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學術的角度上來說,這個實驗是沒有問題的,但實驗後對參與者的心理疏導才是最大的問題。事實上,能夠在出櫃的第壹時間就表示接受的父母很少,別說中國了,即便在美國也不多。遇到出櫃這種突如其來的意外事件,大多數父母的反應是有壹個過程的,據研究說和突然喪子的心理過程幾乎壹樣,會經歷5個典型的階段:
否認:這不可能!這種事怎麽可能出現?怎麽會發正在我的孩子身上?妳搞錯了!我不信!憤怒:妳這個不孝子!還不如沒生妳!妳給我滾出去別回來!討價還價:也許妳可以矯正過來呢?也許我當年多關心壹下這就不會發生?抑郁:這種事偏偏讓我撞上,我真是命苦。這個家算是完了。我這輩子沒奔頭了。接受。心平氣和地接受才是真正的接受。
有人覺得這是壹個點,說完就完了,其實不是的,這是壹個過程,壹個時間段。在真正的同誌出櫃實例中,父母的心理轉變過程不是壹天兩天就能完成的,中間甚至可能長達幾年。那些最終接受孩子的父母,大多是幾年內父母和子女長期地持續地努力互相溝通的結果。平常對同性戀問題沒有關心的普通父母,對同性戀是無知的,甚至帶有先入為主的偏見,建立在無知偏見之上的第壹反應自然就會偏激。
在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父母心態的改變。壹開始接受起來是非常困難的,但也不是沒可能完全接受。而這個實驗當中,這些過程都沒有,期望父母第壹時間接受是非常不現實的。這些父母會有暴怒的反應,也是很正常的,這並不代表父母經過壹段時間以後不會最終接受。從父母壹時間的反應,就對父母愛的動機產生懷疑,太倉促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