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淺析會寧傳統民居與地理環境的關系‖作者:馬澤龍

淺析會寧傳統民居與地理環境的關系‖作者:馬澤龍

摘? 要:民居建築是鄉土文化的重要物質載體,是勞動人民和工匠在不斷改造建築材料和積累技術經驗地過程中創造出來的,作為人們棲居之所的建構形式,受壹定地域自然和人文環境的影響和制約,也能夠最直觀地反映當地的自然資源、環境狀況和經濟、生活發展水平以及建築工藝技術。文章嘗試從會寧傳統民居建築中典型的土堡和莊窠院落形式以及其中土窯、“壹坡水”式房的材料選用和建築形態等分析其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關鍵詞:會寧民居 鄉土文化 ? 地域性 ? 地理環境

會寧地處隴中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境內梁峁起伏,溝壑縱橫,氣候幹旱少雨,但夏季降水集中,植被稀疏,林木匱乏,歷史上素以“苦甲天下”而聞名。這樣嚴酷的自然環境,深刻地影響和制約了會寧傳統民居的用地選址、材料選取、空間布局和建構技術,再加上交通不便,外部材料難以運入,人們只能趨利避害地選擇各種有利的地形、氣候、水源等自然環境因素和可利用的黃土資源、有限的林木材料等與當地相應的建構技術相結合的方式,創造出了適於人們生存的土堡、莊窠院落形式和建構出了宜於生活的土窯、“壹坡水”式房屋的建築形態,形成了具有會寧濃郁鄉土氣息和地方風格的傳統民居建築。

壹、土堡

清末民國時期,會寧兵燹連年、匪患橫行,當地富戶鄉紳為求自保,召集鄉民在險要之處修築的具有集體軍事防禦功能、生活設施相對完備的堡寨式封閉莊園,這是土堡產生的社會歷史和地域文化背景。具有鄉民集體防禦功能的堡子叫“官堡”,環周開挖護堡壕,由眾家合築,內分幾院,壹戶壹院;只有富戶鄉紳自家居住莊園性質的堡子叫“家堡”,內設套院幾院,穿堂過廊,互聯互通,也有獨門獨院的。會寧山川土堡遍布,高大雄偉,墻體厚實,多修築在山巔之上或高隘險要處,其建築形式大多是方形的,亦有因地制宜而建的圓形、月牙形以及不規則形狀的。土堡修築采用穿繩索牽扯木椽或木板攬土,石杵夯實的“版築法”築墻,高墻上建有稍墻,四角建造有角樓(或堡墩)的高臺,它們具有觀察瞭望、防禦射擊的功能。在冷兵器時代,土堡確實起到了保境安民、防禦匪患的屏障保護功能,然而火器時代的到來,土堡完全廢弛了其防禦功能,飽受風雨剝蝕,已然斷壁殘垣,如今只能淪為歷史文化遺跡的符號,亦或可開發其懷舊性文化景觀的旅遊價值。

二、莊窠

會寧莊窠院落形態屬於合院式封閉莊園,俗稱“莊”,具有防匪防盜,保全家人生命財產的功能,是土堡微型化的演變形態,壹戶壹院,別具鄉情。莊窠多選擇在地形較平闊、近水源、向陽的地方。擇基時先請風水先生勘察,由羅盤定位叫做“下針”,根據主人的生辰八字及山形地脈確定住宅方位及座向,然後擇吉日破土打莊建房。莊窠院墻由繩索牽扯椽模內置黏黃土,用石杵夯實,再卸下最下層的椽模,移動到上面重新固定,如此往復利用“版築技術”夯築院墻到所需高度,再在院墻上拍成渾圓形的帽土,最後擇良辰吉位,進行莊墻竣工儀式即“合龍口”。

莊成後,按風水先生擇定的方位舉行儀式開院門、通水眼。莊窠多呈正方形或長方形,亦有因地形所限不拘規格的。房屋布局有四合院、三合院和兩面房三種形式,體現了會寧人傳統長尊有序、中正厚道的思想以及陰陽五行學說的原理。因經濟水平所限,會寧民居以三合院居多,三面建房,壹面圍墻,平面呈“凹”形,為不規範式四合院。背山面水的壹面為主體建築——上房,為長輩居住之所,兼做祭祖、待客、行禮之儀,比其他房屋高大,臺階亦高,多為三階;上房對面多修築花園或建築下房,向陽的壹面建築多為廂房和糧倉,陰坡的壹面建築多為廚房和磨坊,院中間為庭院,有些莊窠角落還建有耳房(角房),用以存放農用雜物等;有些耳房(基層多為土墼箍窯,頂墊平正)高臺上修築具有觀察、瞭望、預警功能的高房;莊院與大門之間有些還建有“月牙門”和“過堂子”,大門之外稱“二院子”,有畜圈、廁所與菜園、果園、打麥場等以矮墻相連,稱“外院墻”或“羅圈”。

三、土窯(崖窯和箍窯)

解放前會寧百姓普遍貧困,長時期的民居建築主要是土窯,土窯有崖(ái)窯和箍窯兩種建築形態,具有做工簡便、造價低廉、冬暖夏涼的優點,但室內比較陰暗,抗震性差。土窯是會寧山區交通不便,木材匱乏,先民就地取材創造性地利用黃土資源的建築方式,形成了會寧古老、蒼桑的黃土文化景觀。

崖窯屬於原始先民“穴居式”住所的延續和演進,利用黃土的垂直直立性和強承壓性,窮苦人家多在土層深厚的山崖或高埂子下挖鑿窯洞,然後和細泥(粉草泥)裹光洞壁、立門盤炕等進行簡單的建構,作為避風雨、防群害的棲居之所。今已廢棄,多用以儲放農具、添炕料、飼養牲畜等。

? 箍窯是窯洞住所的進壹步發展,在打好的窯基(黃土夯築的半截厚土墻)之上,請窯匠用墼子和酸泥(粗草泥)砌墻箍窯,裝門安窗(多為簡單的單門單窗),盤炕開稍眼,窯壁上和甜泥(純土泥)抹光,窯頂墊草上泥,以利於疏浚雨水,箍窯具有冬暖夏涼、通風透氣的特點。莊院裏箍窯壹般有好幾眼,上窯為長輩居住和待客之所,比其他窯高大,炕亦寬大;下窯壹般為晚輩居住或存儲糧食等之所;此外還有磨坊窯、廚房窯、高房窯等。隨著時代的發展和變遷,延續千年的土窯建築形態已完全坍塌沒落甚至絕跡,退入歷史的記憶,已不多見。

四、“壹坡水”式房(土木結構的土坯房和磚木結構的磚瓦房)

受經濟、交通所限,建築材料匱乏以及傳統建築心理因素,會寧傳統民居皆為“壹坡水”式房,即單坡屋頂,俗稱“壹檐水”,以土墻、土坯、磚石、木椽、木檁、青瓦等為基本材料,形成了土木結構的土坯房或磚木結構的磚瓦房,具有利水性強、采光和保暖性好,通風透氣、寬敞明亮的特點。建房破土、立木、上梁、安門、砌竈等必擇吉日。土坯房墻體以墼子和酸泥砌墻,磚瓦房墻體部分或全部以磚和水泥砌墻。屋架結構有“平梁全掛椽式”——“壹梁兩掛椽壹檐水”式和“斜梁滾椽式”——“四檁或六檁四噙口三掛椽壹檐水”式兩種形式,立木上梁必定“梁記”——“公元某年歲次丙申農歷某月某日吉時立柱上梁大吉大利”,梁聯“左青龍抱定玉柱,右白虎扶起金梁”,橫批“吉星高照”。

富戶人家墻高院深,大門為雙扇門,磚砌門樓,起脊懸角,門匾題字“耕讀第”;屋舍縱橫,多為松椽松檁、磚木結構四門八窗式的“深檐房”,檐下有二明柱(楹柱),檐廊寬敞;磚雕和木雕較精致,多“福祿壽喜”、“琴棋書畫”和“花草鳥獸”等紋飾。普通人家則房舍簡陋,大門多為單扇門,結構簡單,以墼子或青磚砌成;房屋多為楊椽楊檁、土木結構雙門四窗式的“挑檐房”,也有窮困人家既無“噙口”又無“飛頭”、單門單窗式的雜木椽檁簡易房。屋頂皆座脊覆瓦,功名人家上房可起脊瓦獸。傳統認為掛椽房的“輩行”大於滾椽房,因此廂房若用掛椽則上房只能用掛椽,否則有犯“以小壓大”之嫌;滾椽上房對面的下房不能用掛椽,否則有犯“亂箭射主”之忌。這種建築形態是會寧人世代長期適應地域環境積澱的心理經驗,凝聚了會寧傳統的生活方式和行為規範。

? 由此可見,受自然資源、環境的限制和社會經濟條件的制約,會寧民居文化景觀地域特色顯著,黃土文化蘊涵深厚。會寧人因地制宜地就地取材,利用當地豐富的黃土資源和人力資源,采取傳統人工夯築生土的“版築法”,築起了土堡和莊窠的院落高墻;采取傳統人工夯築“墼子”的方式,壘砌箍窯和“壹坡水”式房屋的主體墻,利用當地有限的榆木、白楊木、柳木等作房屋的椽檁和制作門窗。因此,疏松透氣、強黏性的黃土和有限的林木是會寧民居院落形式和建築形態形成的自然地理條件和物質基礎。

近年來,隨著會寧鄉村經濟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交通條件的改善,逐漸打破了地域的限制和社會條件的束縛,建築重要的木材、磚瓦等材料來源和運輸不再是難題,因此出現了“兩坡水”式磚木結構的房屋建構形態以及磚混結構的多樣式房屋建築,更加註重房屋的實用性和舒適性。而民居的傳統磚雕和木雕等元素、建築形態及其工藝逐漸退卻甚至消亡,新的建築形式及風格亦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 上一篇:泡椒鳳爪的做法
  • 下一篇:海南如何“騎”出體育旅遊新勝地?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