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高蹺基本屬於遼南高蹺。根據文獻資料和實地調查推斷,遼南高蹺形成的時間應在清乾隆以後,發展成為東北的典型高蹺形式,已是清代後期了。
今人所用的高蹺,多為木質,表演有雙蹺、單蹺之分。雙蹺多綁紮在小腿上,以便展示技藝;單蹺則以雙手持木蹺的頂端,便於上下,動態風趣。其表演又有“文蹺”“武蹺”之分,形成鮮明的地域風格與民族色彩。高蹺由於腳下綁有木蹺,重心不易掌握,所以膝部要微屈,兩腳要不斷移動,上身和雙手必須隨重心而俯仰和甩擺,以加強腰部的控制力保持平衡。沈陽高蹺藝人們運用了這些規律,出腳時踢擡有力,收回時落地穩紮。發揮上身和雙臂的舞蹈作用,舞姿多變,手腕靈巧,“手巾花”翻飛如蝶,體現了敏捷活潑和穩重相結合的美。而且,利用蹺著地面積小,易於活動的特點,使膝部規律性的“頓勁”和舞動翻轉時的“利索勁”結合起來,形成壹種特殊的動律,藝人們把它稱為“艮(gěn)勁”。舞蹈家們把高蹺的風格特點歸納為:臂松弛,腕有力,腰先擺,腳後踢,身要穩,微提氣。即藝人們強調的“穩中浪”。
沈陽高蹺的服飾多是戲曲人物的衣著,但表演的農民按照自己熟悉的生活,塑造了農村的人物形象。如“頭蹺”是草莽英雄的形象。“上裝”是梳長辮的農村姑娘形象,藝人們把上裝的動態美形容為“穩中浪(活潑),浪中俏,俏中艮”,必須演得既紮實又活潑,既敏捷又俏皮,要有質樸的艮勁。“下裝”是農村小夥子的形象,要求屈膝、蹲襠,以穩紮的蹺功,風趣、幽默地襯托上裝。
沈陽高蹺的伴奏可分為跑場、走場、清場三類。跑場音樂熱烈奔放,走場音樂流暢歡快,清場音樂華麗風趣。伴奏樂器有:嗩吶、大鼓、大鑔、小鑔等。曲調是富有東北地區色彩的嗩吶曲牌,曲式短小,樂句齊整,附點音符與對句運用較多。中速或慢速樂曲中附點音符的運用,便於演員抒發深摯的感情。兩支音色不同的嗩吶以對句的形式吹奏,猶如互相問答,增強了演員間的感情交流,使表演更富有戲劇性。沈陽高蹺中,鼓點和打擊樂的演奏非常出色,增強了表演的藝術效果。
沈陽高蹺的傳統樂曲都有標題。例如根據樂曲的結構特征命名的[句句雙];借用戲曲劇目、曲牌的名稱或沿用元明以來南北曲牌名稱的[鬧元宵][柳青娘][柳搖金][洞房贊][桂枝香]等;根據地名命名的如[泰山景][小遊西湖]等;以動物、花草名命名的如[鵓鴣][逗蛐蛐][五匹馬][茉莉花][小紅梅]等;借用歌曲或其他器樂曲曲名的如[海青歌][萬年歡][得勝令]等。這些傳統樂曲往往表示某壹種情緒,如[五匹馬]表現了壹種熱烈的情緒,富有生活情趣;[句句雙]曲調生動活潑,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也有壹部分樂曲的標題與內容有密切的關系,如[得勝令]表現了民族英雄勝利凱旋時,人們熱烈歡騰的情景。以地名命名的樂曲則往往是對自然景色的描繪。創作樂曲的標題與內容的關系密切。
享譽世界的海城高蹺
沈陽高蹺場上的角色分工為:頭蹺:武醜打扮,手持馬鞭,是全隊的指揮;二蹺:武旦打扮,亦持馬鞭(很多隊中無此人物);老蒯:彩婆子,穿農村中生活服裝,持長煙袋鍋子或棒槌;上裝:梳大辮紮彩球,彩色大襟上衣、長裙,手持扇子或手帕,壹般為兩三名;下裝:穿短水袖大襟上衣,長褲,腰紮彩帶,壹般為兩三名;漁翁(或扮《打魚殺家》中的蕭恩)、漁女,戲曲打扮;其他還有傻柱子、白蛇、許仙、青蛇等戲曲人物。場上角色互相扭逗,表演以雙人對舞為主。由上下裝為壹組,稱作“壹副架”。最好的壹副架排在隊列的最後,叫作“底鼓”或“壓鼓的”,集體表演時,伴奏樂隊的鼓手,根據他倆的示意變換鼓點,全隊行進由頭蹺率領並指揮。
沈陽高蹺的表演形式,分為大場、清場和小戲三部分。大場指頭蹺帶領大家跑各種隊形;清場指各種人物的分別表演,包括上裝與下裝的小場,上裝、下裝和老蒯的混場等;最後是小戲。大場在開頭和結尾,清場根據演員所表演的而定。主要內容如下:
太平有象全體演員以疊羅漢方式擺畫面,唱喜歌或奉承之詞,取民俗“太平有象”說法,寓意幸福、吉祥、豐收。
大場引入由頭蹺(二蹺)率領跑大場,如“四面鬥”“二龍吐須”“卷菜心”等場面。行中頭蹺做“蓋蹺”(空中碰響木蹺)、“蹲襠”等高難動作,其他演員在變換中只要打照面,就扭逗壹番。大場既顯示陣容,掀起歡快氣氛,又可打開場地。
頭蹺獻技頭蹺的主要表演,分為“韝馬”與“鞭掛”兩部分,前者表演牽馬、撣水、刷毛、備鞍、緊肚帶等韝馬的過程,後者則是持戲曲的馬鞭表演騎在馬上飛奔的各種動態。舞蹈節奏、動律、風格都非常別致。
清場逗俏清場是表演中的主要部分,上裝與下裝默契配合,表現農村男女的愛情生活。上裝俊俏潑辣,下裝風趣幽默。相互襯托,相得益彰。表演以上裝為中心,下裝隨機應變即興發揮,但伴奏樂器中的大鼓,則看下裝的示意,打出長短不同帶有停頓性的鼓點為段落。走相是基本的扭法,是富有韻味的行進表演。穩相是走相和鼓相之間,給叫鼓作鋪墊的原地動作,是上裝和下裝示意即將轉換的過渡性動作。鼓相是表演中的小停頓或轉折。不同鼓相是大小不同的段落,是突出人物形象的地方。
小戲別致高蹺上表演的小戲別有情趣,雖都取自戲曲,但充滿農村生活的鄉土氣息。語言風趣,動作鮮明,情節洗練。如《打漁殺家》對白不多,父女劃船捕魚壹段是優美的舞蹈表演。《瞎子觀燈》中可把“小車”“旱船”穿插於表演之中。
收場過街清場演畢,頭蹺領跑大場,最後以“過街樓”的歡騰表演結束。“過街樓”曲牌名為[五匹馬],節奏歡快、熱烈。舞蹈多用“翻身”“蹲起”“滾龍場”等技巧,洗練、利落、精彩。高蹺隊行進中常停下表演“過街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