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河源客家民俗旅遊開發現狀怎樣

河源客家民俗旅遊開發現狀怎樣

河源客家民俗文化源遠流長,有著豐厚的文化遺產,對它進行開發,能極大地帶動河源地區經濟的發展,並將有助於客家民俗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河源政府對其境內客家民俗文化資源的旅遊開發工作非常重視,目前已開發出多處客家民俗文化旅遊景點.

1.客家民俗博物館,位於河源市東源縣仙塘鎮,距市區12公裏,依托壹座古老的“府第式”民居——鎖頭獨角樓而設立。仙塘鎮附近有古民居建築30多座,選作客家民俗博物館的這座民居建於明末清初,乾隆17年,公元1949年11月12日進行復修和擴建後棟。該民居已發展到1500多人,其中華僑近百人,本座民居***有66間房,23個廳,12個天井,此外,還設有書房、樓閣、廚房、澡堂、鬥門、走廊、後花園及禾坪。廳分上廳(老人百年歸壽時停放的地方)、中廳(拜祖、議事的地方)和下廳,中廳的大梁是“吊燈”用的,如果圍裏那家生了男孩,正月十五那天,要在此掛大花燈,並要在此擺酒,請家族的長輩來受拜、上族譜。上、中、下廳之間用兩扇屏風相隔,壹般在舉行婚禮時打開下廳屏風,在老人百年歸壽時才同時打開兩扇屏風。下廳屏風的門檻很高,新娘跨過這道門檻,再跨火堆,踩簸箕,才算自家人。下廳左右廂房的兩個龍窗,表示吉祥、平安。每天太陽照射龍窗時,廂房內的地面上便有兩條活生生的龍閃動著。以往,這兩個廂房為客家婦女懷孕安胎專用,此窗有“集天下靈氣生龍子”之意。該民居建築初始,在每個天井放了壹只龜,意祈住在屋內的人能長命百歲,同時還可作疏通下水道用,現在僅剩下了壹只。最上方的天井中間有壹塊石頭名為“發誓石”,如果這家子有人犯錯誤、違家規,要跪在這石頭上對著祖宗、對著蒼天發誓。

客家民俗博物館即是“鶴湖新居”,原為羅氏所建,建於清嘉慶二十二年(即1817年),***歷三代、數十年建成。占地面積24816平方米,建築面積14530平方米,南北寬166米,東西長109米,***有179個居住單元房,每單元由數間屋構成,***有房屋數百間。在圍墻內民居似“回”字形,整座建築群由內外兩圍相套而形成,外圍平面前寬後窄,呈銀錠狀;內圍有高墻與外圍相隔,平面呈方形。屋宇、廳、堂、房、井、廊、院布局錯落有致,像座迷宮,易守難攻,有“九天十八井,十閣走馬廊”之稱!

客家民俗博物館內陳列有100多件客家人在不同年代使用過的生產生活用具,都配有文字照片資料,陳列品中,有石磨、碓、八卦床、八仙桌、棕籠等實物。說明客家人的歷史變遷和用具的種類、功能等。l00余件陳列品中,有石磨、碓、八卦床、八仙桌、棕籠等實物,且均按照客家人生活習慣依樣擺設,分為臥房(男、女各壹間)、廚房、作坊、廳堂,臥房裏的枕頭是木制的,男人枕的則是長方型的木箱,掛上鎖,裏面可以放家中的貴重物品如地契、財物等,男式的八卦床上刻有“詩酒琴棋閣、風花雪月開”等詩句,反映了客家人的祟文思想。生產用具中全部都是耕田所用的農具,這又反映出了客家人的重農思想和小農經濟意識。客家民俗博物館對研究客家民俗文化及其源流、客家宗族制社會結構、宗法觀念和家族精神,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這座客家民俗博物館是迎香港百年回歸、電視連續劇《香港的故事》前十集的主要拍攝地,開鏡儀式就在此舉行,並拍攝電視劇中許多的精彩鏡頭。

2.佗城是佗城鎮的簡稱,位於廣東省東北部河源市龍川縣南部,西南毗鄰河源市的柳城,藍口,葉潭等鎮,東北與龍川縣的黃布, 附城,鶴市等鄉鎮接壤,西北連義都鎮。總面積163,5平方公裏,人口36780人,距河源市區99公裏。

地勢南北高中間低,中部有廣東四大河流之壹的東江,從東北向西南斜穿而過,河兩岸多為狹窄的平原谷地和丘陵地帶。

西北部多山地,與本縣義都鎮交界的大帽山,海拔1175

米,為本鎮最高峰。其余地區多為丘陵地帶。鎮政府所在地佗城,座落在本鎮的中心,西南距廣州302公裏,東北距龍川縣新縣城勞隆鎮10公裏,北枕險峰連綿的熬山,南頻奔騰不息的東江,205國道自西向東橫貫北郊。這裏自古以來是往返粵中,興海,贛南乃至閩西之間的必經之處,為東江流域兵家必爭之地。

佗城是嶺南最早設置的古縣龍川縣城,又是廣東省首批公布的十壹個歷史文化名城之壹,原稱龍川城,後稱循州城。民國30年(1941年)為紀念龍川首任縣令趙佗,教育會通過改名為佗城。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南平百越,置龍川縣,趙佗為令,設縣治於今佗城。自秦代至民國,佗城都為龍川縣治所,同時又是五代南漢至明初循州(路)治所。佗城歷經2000余年滄桑,曾為粵東北部政治、文化、經濟中心。

古城初為土築,方形,城東至老城街,城南至縣前街,城西至城東,城北至北角塘,城垣周長約800米。據原《龍川縣專》載:“宋熙寧年間(1068——1077)龍川遷至老龍(按老隆)”。民國28年(1939年)拆毀老城墻時,發現刻有“循州磚石使白”、“循州造”、“甲寅”等字樣的城磚。“甲寅”為宋神宗趙項熙寧七年(1074年),據此可證,熙寧年間曾改建縣城。改建後,老城街東擴至小東門、大東門,縣前街向南擴至南門街的南門,北角塘向北擴至北門,城垣周長增至約2400米。城池外圍增辟護城河。

明嘉靖年間,佗城又擴築上五裏城、下五裏城、下廓城和新城等4個附城,以保護主城。

佗城商業頗盛,至建國前夕,保持完整的仍有縣前街、南門街、大東門街、小東門街、百歲街等,店鋪約300多間。

佗城至今仍留下眾多古跡和古建築,如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坑子裏、牛背嶺;秦時古城基、越王井、趙佗故居、馬前崗等遺址;唐代的正相塔;宋代的循州治所;明清時代的城隍廟、越王廟、孔廟、東河 、仙塔橋、新塔、考棚等舊址及古建築。

  • 上一篇:汽車電器有哪幾大系統組成
  • 下一篇:泰坦之旅手遊狩獵怎麽屬性和技能加點泰坦之旅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