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本報記者來到濰坊楊家埠,專程拜訪了當今我國年畫界的壹代宗師、楊家埠目前僅存的“國寶”、有著“中國年畫大王”等美譽、被聯合國授予“民間工藝美術大師”稱號的同順德畫店第19代傳人――79歲的楊洛書老人,並向他及當地的年畫老藝人們了解了楊家埠木版年畫的來龍去脈。
先民均為四川移民
“世上先有楊家埠,後來才生竈王爺”,流傳民間的這句話雖然有些誇張,但楊家埠村生產的《竈王圖》卻實實在在與百姓人家有著極深的緣分。每到農歷年底,人們把散發著墨香的新竈王“請”進家,然後將老竈王“送”上天,並拜托其上天言好事,以保下界全年平安。這種習俗已延續多久無法考究,可楊家埠卻是自古就因出產年畫而聞名。每當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把房院打掃得幹幹凈凈,貼上煥然壹新的年畫,借以祈求上天賜給幸福,消除災禍與不幸,這壹風俗流傳至今。
在濰寒公路的路南邊,有壹個非常高大醒目的牌坊,上書有“楊家埠”三個金色大字,牌坊後面就是舉世聞名的楊家埠村。記者發現:牌坊後邊馬路的兩旁,壹家挨著壹家全部都是大大小小的年畫店和風箏鋪。往前走大約200多米,就是對外展示楊家埠風土人情、售票參觀的“楊家埠民間藝術大觀園”。
正在園內做木版年畫印刷展示的是67歲的楊屯之和61歲的楊維賢。兩位老人介紹,他們都是從父輩那裏學來的木版年畫制作手藝,兩人至今都已經幹了近50年。楊屯之老人壹邊工作,壹邊跟記者聊起了楊家埠木版年畫的歷史:“聽老人們說,咱這年畫興起於明初,迄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了。俺們的祖先是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由四川遷來的。來這裏之前,在宋代四川的梓潼縣就從事佛經雕刻,到這裏後,由於生活所迫和受當時政治、山東孔子思想的影響,才使得楊家埠木版年畫得以產生的。”
家家畫店人人畫師
楊家埠木版年畫創作工藝特殊,壹幅作品的完成,壹般經過繪稿、刻版、印刷、手工加工等工序。它全為手工套色印刷,壹種顏色壹塊版,壹張年畫壹般有5至7種顏色。
61歲的楊維賢老人向記者介紹,在楊家埠,年畫生產都是以家庭作坊為主。壹家作坊就打出壹個畫店的牌號,畫店世代相傳,名號永久不變。這些畫店作坊的家庭成員,從老到少均各具其長,要麽畫,要麽刻,要麽印,十八般武藝集於壹身的也不少。所以說,在楊家埠,家家都是畫店,人人都是畫師。
年畫藝人都是農民
楊家埠木版年畫研究專家馬誌強先生介紹說,據考證,明隆慶二年(1568年)以後,楊家埠先人創立了恒順、同順堂、萬曾城、天和永四家畫店,到清初至乾嘉(1644-1800)年間,至鹹豐年間,終於出現了它的輝煌時期――畫店百家,畫種上千,人才輩出,壹時間,把楊家埠木版年畫推向了大半個中國。
楊家埠木版年畫全為手工制做,從拓稿畫樣開始,到雕刻木版、上案印刷、烘貨點胭,四套工藝無壹不是畫工、藝人手工所為。令人驚奇的是,這裏的藝人都是土生土長的農民。自19世紀起,楊家埠有記載的著名藝人就有30多位。如1806年出生的以畫“包公上任”聞名的楊芳,1881年出生的被人們稱作神童王的楊萬亮,1902年出生的擅長半印半畫的楊同科,1927年出生的刻版傳人楊洛書等,都是楊家埠有口皆碑的藝術名匠。
有錢沒錢買畫過年
記者采訪時了解到,早在清朝乾隆年間,楊家埠木版年畫就達到了鼎盛時期,“家家繪丹青,戶戶印年畫”、“畫店百家,年畫上千”就是當時楊家埠木版年畫興旺發達的最好寫照。“有錢沒錢,買畫過年”,可見當時楊家埠木版年畫在廣大勞動人民心目中喜愛的程度。每逢年關到來,人們都會從楊家埠或集市上花很少的錢買回壹卷年畫來,而年畫的內容有《搖錢樹》、《金玉滿堂》、《麒麟送子》、《鹿鶴同春》、《連年有余》等等。只要這些年畫在屋裏這麽壹貼,頓時年味有了,壹切美好的向往和期盼也有了,人們的心似乎也就踏實了。
喜慶吉祥年畫主題
楊屯之老人告訴記者,楊家埠年畫表現內容豐富多彩,有神像類、門神類、美人條、金童子、花鳥山水、戲劇人物、神話傳說等,同時也有反映民間生活、針砭時弊之作,但喜慶吉祥是楊家埠年畫的主題。諸如吉祥如意、歡慶新年、恭喜發財、寶貴榮華、年年有余、安樂升平等,向親人的祝福、好友的問候,構成了農民新春祥和歡樂,祈盼富貴平安的特點。
年畫要好頭大身子小
記者了解到,楊家埠木版年畫基本上是靠套印完成的。大體可分為畫稿創作、畫版雕印、木版套印、烘貨點胭四道工序。在畫稿創作上,創作人在形式的選擇、內容的確定、畫幅的尺寸上都要細致考慮。在創作上,楊家埠年畫還有些具體要求,比如:畫畫無正經,好看就中;畫中有戲,百看才不膩。對年畫人物中人物的要求則是:年畫待要好,頭大身子小,眉眼清楚,頭臉俊俏等等。
聽年畫大王談年畫
從大觀園北門出來,往南壹拐,就看到路西第壹個大門上掛著壹個藍色的大宣傳牌,上面書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民間工藝美術大師”、“楊家埠同順德畫店”等字樣,壹塊烏漆大匾――同順德畫店,則掛在家內的影壁墻上。聽說記者來了,正光著脊梁指導工人印刷年畫的楊洛書老人執意要穿上外衣,以顯示對人的尊重。雖然老人已年近八旬,但耳不聾眼不花,跟記者談起起木版年畫的事,他的精神頭比年輕人還旺盛。
已走過70年雕刻人生的楊老練就了壹手精湛的年畫制作技藝,壹個個造型誇張、色彩艷麗、質樸無華的藝術形象在他的刻刀下不斷誕生。近幾年,他在先後刻制了《歷代帝王全圖》24套、《水滸壹百單八將》109套、《西遊記》88套、《紅樓夢》140套、《三國人物》110套,以及其他年畫數百套,單是刻版用的棠梨木就有壹卡車。
楊老自豪地告訴記者,他壹***擁有各種畫版3270塊,這些畫版幾乎囊括了明清以來楊家埠現存所有的年畫樣版。楊老介紹,“文革”期間,這些畫版中有不少精品是他冒著風險,偷偷地在地窖裏、柴垛裏、豬圈糞肥下藏起保存下來的。1993年楊洛書將珍藏的壹塊刻於500余年前的年畫畫版,連同50塊明清畫版,無償地捐贈給中國歷史博物館。
隨著社會科學技術的進步和市場經濟的發展,近年來青年壹代大都不學這壹古老的民間藝術,藝人缺乏和反映現實題材的新作品少,制約了楊家埠木版年畫的發展。為了保護楊家埠木版年畫這壹古老的民間藝術,寒亭區設立了楊家埠木版年畫保護中心,還打算在楊家埠大觀園內成立楊家埠木版年畫傳承人培訓基地,建立高科技的年畫博物館,使古版古年畫得到保存、展覽,並準備建立已經去世的老藝人紀念館,用科技手段動態地保存他們的形象和技術。
山東濰縣年畫產地集中於寒亭的楊家埠和倉上幾個村鎮。其中以寒亭(今濰坊市的壹縣級區)楊家埠的產品名列前茅。按:寒亭舊稱“寒亭店”,古代為寒國之都城。《後漢書?郡國誌》稱:“夏時,諸侯有寒浞;名浞,封於寒,故名。”漢代濰縣尚無名,為平壽、下密二縣之地。到了隋代,始置濰縣,省卻了平壽。 寒亭年畫題材豐富,各家作坊都有自己的畫樣,無壹重復。即使作坊之間同有壹個題材畫樣者,但在構圖和色彩方面,亦略有區分。因此,濰縣寒亭的年畫銷路也廣。除山東本省各縣外,南至長江流域,北越渤海到遼東半島南岸的東北各地區,往西直到河南鄭州壹帶,寒亭木版年畫行銷既廣獲利亦可觀,繼而外地翻印盜版的復刻品也多了起來,可知其影響之深遠。
色又鮮,紙又白,年畫打從武強來……”河北省武強縣素有“年畫之鄉”之稱,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
武強年畫,興起於十五世紀初葉,十八世紀是它的全盛時期,鼎盛時有畫店幾百家,縣城周圍幾十個村還有很多畫業作坊,每年中秋節以後,這裏的畫市十分熱鬧,那些掛在街道兩旁的年畫,有歷史人物、神話傳說、寓言童話、喜壽祝辭、人情風俗、兒童婦女、花卉山水等。為數眾多的歷畫、門畫、燈畫、窗畫、對聯、條屏、中堂等年畫,大多寓吉慶之意。常見的有《喜鵲登梅》、《春牛圖》、《獅子滾繡球》、《耕織圖》以及《男十忙》、《女十忙》等,最近又推出走俏的沙發圖。
在武強還有壹種木版年畫,它是以杜木或梨木刻板,以黑、紅、紫、綠、黃、粉等顏色套印。通過繪稿、刻版、印三道工序來完成。其構圖緊湊飽滿,刻版線條粗放、穩健、清晰,既運用黑白效果,又不失古雅質樸的風格,武強木版年畫主要工序用手工操作,具有傳統的世間工藝特色。
武強年畫在用色上以單純的顏色、套出豐富的效果。色彩強烈,濃艷而不凝滯,用色雖少數變化多端。達到對比鮮明而又統壹的效果。這是其特點之壹。特點之二是在造型上具有較高的藝術表現力。比如,在刻畫人物時,著力表現頭部和眼睛,寥寥幾筆,就能使人的神情畢現。所表現的人物大都在中、近景處,並且以正臉出現,這樣易表現人物的感情,突出故事情節。
圖文並茂也是武強年畫的壹個特點,很多畫都配有風趣,詼諧的詩詞等。
近年來,有部分年畫改進為絲絹印線,人口敷色和宣約要板套印的高檔年畫,並鑲綾邊托裱成畫片和軸畫,是壹種珍藏品。
武強年畫,早在1979年,就被河北省命名為名牌產品,遠銷日本、美國、法國、德國及東南亞各國。
天津楊柳青畫社成立於1958年,以研究、創作和出版具有300余年歷史的楊柳青木版年畫而著稱,是天津市文化局所屬的文化事業經營單位,國家新聞出版署核定的美術圖書出版單位和國家文物局認定的文物經營單位。天津楊柳青畫社保存著自明代以來的年畫以及古版,保護著中國古老的木版年畫印刷技藝,完整保留了楊柳青木版年畫勾、刻、印、繪的傳統工藝。在中國現存的年畫藝術中,天津楊柳青畫社保存的楊柳青木版年畫以藏品豐富、技藝精湛、傳承完整,被公推為“中國年畫之首”。同時,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溝通了國際性的文化往來和交流,成為中國“年文化”的重要代表。天津楊柳青木版年畫在中國民間年畫中以印繪結合的特點獨樹壹幟,它取材廣泛、內容豐富,對中國各系種年畫影響深遠,具備歷史積澱的厚重和文化連續性,被稱為來自民間的“大百科全書”。它的內容充分表現了勞動人民在生活中追求理想精神的實質,把農耕社會的文明審美觀和生存體驗表達得淋漓盡致,把中華民族傳統的思想道德觀念廣播人心。2004年,天津楊柳青木版年畫被中國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試點項目”。此次展覽將由天津楊柳青畫社成立初保護的天津楊柳青木版年畫的重要傳承人進行現場藝術演示。展品***分三部分第壹部分:資料。包括建國初對天津楊柳青木版年畫進行大規模征集、搶救的案頭資料、檔案卡片、征收憑據,各階段工作總結。第二部分:古版。展出清代至民國的古舊木版30套。第三部分:年畫。展出明代至民國時期的彩繪稿、線版稿、冊頁、片、燈芯畫、粗活等年畫形式,150幅左右。
桃花塢,位於蘇州閶門內北城下,自古以來便是蘇州城裏壹個風景秀麗的去處。明代,風流才子唐伯虎曾在此建築桃花庵,並作《桃花庵歌》。
明清時期,隨著蘇州城市經濟的發展,閶門壹帶集中了許多工藝作坊,以年畫鋪為最多。在此出品的民間木版年畫,更使桃花塢名聞天下。桃花塢木版年畫以其豐富的題材、儒雅的畫面和清秀的色彩所顯示的魅力而受到世人的歡迎,與天津的楊柳青木版年畫、山東濰坊的木版年畫壹起,成為明清時期中國民間木版年畫藝術的代表。
蘇州桃花塢木版年畫在明代時就已經產生、並已形成了獨特的風格。現在最早的桃花塢木版年畫,是在日本刊行的《支那古版畫圖錄》中收錄的“壽星圖”,畫面上刻有“萬歷念五年(1597年)”的刊記。從其畫面來看,作品的構圖、刻工、印制均已達到了相當的水平。明末清初,是蘇州桃花塢木版年畫的繁盛時期,當時的畫鋪約有四、五十家,大部分設在楓橋、山塘街、虎丘和閶門內桃花塢至報恩寺塔壹帶。出產的桃花塢木版年畫達百萬張以上,除銷到江蘇各地及浙江、安徽、江西、湖北、山東、河南、東北三省外,還隨著商船遠銷到南洋等地,其藝術成就,曾對日本浮世繪藝術的發展產生過相當大的影響。太平天國末年,清兵圍攻蘇州,蘇州桃花塢木版年畫生產受到了嚴重的破壞,以後壹直處於萎靡不振的狀態。直到50年代初期,由蘇州市文聯對桃花塢木版年畫的情況進行了調查研究,並組織藝人恢復生產。後又配備專業畫師,招收徒工,成立“蘇州桃花塢木版年畫社”,在整舊創新方面,取得了很大進展。
從現存的作品來看,早期的桃花塢年畫風格是較為雅致的,在處理仁女、什景、花卉等題材時,多采用傳統的立軸和冊頁的構圖形成,在畫面的經營上,可以看出宋代院體畫、明代界畫和文人畫的影響。在雍正、乾隆年間,還出現了不少模仿西洋銅版雕刻風格的作品,如《蘇州萬年橋》、《陶朱致富圖》、《西湖十景》、《山塘普濟橋》、《三百六十行》、《百子圖》、《三美人圖》等,有的還在畫面上題明“法泰西筆法”、“仿泰西筆法”、“仿泰西筆意”。這壹類的作品在畫面上,多彩用焦點透視,除人物面部外,衣紋、樹石、房屋、動物的羽毛等均用明暗來表現,顯得夾生。到乾隆以後,這樣的作品已不多見,取而代之還是以傳統技法表現的作品。與早期的作品相比,畫面構圖簡練大方,線條剛勁有力,色彩也開始鮮明起來。如《五子登科》、《莊子傳》、《珍珠塔》、《蕩湖船》、《拜月圖》等,從這些畫面上,可以看出早期金陵派刻版風格和新安派刻版風格的影響。
鴉片戰爭以後,石印年畫和膠印年畫的大量發行,使得桃花塢年畫的傳統市場日趨縮小。為了生存,各年畫鋪開始將他們的銷售重點轉向農村。作品的題材除了原有的以外,增加了不少反映農村生活及與農事有關的內容。在畫面上,對形象多采用富有裝飾性的誇張手法來處理,線條簡練剛挺,尤其是在色彩的運用上,以成塊的大紅、桃紅、黃、綠、紫(或藍,壹般的是用紫不用藍,用藍不用紫)和淡墨組成基本色調,使畫面更為鮮艷明快,豐滿熱鬧,富有裝飾美和節奏感。其藝術風格在氣質上與勞動者更為貼近,因而受到廣大農民的歡迎。桃花塢木版年畫的題材主要有如下幾類:
(壹)、祈福迎祥如《和氣致祥》、《天官賜福》、《萬寶祥瑞》、《花開富貴》、《福壽雙全》、《八仙慶壽》、《金雞報曉》等;
(二)、驅兇避邪如《門神》、《竈君》、《關公》、《鐘馗》、《姜太公》、《張天師》、《張仙》等;
(三)、時事風俗如《法人求和》、《蘇州火車開往吳淞》、《劉軍克復宣泰大獲全勝》、《春牛圖》、《十美踢球圖》、《姑蘇報恩寺進香圖》、《洋燈美人》、《合家歡》、《黃貓銜鼠》等;
(四)、戲曲故事如《楊家將》、《忠義堂》、《西廂記》、《孫悟空大鬧天宮》、《白蛇傳》、《穆桂英大破天門陣》、《三笑煙緣》、《定軍山》、《苦肉記》、《戰北原》等。
年畫畫幅的尺寸,直幅的有大至四尺的“中堂”、小至五寸左右的“神馬紙”及二寸大小的“蛋面(貼在蛋面上的小畫片)”;橫幅中最大的有三張壹套的“全景床幃”,最小的是五寸左右的“燈面”。刻印的神像、風景、什景圖等壹般有大、中、小三種,供顧客選用。戲曲故事年畫多為對開橫幅,品種繁多,都是群眾所熟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