趕集是過年的前奏。那時候,臨近春節家長們總會商量著,壹趟趟奔赴集市去采購,為家裏更新掃帚、門簾等用舊的物什,但主要還是買回瓜子、花生、糖、肉、菜等美味的食物。大多數媽媽這時候最糾結的就是給孩子添新衣了,尤其經濟拮據的家庭,多半會選擇扯回幾尺布,托付有裁縫手藝的親友,幫忙縫制,給期盼壹年的孩子帶來些驚喜,在衣食尚不豐富的年代,過年時沒件新衣服,對大人孩子都是件很沒面子的事情。
小年壹過,為過年而展開的美食籌備算是正式開始。蒸年糕、蒸饅頭,很多主食都是提前準備,那時候冰箱還是個神話,北方寒冷的天氣能起到很好的保鮮作用。做好主食——過年時大人們就可以不必太操勞。
三四十年前,各家也沒有高壓鍋、電飯鍋這些烹飪利器,燉肉、做魚也都是提前進行,各家安排的具體時間不壹。常常是誰家屋檐下飄出陣陣濃香,就有鄰居走過時大聲問壹句:開始燉肉了?主婦就滿臉笑著大聲應壹句。家裏頑皮的孩子像只小貓圍著鍋臺團團轉,被新年的氛圍感染得心情也好起來的媽媽們,經常是嘴裏呵斥著,卻揭開鍋蓋,先用筷子夾出兩塊,給家裏的孩子先解解饞。
說回到吃,和大多數北方城鄉壹樣,幾十年前保定孩子眼中的美食節是從小年就唱響序曲的。多數人家知道“臘月二十三,糖瓜祭竈”的傳統,雖然在很多家庭中並不能感受到送“竈神”的儀式,但家庭主婦們大多自這壹天開始會買來糖瓜和其他壹點零食,吸引的小孩子們眼神巴巴地望著那些原本該被竈神享受的糖瓜,很有點垂涎三尺的滑稽和可愛。
我國北方壹直講究“回家趕上吃三十晚上的餃子”就算到家過了年。所以老保定人對三十晚上和初壹早上這兩頓飯相當重視,而且在過去,多數家庭這兩頓飯都是在家吃餃子。壹家人圍坐桌前,老少齊下手***同包餃子,然後等著熱氣騰騰的餃子上桌,男性長輩們有時還會喝上壹點小酒,其樂融融地交流壹年來的經歷感受,那種場景與氛圍,和今天動輒酒店吃飯甚至年輕人唱歌狂歡的過年形式相比,另有壹番滋味在心頭。
按照老規矩,大年初壹的這頓餃子是新年裏全家人的第壹頓飯,尤其強調“團圓”之意,這頓餃子因為“招財進寶、福不外流”的特別寓意,在過去風俗保守的年代,不僅排斥外人,甚至連已嫁出去的閨女也不能回娘家來吃,今天看來這該算是陋習了。
三十和初壹過去,鞭炮聲還在此起彼伏,春節期間吃的主題到此遠未終止。整個正月裏,親戚家的互相走動,村裏鄉裏的舞獅會、高蹺會,孩子們的眼睛總會發現那些好玩和好吃的目標。雖然北方各地吃食很大程度上相類似,但保定冰糖葫蘆、糖人面人和烤紅薯的美味,就不是其他地方的人們都能享受到的了。至於定興的玉米面薄餅、安新的芒子、雞頭、老菱角等各縣美食特色,已不是本文短短篇幅所能容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