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住屋形式,壩區多為“長三間”,襯以廚房、畜廄和有場院的茅草房,或“壹正兩耳”、“三方壹照壁”、 “四合五天井”的瓦房,臥室、廚房、畜廄俱各分開。山區多為上樓下廄的草房、“閃片”房、篾笆房或“木垛房”,炊爨和睡覺的地方常連在壹起。 苗族由於特有的遷徙歷史,在建築選材和房屋構建形成自己特有的建築風格。苗家人喜歡木制建築,壹般為三層構建,第壹層壹般為了解決斜坡地勢不平的問題,所以壹般為半邊屋,堆放雜物或者圈養牲畜,第二層為正房,第三層為糧倉,有的人家專門在第三層設置“美人靠”供青年姑娘瞭望及展示美麗,以便和苗家阿哥建立初步關系。苗家整個村寨都使用木材作為建築材料,被現代建築學家們譽為最具生態的建築方式,木制桿欄式建築既解決了山地建築平地少的問題,也解決了農家雜物堆放及牲畜的圈養問題。 “蒙古包”是對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稱呼。“包”,是“家”、“屋”的意思。古時候稱蒙古包為“穹廬”、“氈帳”或“氈房”等。 古包呈圓形,有大有小,大者,可容納20多人休息;小者,也能容納10幾個人。蒙古包的架設很簡單,壹般是在水草適宜的地方,根據包的大小先畫壹個畫圈,然後沿著畫好的圓圈將“哈納”(用2.5米長的柳條交叉編結而成)架好,再架上頂部的“烏尼”(長約3.2米的柳條棍),將“哈納”和“烏尼”按圓形銜接在壹起綁架好,然後搭上毛氈,用毛繩系牢,便大功告成。壹戶牧民就算在草原上安家落戶了。 蒙古包搭好後,人們進行包內裝飾。鋪上厚厚的地氈,擺上家具,四周掛上鏡框和招貼花。現在壹些家具電器也進了蒙古包,生活十分舒暢歡樂。 蒙古包的最大優點就是拆裝容易。搬遷簡便。架設時將“哈納”拉開便成圓形的圍墻,拆卸時將哈納折疊合回體積便縮小,又能當牛、馬車的車板。壹頂蒙古包只需要兩峰駱駝或壹輛雙輪牛車就可以運走,兩三小時就能搭蓋起來。 蒙古包看起來外形雖小,但包內使用面積卻很大。而且室內空氣流通,采光條件好,冬暖夏涼,不怕風吹雨打,非常適合於經常轉場放牧民居住和使用。 巴裏坤的蒙古族因長期與漢族雜居,所以其服飾與漢族比較接近,只有少數老年人穿蒙古族傳統服裝,包藍色頭巾、穿藍色大襟長袍,腰系絲帶,腳蹬皮靴。但在重大節日,蒙古族男女都要穿傳統的民族盛裝,鑲花邊的蒙古袍子,配以彩色絲綢腰帶,足蹬蒙古式皮靴,英姿颯爽,俊秀威武。 過去蒙古族以遊牧為主,所以住的全是蒙古包。現在除了遊牧,相當多的蒙古族從事農業生產或農牧兼營,他們已定居村鎮。
上一篇:民數記28章下一篇:如何貯存各類的茶葉-六大茶類的貯存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