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憫農》:“春種壹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上世紀,我們的糧食產量還遠沒有如今這麽高,因此饑荒是常有的事,很多人甚至吃不上飯。直到袁隆平院士發明出雜交水稻之後,才解決國人吃飯難的問題,不過浪費糧食卻成了壹個嚴峻的問題。近年國家倡導光盤行動,也就是在倡導我們要節約糧食,我們更應珍惜農民的勞動成果。
糧食自古就壹直是人們關註的話題,在古代,衡量壹個國家的強與弱,更是與糧食的產量息息相關。對於壹個國家而言,有著富足的糧食則代表了國力的昌盛,也代表著人們可以過上衣食無憂的生活。在戰爭中,糧食更是支撐士兵打仗的基礎。為保存實力,各個朝代也會要求農民們交出壹定的儲糧,存放在國家的糧倉中,以備不時之需。
而糧倉正是維系壹個朝代運行的重要基礎,糧倉是壹個國家的命脈。後來考古學家也發掘出壹些古代的糧倉,河南洛陽就曾出土過隋唐的糧倉,該糧倉可儲存糧食250噸,而這些糧食保存了上千年,至今還能發芽。表明在我國隋朝時期,糧倉技術便已經發展到極致。隋朝經過幾百年的戰亂,又進行了統壹,因此他們意識到糧食儲備的重要性。
所以隋朝建立之初,就大力發展農業。當百姓們安居樂業的時候,農業發展水平也在不斷增強,因此在隋朝糧食大幅度提升的同時,也出現了很多糧倉,其中著名的含嘉倉就是隋煬帝時期所建立。隋煬帝在位時風調雨順,百姓們的生活很富足,因此隋煬帝就下令在洛陽修建壹座糧倉,這便是我們熟知的含嘉倉。
據悉,當時建造含嘉倉耗費了巨大的資金,投入了上萬人次,並且用10年時間才將含嘉倉建好,可見這含嘉倉的規模之大,堪比萬裏長城。含嘉倉的選址也非常考究,洛陽是關東和關中之間的重要終點站,這能夠維系兩個地區民生的問題,因此含嘉倉的建立,選擇在洛陽。隋朝被唐代所取代之後,含嘉倉也壹直被保留下來。
在唐玄宗天寶8年,含嘉倉的糧食儲備就已經達到了五百八十萬石,這也是我國歷史上的第壹大糧倉,幾百年之後,含嘉倉在歷史長河中漸漸地被摒棄。直到上世紀60年代,含嘉倉的遺址才被眾人發現,這座飽經滄桑的糧倉也再壹次回到了人們的眼前。有關考古專家發現,含嘉倉內壹***有400多個糧倉,最多可容納250噸的糧食,這壹發現震驚眾人。
最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含嘉倉內還有很多保存完好的谷物,由於當時的密封條件較好,因此這裏的糧食,經過幾百年後依舊沒有腐爛。不僅如此,在科研人員的栽培之下,不少谷物還發了芽,這壹發現讓大家感到驚訝。而含嘉倉之所以能夠完好的保存糧食,也與其地理位置有關。含嘉倉的建倉位置要遠離湖泊和地下水,其地勢很高,這樣便不會受到水的侵蝕。
此外,含嘉倉還運用獨特的建造手法,導致裏面的土質變硬,加之烘幹的土層確保潮濕的地氣不會湧進來。不僅如此,含嘉倉內還出現了壹些草木灰,這也給含嘉倉的防潮具備了壹定的防備措施。農民所耕種出來的糧食很珍貴,盡管現在我們不用再為糧食而發愁,可是每壹粒糧食,都是農民的勞動成果,盡管不缺糧,也不應該肆意的浪費糧食。
“春種壹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糧食關系到民生問題,古人儲存糧食的方法,更是他們的智慧結晶。如今,我們看到含嘉倉,不禁感嘆古人的聰明才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