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洋中鎮的文化藝術

洋中鎮的文化藝術

紙紮屬於燈技藝術。洋中民間擅長此技。洋中當地群眾把“紙紮”踩街活動稱為“迎燈”。紙紮是融木偶、竹紮、木雕、彩燈、繪畫、燈光、縫紉等綜合藝術於壹體,應用物理及化學等原理制作成“機關”巧妙、“景物”有立體感、“水火”逼真、“作物”靈巧、“場景”變幻的紙紮。經燈技高超的“燈頭”藝人的精巧操作,人物活動如生,景致形象逼真。

紙紮源於明代,明洪武間(1368~1398年),洋中周繕擅長紙紮“遊情六藝”。近現代“紙紮”燈技更放異彩。民國24年(1935年)直至1979年,都曾耗資舉辦過大型“迎燈”。其中民國36年(1947年)舉辦的壹次,是近代盛況空前的,由周允夫、周良忽、周昌需、劉淑塘等十數人,歷時2個余月精心創作了五架紙紮,每架設四套人物場景。其題材有取自三國演義的《鳳儀亭》、《水淹七軍》、《周倉捉龐德》、《關公取長沙》、《火燒葫蘆谷》及民間傳說的《觀音收紅孩兒》、《王祥臥冰求鯉》、《遊十殿》等數十個故事情節。尤其是周允夫創作的《鳳儀亭》等紙紮,燈藝巧奪天工,曾被譽為“西鄉第壹燈”。1969年,周良帶、周記滿等創作“蝶戀花”等紙紮,以慶祝中國***產黨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召開。1979年,洋中紙紮藝人又創作了“閃金光”紙紮。當年9月30日至10月2日,連續三夜進行大規模的“迎燈”踩街活動,歡慶中華人民***和國成立30周年。

與洋中壹水之隔的洋中鎮東山村,民間歷來流傳有“鐵枝”燈技藝術。壹般都與洋中“迎燈”(紙紮)踩街活動同時舉行,相輔相成,增加了西鄉洋中節日的熱烈氣氛。其題材也多取材於古典或民間故事,如《孫悟空三打白骨精》、《觀音佛與金童玉女》等。鐵枝創作采用鍛鐵、鐵條等為骨架,融鐵枝、木藝、美術、燈光等藝術於壹體。將化妝的兒童按故事情節,或立、或懸、或臥於鐵、木架上,進行人物造型,配置場景、彩燈等進行景物造型。技藝巧妙、隱蔽、驚險、活靈活現。寧德城區的福山街也有壹批創作“鐵枝”的民間藝人,1991年元宵節和1991年11月的畬族文化藝術節,1992年9月的“中國閩東支提山·三都澳旅遊經濟洽談會”期間,均創作5架大型“鐵機”燈技在市區踩街遊行,居民傾城湧上街頭觀燈,也給海內外賓客留下美好的印象,中央電視臺、福建電視臺、《福建畫報》等新聞媒體都作了報道。

要說中國的傳統文化可是數不勝數,如戲劇、樂曲、書法、舞蹈、紙塑、走馬燈……如果把這些精妙地糅合在壹起,那定是迎鐵枝了。迎鐵枝又稱“臺閣”,約於明後清初從臺灣傳入蕉城。在數百年的傳承與發展中,它是將鋼管或鐵條焊接成枝狀並固定於車轅上進行搬行的壹種民間表演藝術,吸收了民間文藝、傳統戲劇、舞蹈等藝術門類的精華,形成了獨特的表演特色。每架鐵枝大約高2-3米,上面可容納演員5-7人。據當地老人說,從清乾隆年間開始,為祈保風調雨順、四季平安、年年有魚,洋中東山民間即有迎春接福的搬鐵枝民俗活動。村裏的老人告訴筆者,以前由於經濟條件比較差,家裏小孩比較多,不容易養活。為祈求小孩平安,爭相讓小孩去扮演鐵枝人物。壹直延續到現在還有這樣的說法。雖說有些迷信,但是從側面可以看出當地人民對迎鐵枝的重視程度。

俗話說“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對東山村居民來說,看搬鐵枝是既看熱鬧,更看門道,大多數人已很內行。這不僅由於搬鐵枝在東山村由來已久,更因為寧德人民對這項民間藝術的偏愛。  誠然,經過五百多年的傳承與發展,鐵枝具有濃郁的鄉土生活氣息,成為閩東地區頗有影響的民間節俗活動之壹。在寧德各地搬鐵枝表演逐步退化的今天,東山村迎鐵枝則是壹支獨秀,從最初的2-3米單層表演到現在的7-8米多層表演,人物造型從靜態演化為動態,表演內容從原先的傳統戲劇到如今的經濟建設,形成了獨特的表演特色。  “迎鐵枝指鐵枝表演的壹種過程,要實現這種精彩表演過程,關鍵在於‘綁’的工藝。”東山鐵枝藝術第四代傳人講述了“綁”鐵枝工藝發展的三個變化過程。  “壹是從木質“綁”枝到鋼質“焊”枝。隨著鐵枝表演的流動化,要求支架的制作材料不斷優化,這樣才能保證演員連續表演的安全性。”據劉正儉介紹,1990年以前,鐵枝的支架材料都是木質的,不僅容易折斷,而且不能夠循環使用,演員連續的表演安全更無法保證。後來,他們多次嘗試,把支架材料改為鋼管或鐵條,就是把鋼管或鐵條焊接成枝狀並固定於車轅上搬行。“這樣做不僅穩定性增強了,為流動表演增加了安全系數,也為表演過程中安裝讓支架轉動的機動車創造了條件。”  二是從單層、固定到多層、轉動。自從采用鋼架後,東山鐵枝表演進入壹個質的飛躍。原來,每架鐵枝高壹般為2-3米,多數為單層,上面可容納3-5人表演,多為靜態的人物造型,酷似戲曲表演的“亮相”。隨著鋼架等現代先進材料的使用,支架的承受力也得到加強,特別是光、電在支架造型、舞美和表演上的創新應用,使現代搬鐵枝表演更具藝術性和觀賞性。現在,東山鐵枝高達七八米,壹般演員或坐或站的層數至少三層。演員不僅能表演復雜壹些的情節和動作,而且還能隨著燈光閃爍轉動。  三是從單純的傳統戲劇到多元融合。迎鐵枝表演雖然經過500多年的傳承與發展,但其表演內容離不開傳統戲劇的經典節目。於是,鐵枝表演設計者在繼承的基礎上,大膽創新,讓傳統藝術順應時代潮流,發揚光大,成為福建民間藝術壹顆耀眼的明珠。  傳統的迎鐵枝表演內容壹般局限於傳統戲劇的經典劇目,按照表演的需要做壹些較簡單的情節動作,如《水漫金山》裏就有兩個孩童分別扮演白蛇和法海,各持兵器作交手狀。樂隊則緊隨鐵枝後面,采用諸如嗩吶、二胡、鑼鼓等民族民間樂器進行伴奏,浩浩蕩蕩遊街過市,所到之處,善男信女鳴炮燒香膜拜,熱鬧異常。  東山迎鐵枝表演設計者既註重發揚民間文化的精粹,又積極吸納著現代優秀文化,既十分珍視歷史的文化積澱,又熱忱地孕育和創造著現代文化對傳統文化的傳承性,把表演內容延伸到歌頌當代經濟建設的層面上來,賦予其強烈的時代氣息。寓樂於教,深受群眾好評。  “表演內容從傳統戲劇融入多元文化,不僅表演場面宏大,渲染了表演氣氛,感染力也得到增強,使演出成為近年來各地民間藝術舞臺上的壹大亮點,凸顯出東山迎鐵枝表演藝術所具有的無窮創造力。”

2016年3月23日(農歷二月十五),時隔十八年,洋中鎮東山村再度舉行“迎鐵枝”盛典,搬鐵枝、走馬燈、舞龍、舞獅、連燈、車鼓亭等紛紛登場,萬人空巷踩街觀燈,壹派歡天喜地、歌舞升平。

鑼鼓炮竹聲聲響,花燈璀璨鐵枝傳。迎鐵枝隊伍在四起的煙花炮竹聲中緩緩駛向街心,掃過街尾,遊進了東山古街。“金猴獻瑞”“牛郎織女”“哪咤鬧海”“歲寒三友”……精彩絕倫的戲劇表演輪番上演,曲盡其妙,各擅勝場。摩肩接踵的人流,萬人空巷的場景,飄風驟雨也澆不滅鄉人和遊人的熱情,人們高聲歡呼,像極了壹場盛世的狂歡。

這是壹種古老的民俗文化,承載著人們美好的祝願,它就像壹條貫穿於鄉親之間的繩,緊緊地將大家系壹起,壹同守護這份沈甸甸的鄉愁。 歷史上洋中壹帶平講戲十分出名,深受百姓喜愛。

1950年代,寧德洋中的鐘洋業余劇團較為著名。 自古,寧德民間有著許多發明創造。洋中的紙紮燈藝、水力木機磨房、北洋蕢草席、寶巖鬥笠和嵋嶼竹編器具等手工藝品源遠流長。洋中民間老工匠,有擅長制造水力制茶機具的洋中工匠陳永界、周昌賀。

  • 上一篇:油條的全部做法怎麽做
  • 下一篇:浪怎麽寫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