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富的旅遊資源
陸河是個純粹的客家縣,又地處潮汕方言區,長期演變出獨特的客家風情。在民間藝術方面,既有故事、笑話、諺語、俗語、歇後語、傳說、山歌等口頭文學,又有腰鼓舞、秧歌舞、踩高蹺、舞獅、耍龍、撐景、搬地景、木偶戲、雜技魔術、八音牌子等文化表演項目,還有國畫、油畫、木雕、泥塑、紮花燈、根書等民間文藝美術創作。客家飲食文化也獨具特色,如擂茶、打米程、做糍粑、釀黃酒、釀豆腐、腌鹹菜,還有紮頭糕等二十幾種糕點小吃品種,頗富盛名。
民風民俗具有濃厚的山區客家特色。山區節日活動較多,且與農事有關。如農歷七月“立秋”插完田,農家人為慶早造豐收和完成晚造種植任務,以宰雞鴨,做糍粑,謝神明,答謝親友互助;有的地方“冬至”搭稈棚,做糍粑,為耕牛儲過冬飼料,感謝老牛的辛勤貢獻。在慶新春鬧元宵活動中,有組織醒獅隊、曲藝班,過鄉入村賀歲拜年,增強村民團結與友誼的;有山區青年男女蕩秋千、坐翻天車,男青年比賽“走神”,表現山區彪悍與頑強的;有鄉村農婦精心制作壹米多高的“米程崗”、“景”供奉神明,以展示自己聰明與靈巧的;有表現山區人智慧的河田、螺溪、河口、黃塘的“高景”和新田的“地景”;還有南萬鎮的“唱象歌”、“跳象舞”。其中較有特色的就是每年正月二十河田出“景”。“景”者美麗奇特的景觀也,又名“高臺飄色”,歷史悠久。
陸河地靈人傑,歷來人才輩出。明代曾出現葉夢熊、葉高標等朝廷壹品官員。建國後,湧現出壹批政界、軍界、文化界、企業界傑出人才。原中***中央政治局委員、全國人大副委員長謝非,現任某大軍區中將、副司令員誕生在這裏,著名書畫大師賴少其也在這裏成長,馬來西亞甲板大王彭雲鵬先生祖籍也在陸河,全縣旅居海外僑胞和港澳臺同胞達30多萬人。
陸河自然景觀奇特,群山起伏,層巒疊嶂。其中南告峽谷風景區,不僅有上鷹嘴、下鷹嘴,如兩只蒼鷹昂天長嘯,而且下面有石榴花石、獅子石、蝙蝠石、麒麟吐火等奇特巨石,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三門寨”瀑布,壹橫排三瀑布,高達四、五米,十分壯觀。峽谷河床中有壹石洞,名為“巨石含珠”,洞中有壹圓珠如排球樣大,水沖石轉,永不停息,但看得見而取不出,是壹絕奇觀。
螺溪鎮書村河的“旱崆”,是壹個奇特景觀。水從上遊浩浩奔來,到了“旱崆”突然消失,而水從怪石嶙峋的“旱崆”底下流過,隔幾百米後才見蹤跡,趣者以石擊之,聲響如鼓。
特殊的地質地貌使陸河擁有豐富的溫泉資源。全縣***八個鄉鎮,五個都有溫泉。較大的要數上護下隴溫泉和河田湯子裏溫泉。上護溫泉屬碳酸鈉鈣型,溫度44℃至56℃;河田溫泉為硫磺質的,溫度較高。兩處水質都較好,常浴可治療慢性關節炎、心肌炎及各種皮膚病。
記載陸河客居悠久歷史的有民居九廳十八井、圍籠屋、商賢家廟、五星宗祠、“三世壹品”祠,清代雍正年間的時雍樓、參城的古城堡;印證客家人尋求精神寄托的有尖山寺、聚雲寺、廣德寺、回龍寺、石船庵、南慈庵等佛教名剎。
陸河革命歷史遺跡不少。新田圩天主堂是1925年3月和10月周恩來兩次率革命軍東征時住過的舊址,又是大革命時期1927年5月召開海陸豐、汕頭、惠州地委及各縣黨組織、農會聯席會議,決定成立“惠、潮、梅”農工救黨軍總指揮部的地方。有1929年激石溪“紅軍醫院”舊址;有1927年10月“八壹”南昌起義壹部(即紅二師)駐地激石溪“三江口”舊址;有1930年成立的海陸紫縣委、縣蘇維埃所在地——激石溪高崗子舊址。
1949年2月河田解放,3月邊縱司令部、東壹支司令部、江南地委、陸豐縣委先後進駐,河田成為東江革命根據地解放廣州的指揮中心。
陸河縣幾乎是百分之百的客家縣。據了解,新田鎮橫隴管區有部分居民既講客家話又通曉“福佬”話。陸河先民原居黃河流域,歷史上由於災荒,而分批南遷,先後抵達古龍川、福建汀洲以至江西。他們的生活風俗習慣大多保留著中原人的色彩,但多少也受閩粵福佬人習俗之影響。而傳統節日愴們卻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傳統,現將陸河節日風俗分述壹二。
過年是客家人壹年中最盛大的傳統節日。陸河人過年習俗歸納起來,大致有節前準備、三十下午祭祖、除夕吃團年飯、守歲、燒鞭炮(開門炮)、初壹吃齋、初二開年、初三關送窮鬼、初四回娘家、初七過人日(吃七樣菜茶)、十五過月半(鬧元宵)。
農歷十二月廿五日謂之“入年價”,三下午,各家用最肥大的閹雞、豬肉、蛋品、米 米反 酒類到本宗公廳或祠堂集體祭祖。這是客家人受傳統的儒家人倫公廳或祠堂集體祭祖 。這是客家人受傳統的儒家人倫思想影響,保留著極其鄭重的敬祖禮節。從古及今,誰也不敢怠慢,壹代壹代地傳上來。祭祖歸來,合家圍坐壹桌吃團年飯、圍爐守歲,***敘天倫之樂。正月初壹早,每個家庭都要鄭重其事地選好開門時辰。最早在春歲除夕十壹時三十分,最慢者在卯時上四刻,打開大門後點燃串炮,這正是炮竹壹聲除舊歲之意,也預示新的壹年開始。說到“燒串炮”,則追溯到“燒青竹驅邪祟”的傳說。有史載:李畋居山中,鄰人仲叟為山臊而祟,畋令旦夕於庭中用青竹投火中,竹在烈火中受熱爆破,發出“劈!劈!啪!啪!”之響聲,鬼祟乃驚遁,至晚果安然無事。後人高誤以為爆竹可以驅邪祟,遺俗相傳至今日。
初壹吃齋之俗與宗教有密切關系。客家地區以肖民間信佛道首甚多,但多不出家。即使不是信徒,也受到佛道壹些影響,延而習之,即形成了壹種地方風俗習慣。初壹早起,家中主事者則虔誠地嗽口洗面,鄭重其事地向神明、祖先頂禮膜拜,拜畢全家***吃第壹餐齋。至初二日民間謂之“開年”,此時重新殺雞鴨,是日天未亮就食“開年飯”。
“初三窮鬼日”。正月初三,這天即把家中、門外堆積的爆竹紙屑或其它垃圾汙物全部清掃,俗稱“送窮鬼”。是日既不外出做客,也不歡迎家人到來。此俗,如今已不盛行。
“初四回娘家”。經過自農歷十二月到正月初三壹連壹個余月的緊張活動,家庭主婦,至初四日方稍為有閑暇,帶著禮品回娘家(轉外家),住上幾日,最慢於初六日又要回到家中。因古有遺俗,稱之“七不出、八不回”。其意初六不回,則要待到初九日,如初九不回,須待到十壹日了。因當地稱初十日為“小天穿”,不利於外出。
正月初七過人日,吃七樣菜茶。“正月初七是人日”,顧名思義,人日即人的生日。據傳天地初開,萬物滋生。壹日生雞、二日生狗、三日生豬、四日生羊、五日生牛、六日生馬、七日生人、八日生谷,所以初七日是人日,這是萬物出生中最靈的壹天。陸河人在這壹天上午要煮“七樣菜茶”為主吃。“七樣菜”即蒜子、芥蘭菜、荷蘭豆、脈子菜、生艾、茴香菜、薄荷等。家庭較富者則外加以蝦仁、魷魚、香菇加油炒熟,然後用上好幼茶(綠茶)、芝麻、花生放入陶制瓦缽內,擂茶。七樣茶泡入茶中或加入米飯,或入炒米花,由各人所好。這種茶既香醇可口,也清熱散寒,驅邪扶正,沁人心脾,為客家人世代相傳的,中國獨壹無二的民間美食。
客家擂茶,源遠流長,待另壹章再作專題介紹。
正月十三迎神、做丁酒。
正月十三日農村習慣叫做“開燈日”。有何出處待考中。這壹天是迎神和做丁酒。
迎神,,即把山間廟中的“王爺”、“帝爺”等用轎子擡回村裏來,安放在已預先搭好的帳篷屋裏,這種屋叫“燈棚”。燈棚門口貼著大紅對聯,內容大多是贊美吉利之詞。
迎神當天,天剛蒙蒙亮,人們便聚集在燈棚前準備迎神,每家主事者都帶香火,提著燈籠,按排列順序整好隊伍。帶頭者為迎神主事,他提著“籮格”和大燈接著是打頓子銃的人(外地稱三靶連銃),接著是十幾面以至幾十面旌旗,擡神轎、打鑼鼓的,最後是參加迎神的群眾。三聲頓銃,隊伍便浩浩蕩蕩地出發了。壹路上炮聲隆隆,鑼鼓喧天,旌旗招展,火火閃閃熱鬧非凡。把神迎至燈棚前幾十張八仙桌上擺滿祭品,非常豐盛,拜畢,迎神即告結束。午間,燈棚前的戲臺上或演木偶或演漢劇,四鄉八裏村民雲集此處興致勃勃觀看演出。
下午,按慣例,去歲娶老婆生有男孩者,須在燈棚做丁酒,即為添丁進喜,此俗現在只有個別鄉鎮的村寨流行。
正月十五鬧元宵。農歷正月十五日是上元節,變叫元宵節,俗稱“正月半”。這壹天,陸河農村、城鎮居民的食物以“菜包米飯”為主。壹大清早,家庭婦女則要動手準備做米的菜料。壹般人家均以鮮大蒜莖搗碎、豆腐丁拌勻調味為餡,米反坯則采用白米粉下鍋調適當水,加火烹熟,謂之“烹坯”。最後家庭主婦邀請鄰裏嬸嬸們包將起來。做好的生米反,再下鍋蒸熟。清爽可口香氣襲人的“菜包米反”出籠了。此米反多食不膩,越食越想食。當地流傳這麽壹句“唔怕媳婦做壹晝,不用家倌嘴壹扭”。陸河這壹地道風味小食遠近聞名,來陸河者都想親口嘗壹嘗。更有久居海外的華僑及港、澳、臺同胞回到故鄉,必要飽吃幾頓。
正月十五日,按過去習俗,農家必做三件事:壹是到竹林裏砍壹根濃綠出尾的竹尾,插在雞棲上;二到麥地裏挑四穗最大的麥穗,插在大門上方兩側。所做壹切,是農民們祈求新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六畜興旺”之意。
入夜,男女老幼,乘著月色到早已搭置的燈棚觀看花燈、鬧元宵。通常,花燈會形式多樣,五彩繽紛。其集藝術性、知識性、趣味性、民族性於壹體,深受群眾歡迎。諸如嫦娥奔月、雙龍戲珠、八仙過海、西遊記、謎燈、走馬燈等等。真謂是燈棚處處樂聲悠悠,人聲鼎沸通宵達旦,火樹銀花不夜天。
在陸河縣,不管是縣城還是鄉鎮山村的酒樓大排檔,人們都可以嘗到產自深山小溪的風味美食--坑螺。
坑螺,當地人們又稱石螺,是陸河山區的著名特產。它的外殼堅硬,色澤暗黑,體形略長,腹便發達。生活在陽光充足而水又潔凈的山間小溪之中,晝伏夜出,平時大多吸附在水中的石塊或卵石之上,具有兩棲本領,以石頭的微生物、小型藻類以及苔蘚類水生植物為主食。
坑螺是壹種營養豐富的風味美食。它的肉質十分爽脆,味道極為鮮美,含豐富的蛋白質及糖苷等營養成分,並且既無泥味又無苦味,是壹種深受人們喜愛的山區特產,因而成了餐桌上的美味。
食用石螺以手指般大小為佳,食用坑螺的方法多種。最上乘的食法,以鮮炒為宜,通常用清水浸養坑螺壹天左右,使其排出汙垢,然後鉗掉螺尾,將螺體洗凈,配以姜、蒜、辣椒等壹同放入油鍋中用猛火爆炒,再加上些少白酒、薄荷略燜壹下,即可食用。用坑螺煲湯還可以配以排骨和少量酸鹹菜,期味道則鮮美清爽利口,還可將坑螺蒸熟後挑出螺肉,配以佐料,用以煲湯,用以醮食。如把凈體坑螺配以溪黃草用慢火煲湯,則又另有壹番風味,不但可以品嘗到風味獨特的靚湯,而且具有清肝明目,除濕祛熱之功效。
在我國博大精湛的壇壇茶藝中,“客家擂茶”可說是壹枝獨秀的奇葩。它以古樸見奇趣,以保健見奇效。千百年來,流傳民間,名聞中外。如果到客家作客,熱情的主人招待妳的,首先便是客家擂茶。當主人笑吟吟地奉上壹杯(碗)香氣的擂茶後,再慢慢同妳聊天,讓妳慢慢品償擂茶的滋味。擂茶入口,甘醇味美,清香爽口,再喝幾口,滲入心脾,十分暢快,主人見妳喝得舒暢,便壹勺勺替妳加添,殷殷情意,妳會感到心滿意足,不亦樂乎。
擂茶制作很獨特,但客家人都有熟練的擂茶功夫,猶其是客家婦女,人人都是擂茶的能手。每個客屬家庭,都有壹套擂茶工具--擂砵和擂棍。擂砵多是陶制的,口徑約1.5尺,內壁刻有精致的細紋,外形美觀,擂棍長約2尺,用上等砵子樹或油茶樹幹做成。擂茶的時候,首先將上好的茶葉如老幼茶、蓮子心茶等配上炒過的芝麻、花生等配料放入擂砵,手握擂棍,有節奏地旋轉擂動。擂呀擂,直至將砵內茶料擂成粉末,然後加進少許(適量)食鹽,沖入開水,便成壹杯(碗)香可口的擂茶了。壹杯(碗)擂茶奉上妳面前,妳會感到壹股撲鼻清香,初飲壹口,妳會感到口舌生津,齒內留香,再飲壹口,神清氣爽,五內俱暢,慢慢品償,其樂無窮。擂茶有多種配制方法和用途,不同的配料,有不同的用途。例如,在擂茶料中,加上少許胡椒粒(或胡椒粉),便有溫中散寒的作用,對胃寒體弱,畏寒夜尿頻密的老人,飲上幾次後便能醒胃禦寒,精神煥發,長飲可益壽延年。擂茶當中,還有炒米子茶、炒飯茶等,制法簡便,只要把青菜、暇米、花生炒熟,同茶葉擂末,加少食鹽,沖泡成茶,投飯進食,不但香甜美味,還可解渴充饑。
隨著時代的進步,客家擂茶的配料也越來越進步。現代擂茶除了選擇上好的茶葉、花生、芝麻等主要原料外,還可隨不同季節和需要,加進不同的配料。例如春夏季節,天氣濕熱,擂茶常配上壹些鮮艾葉、薄荷葉、布驚葉、苦茶等清熱去濕解暑之品;秋天天氣幹燥,擂茶料中配上白菊花,金銀花等潤燥之品;冬天天氣寒冷,擂茶料中加入玉桂或桂皮,肉桂子,胡椒等暖胃禦寒之品。也可因各人身體情況,配上適合的茶料,制成多種擂茶,使人飲了擂茶,提神醒腦,預防疾病。
客家擂茶可以防病,並非虛言,相傳三國年代,劉備帶兵南下至湘中,當時正值盛夏,天氣炎熱,不少將士染上瘟疫,威脅將士生命,劉備心急如熱窩中的螞蟻,四處求醫問藥。百醫不得其解,當時有位客家婆婆,見此情勢,受惻隱之心的驅使,向劉備獻出其祖傳擂茶秘方,眾客家鄉親獻出擂砵、擂棍,為將士泡制客家擂茶,分派眾將士飲用,不幾天,患病將士痊愈,無病將士,個個健康,客家擂茶成了劉備軍中的靈丹妙藥,流傳至今。
如今,請客人喝擂茶,已經成為客家人最普遍,最隆重的待客禮節,婚嫁壽宴、新居入夥、朋友來訪、添小孩,兒女高考中榜、請謝師宴等都以擂茶招待賓客,大碗敬,小碗添。甚至冤家和解,也以擂茶款待,握手言歡,和好如初。擂茶成為客家人社交活動的重要飲料。正如民歌所說:“道旁羊屋兩三家,見客擂茶旋點茶,漸近中原語音好,不是淮水是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