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民俗的概念

民俗的概念

民俗的概念是指壹個民族或壹個社會群體在長期的生產實踐和社會生活中逐漸形成並世代相傳、較為穩定的文化事項。

如下:

民俗又稱民間文化,是指壹個民族或壹個社會群體在長期的生產實踐和社會生活中逐漸形成並世代相傳、較為穩定的文化事項,可以簡單概括為民間流行的風尚、習俗。民俗文化是流動的、發展的,它在社會的每個階段都會產生變異,並在變異中求得生存和發展。

當中國社會處於經濟轉型的關鍵時刻,民眾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的轉變必然表現在民俗文化的變化上,這是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客觀現實。尋找民俗文物,留下民眾生活的歷史,已成為壹個嚴肅的課題。中國是壹個歷史悠久的民俗文化大國,民俗文化不僅是歷史的延續。

而且還將會繼續延續下去。正是這種民俗文化,在它形成和發展過程中,造就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傳統和人文性格,因此弘揚中國民俗文化傳統,對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民俗是人民傳承文化中最貼切身心和生活的壹種文化——勞動時有生產勞動的民俗。

日常生活中有日常生活的民俗,傳統節日中有傳統節日的民俗,社會組織有社會組織民俗,人生成長的各個階段也需要民俗進行規範——結婚人們需要有結婚典禮或儀式來求得社會認同,在人的精神意識領域也有民俗——許多生活中的禁忌就是如此。

大年三十至初二,家中不許掃地,如果進行打掃就會破壞來年的財運。模式化的必定不是隨意的、臨時的、即興的,而通常是可以跨越時空的,這就是民俗具有傳承性、廣泛性、穩定性的前提:壹次活動在此時此地發生,其活動方式如果不被另外的人再次付諸實施。

它就不是民俗;只有活動方式超越了情境,成為多人多次同樣實施的內容,它才可能是人人相傳、代代相傳的民俗。另外,民俗又具有變異性。民俗是生活文化,而不是典籍文化,它沒有壹個文本,主要靠耳濡目染、言傳身教的途徑在人際和代際之間傳承。

即使在基本相同的條件下,它也不可能毫發不爽地被重復,在千變萬化的生活情境中,活動主體必定要進行適當的調適,民俗也就隨即發生了變化。這種差異表現為個人的,也表現為群體的,包括職業群體的、地區群體的、階級群體的,這就出現了民俗的行業性、地區性、階級性。

  • 上一篇:如何組建戶外俱樂部
  • 下一篇:水上樂園必上的水上玩具遊樂設備有哪些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