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漢字的使用是從什麽時候開始的

漢字的使用是從什麽時候開始的

出土於戰國魏安厘王墓的《逸周書·嘗麥解》說:“昔天之初,〔爰〕作二後,乃設《建典》:命赤帝分正二卿。命蚩尤宇於少昊,以臨四方……”這《建典》該不會是口頭約定罷?更不會是春秋時才盛行的歃血為盟!它應該是以書面形式記錄的中國最早的《法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法律文書。我們看看它所記錄的內容吧,《建典》規定:居住在東部的炎族與居住在西部的黃族實行民族分治。“二後”壹個指赤族的蚩尤,世代掌管軍權,駐守在山西汾河壹帶;另壹個是軒轅氏,居住於陜西,黃河中上遊。這“二後”也就是赤帝轄下的“二卿”。“赤帝”就是“炎帝”。這從《史記》與《大戴禮紀》得到證明。都描寫“阪泉之戰,司馬氏就說打敗炎帝榆罔,而後者則記打敗赤帝榆罔。

文字究竟發源於何時何地?這也算壹條線索吧。

另從我破解的十個甲骨文都出於《甲骨文編》有興趣的朋友可到那裏去查。

黎明堂敬上

古漢字的歷史價值與教育意義

古老的漢字生生不息,從形成,發展,到成為文字體系的甲骨文,其間經歷了漫長的過程,延綿至今,承載了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漢字的書寫方式——書法,也成為獨立的藝術形態。伴隨“讀圖時代”的來臨,人們重新審視“視覺”這壹認識事物的工具,以期通過視覺的形式和方法探悉事物的本質,獲得知識,那麽,當我們用眼睛去打量漢字古老的歷史的時候,又能“看”到什麽?當“看到”的時候,是不是又能“看懂”呢?漢字形成的過程及視覺外顯對於信息時代又有什麽價值和意義呢?

先秦時期的社會背景與漢字的起源

漢字形成的社會背景

文字學家認為“漢字的形成時代大概不會早於夏代”,並在“夏商之際(約在公元前17世紀)形成完整的文字體系”(裘錫圭《文字學概要》)。漢字從原始萌芽到成熟的甲骨文主要經歷了原始社會到戰國這段時期。從原始的群居生活到氏族公社的出現,再到夏、商、西周,漢字形成了比較完備成熟的甲骨文體系。這壹時期是中華文明的起源時期,生產力水平低下,人們對自然現象不能做出合理的解釋,自然崇拜、萬物有靈觀、圖騰信仰、生殖崇拜和巫筮等都對原始的文化形態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古老的文明形態合而不分,錯綜復雜。商周時期生活中的祭祀、征戰、田漁、出入、收成、風雨、疾病等都要占蔔,並且把占蔔的時間,占蔔者的姓名,占蔔事情的結果、應驗情況等用刀刻在龜甲或牛骨上面。因為多是與占蔔有關的文字,因此甲骨文亦稱“蔔辭”或“龜甲”文字。

古漢字的起源

關於漢字的起源有多種學說,影響比較大的有:結繩說、刻契說、八卦說、原始圖畫說、起“壹”說等。現代的研究普遍認為,漢字起源是多源的,即漢字符號系統是在原始圖畫符號、結繩、八卦、算籌、契刻等原始記事方式中分離、轉化而來的,是人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出於記載和傳播信息、交流思想的需要而創造出來的,漢字的形成是自然而又必然的歷史的選擇

先秦時期文字的載體、形態和特征

文字載體:巖石、陶器、龜甲獸骨、青銅器。

文字形態:依類象形。甲骨文是刀刻而成,刀的銳鈍、骨質的硬軟使文字的筆畫粗細不壹,筆畫的連接處有所剝落,結構上,長短大小均無壹定,字形剛勁瘦硬。金文則將字刻於泥模上,澆鑄而成,故筆畫粗圓,形體也較方正。

漢字的視覺外顯與教育價值

教育回歸生活——對傳統教育理念的再認識。

現代科學使得教育有了長足的進步,教學工具被越來越多地使用,教學理論也越來越多。藝術、技術、人文在教育中獨立發展而又相互分離,個人的協調發展離不開三者在生活中的統壹***合。教育來源於生活,為生活服務,又高於生活,指導生活,而生活卻不應該遊離於教育之外,“理論是灰色的,生活之樹常青”。

文字的誕生促進了教育的發展,教育的需要使漢字符號形式趨於統壹,又加快了漢字體系的成熟。古漢字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不但對客觀事物加以認識再現,而且圖騰崇拜、占蔔求神等生活的內容也出現在古漢字的形態裏,成為漢字的來源,知識傳達的工具形式生活化,從漢字“教”和“學”的來源即可窺見壹斑。“爻”字甲骨文由兩個“五”構成。“學(學)”字金文從子從 從 (五五六,相當於八卦中巽卦 ),象小孩兩手擺弄壹個八卦形,甲骨文則偏旁各有省略。“教”字金文作從學從攴的會意字“教學”二字的構形中采用了原始八卦數蔔符號作為構字偏旁,表明在遠古時代筮占是小學生教學的內容,從事教育者當為巫師。

體味歷史——人文情感教育

現在是過去的繼續,現在的發展是過去的否定之否定,故去的物態必定隱含著真理的內核。歷史延伸至今,物非人非,如果僅憑文學或史事記載等對歷史進行再現,歷史失之於形象與生動,而人們頭腦中固有的現實物象的束縛和歷史認識的缺乏,甚至會使歷史失去客觀與真實。

先秦時期的古漢字載體——古穆猙獰的青銅器與殘破暗白的龜甲獸骨,僅從文字書寫的外在形式上就給人從眼睛到心靈的強烈的視覺震撼與沖擊力,歷史的厚重與滄桑以精神物化的載體得以真實重現。遠古時代的蒙昧與殺戮,祖先對於血和火的簡單認識和崇拜反映於甲骨刻板上文字的塗朱填墨,中華民族“尚紅取黑”的久遠傳統由是壹脈相承。

古漢字再現的歷史告訴我們,歷史時空的千差萬別造就了人存在的唯壹,所謂的與眾不同的個性實現或許只是為了追求本真的自我,人們總是在現在與過去的比較,歷史的***性和個性之間尋找著自身存在的意義。

藝術價值

夏商周是書法藝術的初期階段,甲骨文書寫的技巧、工具的運用,已顯示出人類對藝術審美的追求。商、周的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帛書、竹(木)簡等文字形態已具有初步的審美意識,文字從應用性走向藝術性,從幼稚階段逐趨完美,特定的原生態環境奠定了其在中國書法藝術史上的的特殊地位。久遠的歷史在藝術上留下了自然的鬼斧神工,不和諧中的和諧造就了藝術美的豐富意義。

對現代教育技術的啟迪

現代教育技術是建立於西方現代教育理論下,在傳播學、信息論、心理學等學科基礎上建立起來的,西方的教育思想理論體系對教育技術的產生和發展起到了決定性作用。東西方文化的差異決定了教育內在根本理念的不同,也決定了教育形式和教育實踐各方面的差異,從而對教育技術有不相同的理解。歷史的積澱對於中國教育技術的發展並沒有發揮出應有的作用,漢字形成和發展的歷史對於今天信息時代的教育有什麽啟迪意義呢?

傳統歷史教育與多媒體信息技術的融合

教育技術的發展與媒體的使用密不可分。如何利用現代電聲、影象技術使其為教育服務是教育技術研究的任務。影視技術具有穿越時空,呈現歷史的傳統教學工具所不具備的優勢,將傳統的歷史課程與影視技術整合,通過直觀形象而又豐富生動的視覺呈現進行歷史教育,可以加深對歷史的理解甚至是讓我們重新認識歷史。

多媒體技術不外乎聲音與圖象或者二者的結合體,漢字卻恰恰統合了音、形,傳達信息與意義,同為統合的整體,目的俱是為了傳達信息,二者具有內在相通的必然性,這就為多媒體技術的研究提供了豐富而又可靠的認識,教育技術也必能從中汲取合理的實踐和理論的養分。

“觀物取象”與視覺思維

電視、電影、多媒體技術的出現和發展,極大的改變了人們的思維和生活方式,視覺思維的概念在時代發展的呼喚中凸顯,人們是怎樣通過視覺獲取知識的呢?“觀物象形”究竟暗涵了什麽樣的視覺規律?漢字的造字理據是“觀物取象”,又不只是停留在具體的表象,而是對客觀事物進行主觀加工,抽象化的過程,“立象而盡意”。漢字傳播過程中的簡化、統壹等因素造成了漢字的符號化,“能指”與“所指”相分離,古老的甲骨文卻是具有抽象性與概括性、能反映事物客觀特征的形象思維的產物。漢字形成的規律對於視覺思維理論的再建構和延伸將會具有極豐富的意義。

知識可視化表征

現代認知心理學的“雙重編碼理論”為知識可視化提供了理論基礎。當今語言文字已經符號化,古老的象形文字只有漢字流傳下來。漢字的最初形態是對知識的視覺化表征,對事物及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系加以表示。漢字構形取象具有視覺直觀性,造字理據是對客觀世界的描摹,事物象的組合又是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的結合,“觀物取象”又“立象盡意”。漢字象的不確定性、概括性、寫意性,又使之具有人文意義的延伸。漢字幾千年的綿延,大浪淘沙,留下了豐富而寶貴的知識視覺表征資源,完整的知識視覺化表征實踐和理論體系建立將大有可能。 對漢字從知識視覺化表征的角度去研究,我們有豐富的資源和悠久的歷史,相比之下國外就沒有這種優勢。

結語

淵遠流長的中華文明的形態如歷史長河中磨礪的珍珠,歷史的積澱只會使其更為耀眼!教育技術的發展必定會沿著歷史的軌跡,接受歷史的選擇,我輩後人須倍加努力,繼往開來!

  • 上一篇:求嘉興旅遊景點大全排名,哪些比較值得去?
  • 下一篇:江蘇柔飛家居用品有限公司怎麽樣?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