性文件相繼出臺,企業要利用數字化技術在綠色低碳領域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和綠色發展新動力。圍繞“雙碳”發展目標,企業可以聚焦 科技 創新,將數字經濟與傳統制造業融合,將“制造業”轉化為“智能制造業”,通過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壹代信息技術賦能綠色制造與管理,推動互聯網與企業融合發展,最終提升企業綠色低碳生產水平。
(作者單位系西北工業大學管理學院)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