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求土家族的風俗,還有服裝圖片!

求土家族的風俗,還有服裝圖片!

如果妳到湖南省風景如畫的張家界風景區觀光,又恰逢春節到達土家族聚居的村寨,壹定會被有上萬人參加的“調年會”(又稱“擺手舞”)的壯觀場面所吸引。

調年會,土家族又叫“社巴”。它是與祭祖、祈、求豐收相聯系的歌舞活動。屆時,各村寨的調年坪和擺手場上鑼鼓喧天,男女老少跳起擺手舞。大家的動作粗礦有力,幅度大,雙手擺動幹凈利索,手不過肩。用擺手動作反映壹年四季的農事活動,既是壹種絕妙的藝術,又是壹種十分有趣的民間體育活動。同時還有漢戲、陽戲、車車燈兒、龍燈、獅舞等表演。調年會少則三無,多則七天,熱鬧非凡。國內外遊客都會為如此熱鬧的氣氛感染,情不自禁地參加到集體舞蹈之中。

土家族有570.4萬多人,分布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龍山、永順、保靖、古丈等縣和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來鳳、鶴峰、宣恩、利川、恩施等縣(市),重慶市的酉陽、秀山、黔江等縣,以及貴州省的印江、沿河等縣。 土家族有自己的語言,無文字,通用漢文。土家族大多數人通漢語,只有永順、龍山、古丈等聚居區還完整保留著土家語。土家族2 000多年前就定居在湘西、鄂西壹帶。自稱‘嘩茲卡”,意為本地人。明代土家族士兵和漢族、苗族等民族士兵壹起曾經多次到東南沿海壹帶抗擊倭寇的侵略,立下戰功。太平無國革命運動期間,土家族人民支持和配合太平軍在湘西、鄂西壹帶開展轟轟烈烈的反封建鬥爭。1927年至1935年間,在中國***產黨的領導下,土家族人民打土豪,分田地,建立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不少土家族優秀青年參加紅軍,奔赴抗日前線。抗日戰爭期間,在中***湘西特委和鄂西特委領導下,土家族人民積極地進行了抗日救亡運動。中華人民***和國成立後,實現了民族區域自治,經濟文化等各項事業迅速發展。

土家族主要從事農業。男子勤於星田耕地,善於漁獵,女子工於織繡、善於持家。

土家族的服飾,女裝為左枉開襟,大袖,並滾鑲二至三層花邊的短衣,鑲邊筒褲;。男裝為對襟短衫。 土家族的房屋壹般靠山或近水,成老虎坐山形狀。因氣候和地形不同,他們中也有壹些人住高腳吊樓。土家族信仰原始宗教,崇拜祖先。“過趕年”即提前壹天過年,是其重要節日。

土家族民間的文學、藝術豐富多彩,史詩、山歌最為著名。吹奏樂器有“哆哆嚷”,流行於湘西龍山、永順和保靖等縣。“咯咯隆”為竹制,長約13厘米,有發音簧片,管身開三或四孔,有兩種不同音階。咚咚喹曲牌豐富,壹般有固定標題,表演時有獨奏、齊奏、合奏。傳說秦始皇修長城時,抓走土家族青年巴涅涅,其妻冬冬削竹為笛,每日吹奏寄托思念之情。後人仿效冬冬吹奏的調子,故名“哆哆隆”。湘西、鄂西流行“打溜子”,用的樂器有頭鈸、二鈸、土鑼、馬鑼等,三至四合奏,巧妙配合,節奏鮮明,能演奏出壹百多個優美曲牌。“毛古斯”,是逢年過節演出的小戲,以對白為主,有時還要穿插合唱或對唱,在坪壩中表演。演員與觀眾混合為壹,觀眾也可以插進去打諢,***同演唱。表演者全身上下裹著稻草,頭上還要紮上三四根草辮。領頭的叫“老毛古斯”,其余叫‘叫小毛古斯”。“毛古斯”反映的是原始社會中、後期的生產生活,如打獵、捕魚等。

土家族婦女擅長編織‘灑蘭卡鋪”,亦稱“土錦”、“溪州斑布”。“西蘭卡鋪”用於做服裝或被面,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相傳是壹個名叫“西蘭”的土家族姑娘所創造的。婦女衣服上五顏六色的花邊及小孩的抱被都用這種“土鍋”制作。“土鍋”質地厚實,經久耐用,花紋樸素,圖案絢麗,富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姑娘到了10多歲,就要織就最好的壹塊“西蘭卡鋪”,出嫁時用來當蓋頭,趕歌舞會時用來做被風;若丈夫出遠門,則用它為丈夫包衣物,表示妻子的心隨時伴隨在親人的身邊。“耍石磁”是土家族的壹種傳統體育活動,石碰形狀像鼓,中間有孔,用約1.6米長的木桿兩端各穿壹砣而成,是古代土家族人民用來防禦敵人的武器。“要石舵”時,單手或雙手握桿舉起,在頭部上方交手旋轉或向各方推出,作攻擊狀。

土家族的飲食很有特色。“油茶湯”是土家族喜愛的食品,是用油將茶葉炸黃後加入少量的水煮沸成褐色茶漿,再加水稀釋,燒開後投入食鹽、大蒜、胡椒和其他作料而成。現在有的又摻入炒米、油炸豆腐、粉絲、蛋片等,味道更好。湘西的土家族,由十當地盛產糯米,最喜歡吃糯米粑粑、糯米團和火炕臘肉。還喜歡吃辣椒、花椒和山胡椒。土家族壹十分好客,客人進屋,夏天要先請喝壹碗糯米甜酒沖涼水,冬天則先請吃壹碗開水泡團饊,然後再吃飯喝酒。

  • 上一篇:如何理解中國和西方體育文化的差異??
  • 下一篇:清明掃墓緬懷先烈活動方案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