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價孔子
孔子道德修養極高,無愧於萬世師表,亦被後世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然其未能得道且通曉陰陽,故愚以為,孔子實為賢人。
古往今來,聖賢可謂鳳毛麟角;而正是這些為數寥寥之人,構建了中國傳統文化與道德體系的框架。其中,聲望最高,對後世影響最大的,當屬孔子。
西周時期,“學在官府”,平民難以接受良好的教育。私學雖未必為孔子首創,但因其而興盛。孔子收徒講學,不僅促進了文化的傳播,亦作育了不少英才——正是這些英才,令《論語》得以面世,使“述而不作”的孔子,得以萬古流芳。
《論語·子罕篇》有雲:“子曰:‘吾自衛反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史記·孔子世家》有雲:“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詩》《書》《禮》《樂》,弟子彌眾。”
顯然,孔子不僅在道德上承前啟後,而且在文學上繼往開來。
總而言之,孔子是中國在文學與道德上影響最大的賢人。
賢人
《大戴禮記·哀公問五義第四十》有雲:
哀公曰:“善!敢問:何如可謂賢人矣?”
孔子對曰:“所謂賢人者:好惡與民同情,取舍與民同統;行中矩繩,而不傷於本;言足法於天下,而不害於其身;躬為匹夫而願富貴,為諸侯而無財。如此,則可謂賢人矣。”
吾定義賢人為:道德修養極高,足以為時人所效法,為後世所景仰,且未能得道的人。(按:賢人的道德修養可以孔子為參照,凡境界與孔子差距很明顯者,皆不足以謂之賢人。)
愚以為,儒家所謂的聖人(如堯、舜、禹、周公、孔丘、孟軻、荀卿),實為賢人;世人公認的大儒(如董仲舒、朱熹、王陽明、顧炎武)與得孔子真傳者(如顏回、曾參、子張、子夏),亦可謂賢人。儒門以外,《莊子·天下》所列舉的墨翟、禽滑厘、宋钘、尹文、彭蒙、田駢、慎到,均是賢人;若楊朱、列禦寇未能得道,當屬賢人。此外,韓非、晏嬰亦為賢人。
古籍散佚嚴重,由於文獻不足,故不少賢人被遺忘於歷史之中。此外,因鄙人孤陋寡聞,亦有部分賢人(尤其在儒門之外的)未予列出。
總而言之,賢人並不多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