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在河南和皖北的曲藝是河南墜子。
河南墜子源於河南,由流行在河南和皖北的曲藝道情、鶯歌柳、三弦書等結合形成的傳統曲藝形式。約有壹百多年歷史。因主要伴奏樂器為“墜子弦”(今稱墜胡),且用河南語音演唱,故稱之為河南墜子。
演唱者壹人,左手打檀木或棗木簡板,邊打邊唱。也有兩人對唱的,壹人打簡板,壹人打單鈸或書鼓。還有少數是自拉自唱的。唱詞基本為七字句。伴奏者拉墜琴,有的並踩打腳梆子。初期大多演唱短篇,也有部分演員演唱長篇。現代題材曲目都是短篇。
河南墜子的起源:
河南墜子在形成過程中,以新鮮活潑的特色,吸引了不少三弦書和山東大鼓藝人參加到改革創造的行列中來,使河南墜子增加了大量曲目,豐富了演唱技巧,促使這壹新興曲種日益成熟,並迅速流傳到鄰近的安徽。
辛亥革命後,隨著男女平等思想的不斷深入人心,河南墜子表演開始出現了女性藝人,已知最早的壹批女藝人為從開封相國寺出道登場的張三妮和尹鳳寶等。她們的出現及家班的形成,使得河南墜子的表演在通常的自拉自唱之外又出現了男拉女唱或男女對唱的方式。
1913年,河南墜子出現了第壹位女演員張三妞,隨後又出現了喬清秀、程玉蘭、董桂枝三位名家。女演員的出現,促使河南墜子擴展了唱腔的音域,改革和豐富了唱腔的旋律,伴奏技巧也有所提高。不久河南墜子即傳入京津等大城市,影響也隨之不斷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