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金融危機 新自由主義 金融全球化 國際貨幣體系
冷戰結束後,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迅速發展,新自由主義不僅僅只是美國經濟政策的基礎,也成為美國在全球推行金融自由化的工具。新自由主義雖然對治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西方國家的滯脹起到了壹定的療效,但它不是萬能的。
所謂新自由主義,是壹套以復興傳統自由主義理想,以盡量減少政府對經濟社會的幹預為主要經濟政策目標的思潮。壹些學者稱之為“完全不幹預主義”,因其在裏根時代勃興,因此又稱其為“裏根主義”。而“金融大鱷”索羅斯把這種相信市場能夠解決所有問題的理念稱為“市場原教旨主義”。索羅斯在接受法國《世界報》采訪時表示,“(華爾街的危機)是我所說的市場原教旨主義這壹放任市場和讓其自動調節理論的結果。危機並非因為壹些外來因素,也不是自然災害造成的,是體制給自己造成了損失。它發生了內破裂。”
新自由主義的模式,突出強調“最少的政府幹預,最大化的市場競爭,金融自由化和貿易自由化”。由於美國在國際金融體系中的主導作用,新自由主義的思想對這個體系也形成了極大影響。包括會計制度、市場評級體系、風險控制程序,乃至金融政策,甚至市場適用的語言、計價貨幣等,統統采用的是美國規則,國際金融體系實際上成了美國金融體系。很顯然,這不符合平等、公平、協商的國際原則,無視各國發展階段、管理水平、經濟和社會體制的差異。越來越多的經濟學家已經認識到,未來國際金融體系的改革與調整要想取得成果,就必然要觸動這壹思想基礎。
在經濟全球化迅速發展的背景下發生的金融風暴,必然會產生比以往更強烈的沖擊。
壹、這個全球性的影響來自於以美元為主導的國際貨幣體系。
上世紀70年代,在美國主導下建立的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但是,憑借強大的經濟實力,美元仍然是當今國際儲備和貿易結算的主要貨幣。直到目前,美元在國際結算和全球各央行外匯儲備中的比重壹直維持在60%以上。“領頭羊”壹出問題,必然產生多米諾骨牌效應,致使全球金融市場迅速陷於極度恐慌之中。
二、金融全球化讓世界在享受全球化帶來的紅利的同時,也帶來了相應的風險。
由於金融自由化和經濟全球化發展到相當高的程度,今天世界各地都處在不同程度的金融開放之中,大筆“熱錢”在全球各地迅速流動,各種令人眼花繚亂的金融衍生品將全球金融機構盤根錯節地聯系在壹起,而美國等發達國家又占據著最為有利的地位。最典型的就是,美國壹些金融機構把大量的房地產抵押債券打包後,出售給了很多國家。正因為如此,發源於美國這壹全球最大經濟體和最發達金融體系的金融風暴,才會造成史無前例的影響。
隨著全球金融動蕩的加劇,世界各國都不同程度地出現了流動性短缺、股市大跌、匯率震蕩、出口下降、失業率上升等現象,全球金融市場和實體經濟正面臨嚴峻考驗。
金融風暴首先重創了美國的銀行體系,粉碎了這個“世界最完備體系”的神話。美國商業銀行的市場集中度遠遠落後於歐洲國家。美國有大量的州立銀行與中小銀行。這些銀行在過去幾年內投資了大量的次級抵押貸款金融產品以及其他證券化產品。次貸危機爆發後,它們出現了大面積的資產減記與虧損。這些中小銀行抵禦危機的能力很差,也很難得到美國政府的救助,因此在未來破產倒閉的概率很高。
在世界範圍內,歐洲銀行業受殃及最深,因為歐洲銀行過分依賴於短期借貸市場,而不是通常的客戶儲蓄。新興市場經濟體也很難獨善其身。金融危機爆發後,大量資金從新興市場經濟體撤離,壹些自身經濟結構比較脆弱、對外資依賴程度比較高的國家正面臨嚴峻考驗。
最令人擔憂的是,全球金融危機不可避免地要傳導至實體經濟領域,拖累甚至阻滯全球經濟增長。目前,美國房地產投資已經持續縮減。而在房地產市場與股票市場價格交替下挫的負向財富效應的拖累下,美國居民消費日益疲軟。由於自身股價下跌,美國企業投資的意願和能力均有所下降。而由於能夠提供的抵押品價值下跌,美國企業能夠獲得的銀行信貸數量也大幅下降。美國經濟在2009年陷入衰退幾乎已成定局。歐元區經濟、日本經濟等發達經濟體和部分新興市場經濟體在2009年的增長前景也不容樂觀。
由於美國經濟占全球比重近30%,其進口占世界貿易的15%,美國經濟衰退將導致全球商品貿易量下降,進而影響壹些外貿依存度大的發展中國家的出口和經濟增長。而危機對實體經濟的嚴重影響,很有可能帶來全球範圍貿易保護主義的擡頭,形成經濟復蘇的新障礙。大規模救市措施,也會使本來就有巨大財政赤字的美國政府雪上加霜,壹旦出現大肆發行債券、印發鈔票,勢必會導致美元信用下跌,並推高全球通脹率。
規模空前的金融風暴是對世界各國經濟治理能力的考驗,是對世界各國加強國際合作的誠意與決心的考驗。目前,國際社會正密切關註著這場危機的走勢,關註著全球各國的應對舉措及其所產生的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