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泉州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泉州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泉州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南音、閩南民居、泉州木偶等。

壹、南音

南音,又名弦管。發源於福建泉州,用閩南語演唱,是中國歷史悠久的古漢族音樂。琵琶輕彈,洞簫幽幽,淺吟低唱,音符和旋律,穿越了千年的歲月,在空氣裏瀠洄飄蕩。

南音有“中國音樂史上的活化石”之稱,兩漢、晉、唐、兩宋等朝代的中原移民把音樂文化帶入以泉州為中心的閩南地區,並與當地民間音樂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原古樂遺韻的文化表現形式。

南音起源於唐,形成在宋,南音的唱法保留了唐以前傳統古老的民族唱法,其唱、奏者的二度創作極富隨意性,而南管的演奏上也保持在唐宋時期的特色。其音樂主要由“指”“譜”“曲”三大類組成,是中國古代音樂體系比較豐富、完整的壹個大樂種。

2006年5月20日,南音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二、閩南民居

閩南民居是福建、臺灣等地傳統民居建築形式,其他地域傳統民居的***同特點都是坐北朝南,註重內采光;以木梁承重,以磚、石、土砌護墻;以堂屋為中心,以雕梁畫棟和裝飾屋頂、檐口見長。

閩南傳統民居營造技藝源於泉州,始於唐五代,是閩南地區古建築技藝的主流,傳播於閩南文化圈的泉州、漳州、廈門,還有臺港澳及東南亞等地區。

泉州古厝,憑借獨樹壹幟的建築風格和文化底蘊,始終占據閩南文化圈古建築技藝的主流。鑒於泉州的地理、氣候、文化習俗亦形成了壹種獨特的建築風格,總結出壹套泉州傳統建築的營造法則和技巧。

2010年9月,中國傳統木結構(閩南民居)營造技藝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三、泉州木偶

福建泉州素有“戲曲之鄉”、“木偶之城”的美稱。

相傳唐末王審知入閩時,傀儡戲就隨之傳入泉州。到了宋代,已在福建泉州民間廣為流傳。明代的泉州傀儡戲已脫離了屬於片斷、雜技表演的“弄傀儡”形式,能夠演規模宏大的歷史戲了。

到了清道光、鹹豐年間,木偶制作技術大大提高了,藝人們根據《目連》、《西遊》、《封神》等戲的特點,創造了不少花臉、鬼臉頭像。同時改進了活動頭像,把木偶又前推進了壹大步。

  • 上一篇:汽車塗料配方設計需要考慮哪些方面
  • 下一篇:淺談國畫淺談國畫“三絕”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