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汪晉 ? 整理 | 葉子
我的師兄弟很多,大家都是差不多時間開始射箭的,技術水平也差不多,相互之間會有很多的討論及互相印證,也會有壹些對抗性的訓練。
當時整個箭館只有兩條十八米道,而我們師兄弟就有六七個甚至更多,大家就壹直在搶箭道,搶不到箭道的人,就會在壹邊聚在壹起交流各自的心得體會。這個環境是讓我快速成長的主要原因,有比較好的討論氛圍,又有比較好的對抗性,這對新手來說是特別有價值的。
回到主題上,前兩次說了推弓手和拉弓手, 這次來分析下肩部 。
我們射箭的過程當中,從開弓到撒放,會涉及到 兩個核心的肩部問題 : 壹是旋轉的角度 ,怎樣銜接手臂與背部的力量; 二是放松的程度 ,這取決於兩點,控制力,和壹致性。
先說 前肩 的旋轉 。第五篇推弓手中我們說過,虎口控制方向,手腕、手肘、肩部,這三者成壹條線,***同決定了前手的受力直線。現在來具體分析下這三個關節的角度問題。
前肩的旋轉有兩個極限角度,壹是肩峰旋至正上方與地面成90度, 相應的,前臂也會向前轉臂至肘心與地面成90度,這時如果未持弓,手掌是直線朝下垂落的。
(此處感謝我的師兄雷神友情出鏡)
因此, 非常適合搭配大魚際為受力點,用於直弓 ,完美實現推弓的直線。在這個角度,手臂轉死沒有余地, 壹致性是最好的 ,骨骼的支撐感也會很清晰。但這也是壹個 很容易疲勞的角度 ,壹旦身體狀態下降,肩膀和手臂的骨骼壓力就會比較大,容易出現不穩定甚至是有所損傷。
這裏要註意的是,肩峰旋至正上方, 是原地的向上翻轉 ,而不是整個肩部向上聳起,或是旋過頭越過垂直地面的平面,向前頂肩,這兩種都屬過度動作,會破壞手臂和背部之間的力量傳導。
另壹個極限角度,是肩峰向正後方壓下,與地面接近平行, 這時肘心呈現朝天狀態,也接近平行地面。這其實是壹個理論上的極限角度, 實際上就是我們擡手後前手臂自然的狀態, 而每個人的骨骼不同,在自然狀態下,有的人肘心與地面接近平行,有的人卻略有夾角,因此這個理論上的極限角度實際上因人而異。
少數人的骨骼無法很好的轉臂,那麽他會采取這種肘心朝天,肩膀後壓的方式進行力量傳導。 在這種未轉臂的自然狀態下,射手對他的前手會有壹個良好的控制力,但是欠缺穩定性和壹致性。
這兩個極限角度之間,就是第三種旋肩角度的選擇,以小於90度的方式將肩峰向上旋轉 ,相應的,前手也向前轉臂,肘心與地面的夾角小於90度。 具體轉過多少度,則根據個人的骨骼特性和推弓的適配性需求選擇 ,我們只需要找到壹個讓妳的肘關節和肩關節受力最穩定,形成手臂受力直線的角度狀態。比如第五篇推弓手中說過的,對我來說最適合的角度,就是肘心與地面約成60度角的位置。
相比垂直地面的極限狀態,這種不鎖死的半旋肩轉臂狀態, 在動作的壹致性上會有所下降,但可控性會提升 ,射手可以有更多的空間去掌控自身的手臂以及手中的弓。 它可以配合大魚際為推力點用於直弓,也可以掌心為受力點,用於斜弓,這也是最適合斜弓的肩肘角度範疇。
這裏就有個問題,我們為什麽要斜弓? 斜弓也好,轉臂也好,最終目的都是為了提高控制力,在可控性和壹致性之間找到自己想要的那個平衡點。
而在許多人的理解裏,斜弓就是直弓順著時針的方向,弓的角度連帶手腕或手臂的角度壹起轉過去,以破壞手臂的力量銜接來實現斜弓,或者身體角度跟隨弓的角度壹起變化,以整體平衡感為代價去遷就斜弓,這幾種斜弓方式在我看來是沒有多大意義的。
我們可以維持身體角度不變,手腕、手肘、肩部形成的前臂受力直線不變,將前手的推力點由大魚際變為掌心,其他部位做出微調 ,如身體略微前傾壹點,手腕手肘肩部的角度略微回轉壹點,就可以實現斜弓。這樣的斜弓方式,原有的平衡基準點只需微調,壹致性不會下降太多,就能實現斜弓,發揮斜弓在可控性上的優勢。
總體來說,旋不旋肩轉不轉臂,旋多少轉多少,取決於妳的動作體系,包括個人的骨骼情況,持弓方式,壹致性和可控性的適配性需求等。 至於旋肩和轉臂兩者之間誰是主導,要看妳的力量感受是從推力點開始,還是從背部開始。
接著來說 前肩的力量感受 。
我們對力量的感受,分受力和發力兩種情況。 先說受力 。當我們在持弓狀態下,做出接近垂直地面的旋肩轉臂時,我們的前手臂就會呈現 直臂狀態,力量直線推到肩膀 ,這種直接的力量傳導 壹致性是最好的。
而隨著旋肩角度的回轉減小,手臂會漸漸呈現出 微曲 的狀態。當回轉到肩膀後壓肘心與地面的夾角小於30度時,我們的手臂就極有可能呈現出 曲臂 狀態。
曲臂(包括微曲)狀態下,力量傳導到手肘時會有壹個緩沖 ,那麽相應的,在撒放的時候就多了壹個卸力空間,在力量的感受上會 更加從容可控些 。
這裏要強調的壹點是,曲臂並不是說故意去彎曲手臂,以舉弓的形式發力。 內在感受上還是把手臂伸直,然後全力向前推的 ,只不過在表現形式上手臂會有壹個自然弧度的彎曲。這壹點也因人而異,比如有的人在肘心朝天的自然狀態下手臂是直的。所以, 骨骼的差異性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動作的選擇。
再來說 前肩的發力感受 。獵弓不像競技反曲,有弓身的重量和平衡桿的引導性作用輔助肩部的穩定,我們需要以主動發力的方式, 主動去控制和穩定肩膀的形態。
前面我們已經分析了前肩的旋轉,旋肩控制的是肩峰。現在要說到第二塊區域, 肩背鏈接 。肩背鏈接這裏,它需要把手臂和肩膀受到的力與背部鏈接到壹起,因此, 這塊區域的發力方向始終是向正後方壓下,從而引導背部力量介入支撐。
曲臂狀態時 ,肩峰的旋轉角度較小,或者就不旋往後壓,這時 肩背鏈接後翻的自由度最大 ,我們的前肩就會有壹個比較明顯的沈肩感受,會有壹種力量向下壓的感覺。因此, 沈肩 不是用力的往正下方去壓肩膀,而是 肩背鏈接這塊區域向後背這個方向進行正後方的翻轉後壓。
?▲先旋肩,再沈肩
而 直臂或微曲的情況下 ,肩峰向正上方旋轉角度較大,肩背鏈接可以後翻的空間就比較小,沈肩的感受不明顯。這時我們可以在旋肩後,做壹個 略微前伸的探肩動作 ,這樣肩膀也會出現壹個下沈的弧度。因此, 這時的沈肩,是肩背鏈接輕微後翻以及探肩***同作用的結果。
▲先旋肩,再探肩
所以, 沈肩並不是很多人認為的把肩膀直線向正下方壓 ,而是曲臂時這個向後翻轉的發力,和直臂時前伸探肩的發力。
也就是說,肩峰旋轉的角度,由我們的動作體系決定, 但肩背鏈接始終是向後翻的,後翻的程度隨著肩峰向上旋轉的角度調整。
現在來說後肩。
對前肩來說,根據個人體系的需求,我們可以有壹套獨立的肩部動作,控制它的旋轉角度,穩定沈肩的形態,讓前肩達到我們想要的狀態,固定在那,然後拉弓,靠位,撒放。
而後肩在靠位之前,它始終是處於變化運動之中, 是壹個變量的狀態 ,那麽我們就很難有壹套單獨的、明確的後肩動作去控制它的形態, 對後肩的調整,是融入到整個拉弓動作之中去完成的 。
後肩的調整,重點在第二區域肩背鏈接這裏。與前肩壹樣, 後肩的肩背鏈接區域,也要向後方翻轉壓下, 從而更好的引導背部力量介入,並協助後肩放松。
但是,和前肩獨立的後翻沈肩動作不同,對於後肩,我們只能 在預開弓的時候,給後肩的肩背鏈接區域施加壹個方向的控制,然後在開弓過程中,通過背部的發力引導,帶動這個區域沿著控制的方向連貫的形變 ,當靠位後,就形成後肩下沈放松的狀態。
預開弓時,給後肩的肩背鏈接區域施加壹個向後翻的方向控制,然後在開弓過程中,通過背部的發力引導,帶動後肩形變下沈
靠位之後,我們可以檢視下 前肩和後肩的相對位置 。壹般來說,前肩和後肩在同壹高度是最為理想的,不過每個人的骨骼及靠位都存在差異性,後肩略高於前肩也屬於合理的範疇。而如果前肩高於後肩,那麽就不對了,極有可能是前肩的旋轉和下沈沒有做好。
▲後肩略高於前肩
後肩的肩背鏈接,還有壹個重要作用,就是控制後肘的高低。也就是說,我們 要改變肘尖的位置,並不是直接移動手肘,而是在開弓過程中,通過肩背鏈接的後翻角度來改變。 這個我們在第二大篇章高階討論中再詳細分析。
這裏要註意的壹點是,為什麽要預開弓?當我們 使用預開弓去搭建架子時,會有來自於弓的對沖力讓妳感受到力的方向, 我們就可以根據這個方向,對身體各處的發力方向做出微調。
其次,當前臂伸直,我們的後手去夠弦的時候,會把後肩壓的非常緊,預開弓能給後肩更多的放松空間,減小後肩的壓力。
有的人習慣直接開弓,靠位之後,再去沈肩放松,調整架子。這種方式有壹定的道理,因為靠位之後,後肩也從變量轉化成定量,那麽就可以像前肩壹樣,施加壹個明確的肩部動作。
但是這樣, 既破壞了靠位後成型的動作,也浪費了開弓過程中借助背部的力量實現肩膀狀態的完整連貫的發力狀態。 舉個例子,就像助跑跳遠,卻突然在起跳之前來個下蹲蓄力,直接破壞了沖刺階段的蓄勢和慣性。
最後是肩部放松的問題 。這裏要涉及到 第三塊區域,我們的肩、背、脖子交接的地方, 大體上包括小菱形肌,岡上肌,肩胛提肌等。肩部的放松,主要指的就是這塊區域的放松。
也就是說,肩部動作,可以拆解成肩峰的旋轉動作,肩背鏈接的沈肩動作,以及第三區域的放松動作。 但我們的肩部它又是壹個整體,所以這三個拆解動作之間又是相互影響的。 肩峰的旋轉角度,制約了肩背鏈接的沈肩空間,而肩背鏈接的沈肩尺度,又決定了第三區域的放松程度。
當肩峰旋至垂直地面的最大角度時,沈肩的空間最小,那麽這時候第三區域的放松程度也最低。而未轉臂的自然狀態下,肩峰後壓,沈肩的空間隨之最大化,這時候第三區域也是最放松的。
這裏就有個問題, 肩部為什麽要放松?
我們需要通過肩膀的加力來調節前手的角度,實現前臂的控制以及瞄準的調整。前肩用力越多,對前臂的支撐力就越強。但同時,我們的肩膀越放松,背部這個大塊肌發力的方向就越穩定,力量就越發壹致的通過手臂傳導到我們的弓和箭上面。 那麽這兩者之間,就要有個平衡點,控制力和壹致性的平衡。所以對前肩而言,並不是說最放松就是最好的,前肩的放松程度取決於我們的個人體系需求。
後肩也是壹樣,後肩越用力,對後肘的角度以及撒放角度的控制就越強。但撒放是壹瞬間完成的,大多數人都無法在壹瞬間進行細微的操作去控制撒放的角度。所以 對於後肩,我的建議是盡量放松,減少對後手的影響,讓撒放打出壹致性就好。
旋肩、轉臂、沈肩、放松,這裏已壹壹拆解分析,希望對大家能有所幫助。就射箭而言,沒有壹個動作、壹個關節是獨立存在的,每壹個關節和動作,都是整個體系中的壹個平衡點。因此,我們選擇壹個動作,要以自身的骨骼特性為基礎,以控制力和壹致性的需求為考量,從整體的角度出發,最終實現整個體系的合理架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