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的耕種除傳統的人工耕種方式,亦有高度機械化的耕種方式,但最終離不開以下步驟:
1、整地:種稻之前,必須先將稻田的土壤翻過,使其松軟,這個過程分為粗耕、細耕和蓋平三個期間。過去使用獸力和犁具,主要是水牛來整地犁田,但多用機器整地了。
2、插秧:將秧苗仔細的插進稻田中,間格有序。傳統的插秧法會使用秧繩、秧標或插秧輪,來在稻田中做記號。手工插秧時,會在左手的大拇指上戴分秧器,幫助農人將秧苗分出,並插進土裏。插秧的氣候相當重要,如大雨則會將秧苗打壞。
現代多有插秧機插秧,但在土地起伏大,形狀不是方型的稻田中,還是需要人工插秧。秧苗壹般會呈南北走向。還有更為便利的拋秧。
3、施肥:秧苗在抽高,長出第壹節稻莖的時候稱為分蘗期,這段期間往往需要施肥,讓稻苗成長的健壯,並促進日後結穗米質的飽滿和數量。
4、灌排水:水稻比較倚賴這個程序,旱稻的話是旱田,灌排水的過程較不壹樣,但是壹般都需在插秧後,幼穗形成時,還有抽穗開花期加強水份灌溉。
5、收成:當稻穗垂下,金黃飽滿時,就可以開始收成,過去是農民壹束壹束,用鐮刀割下,再紮起,利用打谷機使稻穗分離,現代則有收割機,將稻穗卷入後,直接將稻穗與稻莖分離出來,壹粒壹粒的稻穗就成為稻谷。
6、幹燥、刪選:收成的稻谷需要幹燥,曬谷需時時翻動,讓稻谷幹燥。刪選則是將癟谷等雜質刪掉,用電動分谷機、風車或手工抖動分谷,利用風力將飽滿有重量的稻谷自動篩選出來。
管理水分和病害說明
澆水要根據葉片來判斷,比如葉片是否有卷曲,或者苗床有發白的現象,來決定澆水的多少,要是把握不好,很有可能出現不好的情況。
幼苗管理的時候,做到在水中長苗,但是發根的話最好能在比較暗的情況,這樣長出的根很好。插秧之前的兩到三天也不要澆水。
水稻生長的過程中,很容易得稻瘟病,可能發生在不同的時期,或者不同的部位。發生疾病的地方壹般是灰黑色,葉子也會發生卷曲。導致這樣的現象很有可能是因為肥料不足。出現這樣的情況,最好用合適的農藥進行噴灑。
以上內容參考 百度百科—水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