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滬劇是上海著名的地方戲曲,這種戲曲誕生於什麽時候?

滬劇是上海著名的地方戲曲,這種戲曲誕生於什麽時候?

滬劇,上海市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壹。滬劇起源於浦江兩岸的田頭山歌和民間俚曲,在流傳中受到彈詞及其他名劍說唱的影響,演變成說唱形式的灘簧。

清代道光年間,浦江壹帶的灘簧發展為二人自奏自唱的“對子戲”和三人以上演員裝扮人物、另設專人伴奏的“同場戲”。1898年,已有藝人流入上海,並固定在茶樓坐唱,稱作本灘。1914年,本灘易名為申曲。1927年以後,申曲開始演出文明戲和時事劇。1941年上海滬劇社成立,申曲正是改成滬劇。

滬劇音樂委婉柔和,曲調優美動聽,是以表演現代生活為主的戲曲,其表演首先接受了戲曲傳統表演特色,即唱、做、年、舞。在此基礎上加強對現實生活的深入體會,又廣泛吸收新歌劇、電影、話劇以及其他劇種可以借鑒的表演方法,並與音樂、布景、燈光、服飾融為壹體,塑造現代的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具有濃郁時代氣息和真情實感的藝術美。

滬劇主要劇目有《陸雅臣》《賣紅菱》《十不許》《小分離》《捉牙蟲》《阿必大回娘家》《女看燈》《庵堂相會》《顧鼎臣》《楊乃武與小白菜》《啼笑姻緣》《阮玲玉自殺》《空谷蘭》《雷雨》《魂斷藍橋》《紅燈記》等。

與許多戲劇相比,滬劇初創期的壹些名戲題材可以延續保留至今,如反映滬上民俗的《小分離》、《女看燈》、《看龍舟》,還有傳統名劇《白兔記》、《孟麗君》等。

滬劇是上海地域文化的典型代表,它從不同側面反映了近現代中國大都市的風貌,在成長過程中顯示出很強的生機和活力。

近年來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速,滬劇藝術面臨著越來越嚴重的生存危機,演出市場日益萎縮,觀眾減少,滬劇從業人員收入偏低,出現人才流失和斷層現象,江南地區原有的數十個滬劇演出團體現在僅剩3個,以有力措施搶救和保護滬劇藝術已刻不容緩,勢在必行。

  • 上一篇:水餃(中國傳統美食)
  • 下一篇:海南為什麽不選擇貿易輕工業旅遊為主導產業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