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50多年來,我國建立了壹批高水平的民族音樂團體,民族音樂界湧現了壹大批像彭修文這樣的指揮家、作曲家和劉明源(板胡)、劉德海(琵琶)、閔惠芬(二胡)等傑出的器樂演奏家, 同時也出現了壹批這方面的中青年優秀人才。他們和廣大民族音樂工作者壹起,為振興民族音樂、發展民族音樂、豐富民族音樂寶庫做出了重大貢獻。
我國民族音樂工作者,通過對民族音樂的發掘、整理與加工提高,壹批民族民間音樂作品放射出奪目的藝術光彩, 成為深受群眾喜愛的經典作品。例如《高山流水》《春江花月夜》《二泉映月》《十面埋伏》《百鳥朝鳳》等等。我國民族音樂創作在借鑒西方音樂、豐富表現形式上進行了可貴而有益的探索,並獲得了成功。我們民族音樂理論研究的廣度和深度,都達到了歷史上的最高水平, 既有大量的、廣泛而深入的民間音樂的采集,又有不少具有較高學術水平的研究論文與專著,對海內外的研究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民族樂器的技術革新也取得了顯著的成果,擴大了表現範疇和音域,豐富了音質、音色。演奏技法也取得了突破性的發展和進步, 大大拓展和豐富了樂隊的表現能力。 國家在音樂教育、音樂創作等領域中采取百花齊放的方針,鼓勵創作出了壹批時代性、藝術性、民族性俱佳的作品:大型舞蹈史詩《東方紅》、電影音樂作品《劉三姐》、歌劇《洪湖赤衛隊》、鋼琴曲《黃河》、小提琴協奏曲《梁祝》等等。
改革開放以後,中國音樂的發展更為迅速,音樂教育機構、音樂團體象雨後春筍般不斷湧現,中國人在國際音樂大賽中頻頻獲獎,音樂人才輩出。音樂創作更加繁榮,音樂表現形式更加豐富。民歌、管弦樂、交響樂、歌劇、舞劇、音樂劇、流行音樂以及各種新潮音樂蓬勃發展,大大豐富了民族音樂寶庫,豐富了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
總之,新中國成立50多年來,我國民族音樂發展的歷史應該說是有了壹個質的飛躍。今天,我們不僅要加強民族音樂教育,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廣大青少年壹代的民族音樂素養,通過學習使其系統地認識我國多民族的民間音樂體裁, 理解民族、民間音樂中的基本理論與知識,熟悉各種風格的民間音樂的代表性曲目。從感性到理性較全面地掌握民族、民間音樂中的經典。我國優秀的民族、民間音樂有其特有的社會功能與審美價值,通過對其學習與欣賞,使學生更加熱愛我國深厚的傳統音樂文化,以增強民族自強意識, 培養愛國主義情操。這對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具有更深遠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