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趙雲引兵據守。忽馬良至,見大軍已敗,懊悔不及,將孔明之言,奏知先主。
先主嘆曰:“朕早聽丞相之言,不致今日之敗!今有何面目復回成都見群臣乎!”
遂傳旨就白帝城住紥,將館驛改為永安宮。人報馮習、張南、傅彤,程畿、沙摩
柯等皆歿於王事,先主傷感不已。又近臣奏稱:“黃權引江北之兵,降魏去了。
陛下可將彼家屬送有司問罪。”先主曰:“黃權被吳兵隔斷在江北岸,欲歸無路,
不得已而降魏:是朕負權,非權負朕也,何必罪其家屬?”仍給祿米以養之。
卻說黃權降魏,諸將引見曹丕,丕曰:“卿今降朕,欲追慕於陳、韓耶?”
權泣而奏曰:“臣受蜀帝之恩,殊遇甚厚,令臣督諸軍於江北,被陸遜絕斷。臣
歸蜀無路,降吳不可,故來投陛下。敗軍之將,免死為幸,安敢追慕於古人耶!”
丕大喜,遂拜黃權為鎮南將軍。權堅辭不受。忽近臣奏曰:“有細作人自蜀中來,
說蜀主將黃權家屬盡皆誅戮。”權曰:“臣與蜀主,推誠相信,知臣本心,必不
肯殺臣之家小也。”丕然之。後人有詩責黃權曰:
“降吳不可卻降曹,忠義安能事兩朝?堪嘆黃權惜壹死,紫陽書法不輕饒。”
曹丕問賈詡曰:“朕欲壹統天下,先取蜀乎?先取吳乎?”詡曰:“劉備雄
才,更兼諸葛亮善能治國;東吳孫權,能識虛實,陸遜現屯兵於險要,隔江泛湖,
皆難卒謀。以臣觀之,諸將之中,皆無孫權、劉備敵手。雖以陛下天威臨之,亦
未見萬全之勢也。只可持守,以待二國之變。”丕曰:“朕已遣三路大兵伐吳,
安有不勝之理?”尚書劉曄曰:“近東吳陸遜,新破蜀兵七十萬,上下齊心,更
有江湖之阻,不可卒制,陸遜多謀,必有準備。”丕曰:“卿前勸朕伐吳,今又
諫阻,何也?”曄曰:“時有不同也。昔東吳累敗於蜀,其勢頓挫,故可擊耳;
今既獲全勝,銳氣百倍,未可攻也。”丕曰:“朕意已決,卿勿復言。”遂引禦
林軍親往接應三路兵馬。早有哨馬報說東吳已有準備:令呂範引兵拒住曹休,諸
葛瑾引兵在南郡拒住曹真,朱桓引兵當住濡須以拒曹仁。劉曄曰:“既有準備,
去恐無益。”丕不從,引兵而去。
卻說吳將朱桓,年方二十七歲,極有膽略,孫權甚愛之;時督軍於濡須,聞
曹仁引大軍去取羨溪,桓遂盡撥軍守把羨溪去了,止留五千騎守城。忽報曹仁令
大將常雕同諸葛虔、王雙、引五萬精兵飛奔濡須城來。眾軍皆有懼色。桓按劍而
言曰:“勝負在將,不在兵之多寡。兵法雲:‘客兵倍而主兵半者,主兵尚能勝
於客兵。’今曹仁千裏跋涉,人馬疲困。吾與汝等,***據高城,南臨大江,北背
山險,以逸待勞,以主制客:此乃百戰百勝之勢。雖曹丕自來,尚不足憂,況仁
等耶!”於是傳令,教眾軍偃旗息鼓,只作無人守把之狀。
且說魏將先鋒常雕,領精兵來取濡須城,遙望城上並無軍馬。雕催軍急進,
離城不遠,壹聲炮響,旌旗齊豎。朱桓橫刀飛馬而出,直取常雕。戰不三合,被
桓壹刀斬常雕於馬下。吳兵乘勢沖殺壹陣,魏兵大敗,死者無數。朱桓大勝,得
了無數旌旗軍器戰馬。曹仁領兵隨後到來,卻被吳兵從羨溪殺出。曹仁大敗而退,
回見魏主,細奏大敗之事。丕大驚。正議之間,忽探馬報:“曹真、夏侯尚圍了
南郡,被陸遜伏兵於內,諸葛瑾伏兵於外,內外夾攻,因此大敗。”言未畢,忽
探馬又報:”曹休亦被呂範殺敗。”丕聽知三路兵敗,乃喟然嘆曰:“朕不聽賈
詡、劉曄之言,果有此敗!”時值夏天,大疫流行,馬步軍十死六七,遂引軍回
洛陽。吳、魏自此不和。
卻說先主在永安宮,染病不起,漸漸沈重,至章武三年夏四日,先主自知病
入四肢,又哭關、張二弟,其病愈深:兩目昏花。厭見侍從之人,乃叱退左右,
獨臥於龍榻之上。忽然陰風驟起,將燈吹搖,滅而復明,只見燈影之下,二人侍
立。先主怒曰:“朕心緒不寧,教汝等且退,何故又來!”叱之不退。先主起而
視之,上首乃雲長,下首乃翼德也。先主大驚曰:“二弟原來尚在?”雲長曰:
“臣等非人,乃鬼也。上帝以臣二人平生不失信義,皆敕命為神。哥哥與兄弟聚
會不遠矣。”先主扯定大哭。忽然驚覺,二弟不見。即喚從人問之,時正三更。
先主嘆曰:“朕不久於人世矣!”遂遣使往成都,請丞相諸葛亮,尚書令李嚴等,
星夜來永安宮,聽受遺命。孔明等與先主次子魯王劉永、梁王劉理,來永安宮見
帝,留太子劉禪守成都。
且說孔明到永安宮,見先主病危,慌忙拜伏於龍榻之下。先主傳旨,請孔明
坐於龍榻之側。撫其背曰:“朕自得丞相,幸成帝業;何期智識淺陋,不納丞相
之言,自取其敗。悔恨成疾,死在旦夕。嗣子孱弱,不得不以大事相托。”言訖,
淚流滿面。孔明亦涕泣曰:“願陛下善保龍體,以副天下之望!”先主以目遍視,
只見馬良之弟馬謖在傍,先主令且退。謖退出,先主謂孔明曰:“丞相觀馬謖之
才何如?”孔明曰:“此人亦當世之英才也。”先主曰:“不然。朕觀此人,言
過其實,不可大用。丞相宜深察之。”分付畢,傳旨召諸臣入殿,取紙筆寫了遺
詔,遞與孔明而嘆曰:“朕不讀書,粗知大略。聖人雲:‘鳥之將死,其鳴也哀;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朕本待與卿等同滅曹賊,***扶漢室;不幸中道而別。煩
丞相將詔付與太子禪,令勿以為常言。凡事更望丞相教之!”孔明等泣拜於地曰:
“願陛下將息龍體!臣等盡施犬馬之勞,以報陛下知遇之恩也。”先主命內侍扶
起孔明,壹手掩淚,壹手執其手,曰:“朕今死矣,有心腹之言相告!”孔明曰:
“有何聖諭!”先主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國,終定大事。若嗣子
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為成都之主。”孔明聽畢,汗流遍體,手足失
措,泣拜於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盡忠貞之節,繼之以死乎!”言訖,
叩頭流血。先主又請孔明坐於榻上,喚魯王劉永、梁王劉理近前,分付曰:“爾
等皆記朕言:朕亡之後,爾兄弟三人,皆以父事丞相,不可怠慢。”言罷,遂命
二王同拜孔明。二王拜畢,孔明曰:“臣雖肝腦塗地,安能報知遇之恩也!”
先主謂眾官曰:“朕已托孤於丞相,令嗣子以父事之。卿等俱不可怠慢,以
負朕望。”又囑趙雲曰:“朕與卿於患難之中,相從到今,不想於此地分別。卿
可想朕故交,早晚看覷吾子,勿負朕言。”雲泣拜曰:“臣敢不效犬馬之勞!”
先主又謂眾官曰:“卿等眾官,朕不能壹壹分囑,願皆自愛。”言畢,駕崩,壽
六十三歲。時章武三年夏四月二十四日也。後杜工部有詩嘆曰:
“蜀主窺吳向三峽,崩年亦在永安宮。翠華想像空山外,玉殿虛無野寺中。
古廟杉松巢水鶴,歲時伏臘走村翁。武侯祠屋長鄰近,壹體君臣祭祀同。”
先主駕崩,文武官僚,無不哀痛。孔明率眾官奉梓宮還成都。太子劉禪出城
迎接靈柩,安於正殿之內。舉哀行禮畢,開讀遺詔。詔曰:
“朕初得疾,但下痢耳;後轉生雜病,殆不自濟。朕聞“人年五十,不稱夭
壽”。今朕年六十有余,死復何恨?但以卿兄弟為念耳。勉之!勉之!勿以惡小
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可以服人;卿父德薄,不足效也。卿與丞
相從事,事之如父,勿怠!勿忘!卿兄弟更求聞達。至囑!至囑!”
群臣讀詔已畢。孔明曰:“國不可壹日無君,請立嗣君,以承漢統。”乃立
太子禪即皇帝位,改元建興。加諸葛亮為武鄉侯,領益州牧。葬先主於惠陵,謚
曰昭烈皇帝。尊皇後吳氏為皇太後;謚甘夫人為昭烈皇後,糜夫人亦追謚為皇後。
升賞群臣,大赦天下。
早有魏軍探知此事,報入中原。近臣奏知魏主。曹丕大喜曰:“劉備已亡,
朕無憂矣。何不乘其國中無主,起兵伐之?”賈詡諫曰:“劉備雖亡,必托孤於
諸葛亮。亮感備知遇之恩,必傾心竭力,扶持嗣主。陛下不可倉卒伐之。”正言
間,忽壹人從班部中奮然而出曰:“不乘此時進兵,更待何時?”眾視之,乃司
馬懿也。丕大喜,遂問計於懿。懿曰:“若只起中國之兵,急難取勝。須用五路
大兵,四面夾攻,令諸葛亮首尾不能救應,然後可圖。”
丕問何五路,懿曰:“可修書壹封,差使往遼東鮮卑國,見國王軻比能,賂
以金帛,令起遼西羌兵十萬,先從旱路取西平關:此壹路也。再修書遣使賫官誥
賞賜,直入南蠻,見蠻王孟獲,令起兵十萬,攻打益州、永昌、牂牁、越巂四郡,
以擊西川之南:此二路也。再遣使入吳修好,許以割地,令孫權起兵十萬,攻兩
川峽口,徑取涪城:此三路也。又可差使至降將孟達處,起上庸兵十萬,西攻漢
中:此四路也。然後命大將軍曹真為大都督,提兵十萬,由京兆徑出陽平關取西
川;此五路也。***大兵五十萬,五路並進,諸葛亮便有呂望之才,安能當此乎?”
丕大喜,隨即密遣能言官四員為使前去;又命曹真為大都督,領兵十萬,徑取陽
平關。此時張遼等壹班舊將,皆封列侯、俱在冀、徐、青及合淝等處,據守關津
隘口,故不復調用。
卻說蜀漢後主劉禪,自即位以來,舊臣多有病亡者,不能細說。凡壹應朝廷
選法,錢糧、詞訟等事,皆聽諸葛丞相裁處。時後主未立皇後,孔明與群臣上言
曰:“故車騎將軍張飛之女甚賢,年十七歲,可納為正宮皇後。”後主即納之。
建興元年秋八月,忽有邊報說:“魏調五路大兵,來取西川;第壹路,曹真
為大都督,起兵十萬,取陽平關;第二路,乃反將孟達,起上庸兵十萬,犯漢中;
第三路,乃東吳孫權,起精兵十萬,取峽口入川;第四路,乃蠻王孟獲,起蠻兵
十萬,犯益州四郡;第五路,乃番王軻比能,起羌兵十萬,犯西平關。此五路軍
馬,甚是利害。”已先報知丞相,丞相不知為何,數日不出視事。後主聽罷大驚,
即差近侍賫旨,宣召孔明入朝。使命去了半日,回報:“丞相府下人言,丞相染
病不出。”後主轉慌;次日,又命黃門侍郎董允、諫議大夫杜瓊,去丞相臥榻前,
告此大事。董、杜二人到丞相府前,皆不得入。杜瓊曰:“先帝托孤於丞相,今
主上初登寶位,被曹丕五路兵犯境,軍情至急,丞相何故推病不出?”良久,門
吏傳丞相令,言:“病體稍可,明早出都堂議事。”董、杜二人嘆息而回。次日,
多官又來丞相府前伺候。從早至晚,又不見出。多官惶惶,只得散去。杜瓊入奏
後主曰:“請陛下聖駕,親往丞相府問計。”後主即引多官入宮,啟奏皇太後。
太後大驚,曰:“丞相何故如此?有負先帝委托之意也!我當自往。”董允奏曰:
“娘娘未可輕往。臣料丞相必有高明之見。且待主上先往。如果怠慢,請娘娘於
太廟中,召丞相問之未遲。”太後依奏。
次日,後主車駕親至相府。門吏見駕到,慌忙拜伏於地而迎。後主問曰:
“丞相在何處?”門吏曰:“不知在何處。只有丞相鈞旨,教擋住百官,勿得輒
入。”後主乃下車步行,獨進第三重門,見孔明獨倚竹杖,在小池邊觀魚。後主
在後立久,乃徐徐而言曰:“丞相安樂否?”孔明回顧,見是後主,慌忙棄杖,
拜伏於地曰:“臣該萬死!”後主扶起,問曰:“今曹丕分兵五路,犯境甚急,
相父緣何不肯出府視事?”孔明大笑,扶後主入內室坐定,奏曰:“五路兵至,
臣安得不知,臣非觀魚,有所思也。”後主曰:“如之奈何?”孔明曰:“羌王
軻比能,蠻王孟獲,反將孟達,魏將曹真;此四路兵,臣已皆退去了也。止有孫
權這壹路兵,臣已有退之之計,但須壹能言之人為使。因未得其人,故熟思之。
陛下何必憂乎?”
後主聽罷,又驚又喜,曰:“相父果有鬼神不測之機也!願聞退兵之策。”
孔明曰:“先帝以陛下付托與臣,臣安敢旦夕怠慢。成都眾官,皆不曉兵法之妙,
貴在使人不測,豈可泄漏於人?老臣先知西番國王軻比能,引兵犯西平關;臣料
馬超積祖西川人氏,素得羌人之心,羌人以超為神威天將軍,臣已先遣壹人,星
夜馳檄,令馬超緊守西平關,伏四路奇兵,每日交換,以兵拒之:此壹路不必憂
矣。又南蠻孟獲,兵犯四郡,臣亦飛檄遣魏延領壹軍左出右入,右出左入,為疑
兵之計:蠻兵惟憑勇力,其心多疑,若見疑兵,必不敢進:此壹路又不足憂矣。
又知孟達引兵出漢中;達與李嚴曾結生死之交;臣回成都時,留李嚴守永安宮;
臣已作壹書、只做李嚴親筆,令人送與孟達;達必然推病不出,以慢軍心:此壹
路又不足憂矣。又知曹真引兵犯陽平關;此地險峻,可以保守,臣已調趙雲引壹
軍守把關隘,並不出戰;曹真若見我軍不出,不久自退矣。此四路兵俱不足憂。
臣尚恐不能全保,又密調關興、張苞二將,各引兵三萬,屯於緊要之處,為各路
救應。此數處調遣之事,皆不曾經由成都,故無人知覺。只有東吳這壹路兵,未
必便動:如見四路兵勝,川中危急,必來相攻;若四路不濟,安肯動乎?臣料孫
權想曹丕三路侵吳之怨,必不肯從其言。雖然如此,須用壹舌辯之士,徑往東吳,
以利害說之,則先退東吳;其四路之兵,何足憂乎?但未得說吳之人,臣故躊躇。
何勞陛下聖駕來臨?”後主曰:“太後亦欲來見相父。今朕聞相父之言,如夢初
覺。復何憂哉!”
孔明與後主***飲數杯,送後主出府。眾官皆環立於門外,見後主面有喜色。
後主別了孔明,上禦車回朝。眾皆疑惑不定。孔明見眾官中,壹人仰天而笑,面
亦有喜色。孔明視之,乃義陽新野人,姓鄧,名芝,字伯苗,現為戶部尚書;漢
司馬鄧禹之後。孔明暗令人留住鄧芝。多官皆散,孔明請芝到書院中,問芝曰:
“今蜀、魏、吳鼎分三國,欲討二國,壹統中興,當先伐何國?”芝曰:“以愚
意論之:魏雖漢賊,其勢甚大,急難搖動,當徐徐緩圖;今主上初登寶位,民心
未安,當與東吳連合,結為唇齒,壹洗先帝舊怨,此乃長久之計也。未審丞相鈞
意若何?”孔明大笑曰:“吾思之久矣,奈未得其人。今日方得也!”芝曰:
“丞相欲其人何為?”孔明曰:“吾欲使人往結東吳。公既能明此意,必能不辱
君命。使乎之任,非公不可。”芝曰:“愚才疏智淺,恐不堪當此任。”孔明曰:
“吾來日奏知天子,便請伯苗壹行,切勿推辭。”芝應允而退。至次日,孔明奏
準後主,差鄧芝往說東吳。芝拜辭,望東吳而來。正是:吳人方見幹戈息,蜀使
還將玉帛通。未知鄧芝此去若何,且看下文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