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的民歌 有:《 編花籃 》,《牧羊曲》,《想親親》,《父老鄉親》,《 河南神曲》,《 河南人怎麽了》,《河南小曲 》,《趕嫁妝》,《采檳榔》》,《王大娘釘缸》,《懶婆娘罵雞》等。
河南民歌:使用的音階是很豐富的,大量的民歌使用的五聲音階,同時也有出現"4"(或#4)或"了"的六聲音階〔即:1 2 3 4(或#4)56或1 2 3 5 6 7〕和"4和7"全出現的七聲音階(即:1 2 3 4 5 6 7 )。
但是河南的七聲音階裏所出現的"4和7"兩個音都不是十分穩定的,往往是遊移在"4"和"#4"以及"7"和"b7"之間,介於兩音之間即↑4和↓7的音位上。
河南民歌中"↑4"、"↓7"出現的七音音階,使中原民歌的風格特色,顯得更加濃郁突出。
同時壹個地區人民群眾由於地理條件而形成的語言、音韻、聲腔、音調等的不同,它們也影響著民歌的旋律、節奏、調式、音階等方面的差異。
擴展資料
民歌和民謠的涵意實有點區別,民謠的謠字,有虛、無的意思,亦即所謂謠言、謠傳。民謠是泛指古時在民間流傳的歌曲,而作曲者已無可稽考。
這些我們才會叫做民謠當然也可叫民歌,所以我們會說現代民歌」或城市民歌,而不應有現代民謠或城市民謠之說。
我們在西洋歌劇或中國地方戲曲,不難發覺其音樂的部分,亦能充分反映壹個族群的色彩性格、文化傳統,但我們不會稱之為民歌,並不盡然是它有豐富的藝術內涵。
而是這類傳統音樂,在沒有留聲機的年代,是宮廷貴族、知識分子或上層社會的專利品,並沒有在民間普及,所以流傳民間是成為民歌的最基本條件。
民歌《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
上世紀至今英語是強勢語言,在多個領域影響著全世界,民歌亦然。我們這壹代人,受歐美民歌熏陶至今。
60年代歐美民歌在市場力量推動下作多元發展,臻至圓熟之境。事實上,歐美民歌在音樂上的價值和意義,是值得我們充分推崇和肯定的。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_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