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淺析唐詩宋詞中樓臺“愁”意象的人文情懷

淺析唐詩宋詞中樓臺“愁”意象的人文情懷

樓臺作為古代文人的生活空間,不僅精致優雅,更寄寓著文人的詩情詩意。樓是眼前的景,可是關於樓的詩情卻又是樓外的事了,可以說詩在樓臺,情卻不在樓臺。能工巧匠塑造了樓臺亭閣,詩人卻賦予了他們傳唱千古的詩情。文章旨在探索唐詩宋詞裏文人登樓創作所表現的人文情懷,與讀者間構建情感的橋梁。

探究在中國璀璨的歷史文化中,樓臺從壹種建築實物逐漸轉化為具有美學意象的文化符號。李白在《夜宿山寺》中寫道:“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以誇張的手法塑造出了壹棟峻峭挺拔高聳入雲的高樓,樓上的人不敢聲張,害怕驚擾仙人。如今樓越建越高,早就高過了百尺,可是人們卻少了份與樓之間的情感構聯。樓臺是人造的景,嶽陽樓、黃鶴樓、鸛雀樓這些建築他們不僅僅是站立在江邊上的風景,也是歷代文人墨客心中的方碑。可以說這些樓中,精美的不止於工匠的精心雕琢,文人的吟詠,文人的情感寄托更給他們增添了壹層人文的厚重。

壹、“樓臺”文化形成的自然歷史背景

(壹)樓臺產生的歷史背景

古代,樓臺有多種建築形式和用途。譬如城樓,是軍事防禦設施,在戰國時期就已出現,漢代城樓已高達三層。漢代的樓臺建築很興盛,有闕樓、市樓、望樓等,樓臺的建造與崇信神仙方術有關。漢代的皇帝認為,建造高峻樓臺,可以見到仙人,故而許多高樓拔地而起。即便到了唐代,詩人依然認為,樓臺是與仙人相關的。白居易《長恨歌》中有“樓臺玲瓏五雲起,其中綽約多仙子”,可知蓬萊仙子的住處,是在樓臺之中,周圍有五色祥雲籠罩。可見樓臺作為創作空間從漢代就有了開端,主要於唐代才興盛起來。

(二)創作空間形成的自然過程

樓臺在創造的過程中,本身並不帶有任何文化的意味,它只是封建社會中壹種身份地位的象征,或者是代表著地方區域的繁盛。然而其獨特的視覺角度,俯視萬物的 奇妙體驗,使所有人都有壹種難以言喻的感覺,因而也就為文人墨客提供了壹個新的創作空間,這種創作空間是獨壹無二的,自然而然帶來的體悟感受也會不同,正所謂“橫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視角的不同就有不壹樣的結果。居高臨下視野開闊,詩人可以看得很遠,這也帶著他們的思想飛向了更遠的地方。再由空間上的寬廣跨越到時間上的回溯,詩人會覺宇宙之無窮,感受到了自己的渺小,進而會有感嘆之意。這種渺小不僅來自於對歷史的敬畏,更多的是來自對自然的敬畏。

二、唐宋文人與樓臺的情感構聯

(壹)樓臺,景與詩人之間的關系

中國古代建築作為東方文化和哲學的載體之壹,不僅自身具有很高的文化內涵,而且在其平面和外觀上也最能給人們以生動而具體的美感,在世界建築史的畫卷中呈現出獨特的風貌。古代文人墨客習慣借用具象的事物表達壹些不具象的情感、理念、人格,從而達到含蓄內斂的作用。美學家朱光潛也說過:情趣是可比喻而不可直接贅述的實感,若不寄予在具體意象中,就根本沒有可見的形象。名樓自然少不了勝景,在壯闊的自然景物裏,樓是景中樓,譬如“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王之渙《登鸛雀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杜甫《登嶽陽樓》)“洞庭之東江水西,簾旌不動夕陽遲。登臨吳蜀橫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時。”(陳與義《登嶽陽樓》)這些詩句裏,作者都以壹種寬廣的視角來描寫周圍的景色,正好與其所在的位置符合,也表現了作者博大的胸懷。

但是詩人登的樓也有的不都是名樓,而是“小樓”,人是樓上人,如“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李煜《相見歡》)“漠漠輕寒上小樓,曉陰無賴似窮秋。淡煙流水畫屏幽。”(秦觀《浣溪沙·漠漠輕寒上小樓》)“獨上小摟春欲暮,愁望玉關芳草路。消息斷,不逢人,卻斂細眉歸繡戶。”(韋莊《木蘭花·獨上小樓春欲暮》)作者的眼光從浩蕩的萬物自然中回到個人的生活上。他們看到的不再是壹片樹林,而是壹棵樹,壹片樹葉。這種小樓既有可能是閨樓,也有可能是街頭的酒樓,詩人也是市井壹介平民,也有了平民的愛恨情愁,不再整日把國家興亡掛在心上,而是也先過好自己的小日子。

(二)樓臺作為意象承載的不同情感

以上兩種不同的樓作為登樓的意象,表現出詩人的情懷也相差頗遠,卻也正符合了儒家的壹句話“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唐宋的文人有的人抱著兼濟天下的廣博心懷在山水間言誌,也會有獨善其身的多情文人浪跡花間抒情。看不同的文人登不同的樓,不同的樓臺也承載著詩人不同的情感。人事有代謝,朝代有盛世也有衰落,樓臺作為壹個時代的音符,就這麽把那個時代的情感旋律壹直傳唱至今,並不斷“訴說”著人與樓臺建築之間的情意。在快速發展的社會中,也保留著其獨特的文化意義。

三、唐詩宋詞中樓臺“愁”意象的表達

自李白那首《夜宿山寺》之後所有登樓總是為了說愁,愁也是樓臺意象中最重要的情感表現,可以說登樓就代表著某種愁。“登樓臺”這壹行為也自發地成為了世人的壹種文化認同,其實在儒家正統的文化環境下,這是偶然,也是必然。詩人登樓遠眺,總會有壹絲愁緒油然而起,這壹絲愁緒便引動了詩情,留下了很多千古名句,展現了詩人動人的情懷。

(壹)吊古自怨之愁。

“文章憎命達”這句話在盛世使得不命達的詩人內心更為悲傷,達本應兼濟天下,但是卻因為種種原因自己不被當朝者重用,仕途不暢,心中郁結的氣就宣泄出來。如李商隱的《夕陽樓》“花明柳暗繞天愁,上盡重城更上樓。欲問孤鴻向何處,不知身世自悠悠。”再如杜甫的《登樓》“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可憐後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梁甫吟》。”

(二)憂國復國之愁。

這些樓臺亭閣,承載著詩人的家國憂思,在我國傳統的文化思想中,愛國主義、報國主義是民族心理的支撐,是最高貴的品質。宋朝是個積弱的朝代,大好河山盡喪他手,中國的文人是有骨氣的,所以他們也會登樓,看向故國,悲愁就這麽湧上心頭,如朱敦儒的《相見歡》“金陵城上西樓,倚清秋。萬裏夕陽垂地,大江流。中原亂,簪纓散,幾時收?試倩悲風吹淚,過揚州。”再如張輯的《月上瓜洲·寓烏夜啼南徐多景樓作》“江頭又見新秋。幾多愁。塞草連天何處、是神州。英雄恨,古今淚,水東流。惟有漁竿明月、上瓜洲。”這種為國之愁,也是知識分子中最為看重的。

(三)依依惜別之愁。

離別之苦從古代到現在壹直都是文學的壹個重要主題,人有相聚就會有離別,這符合自然的規律。正如吳文英《唐多令》裏寫的“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離愁總會讓詩人在餞別友人的酒樓上久久駐足,看著友人遠去,如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再如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丹陽城南秋海陰,丹陽城北楚雲深。高樓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

(四)深閨之愁。

閨怨也是詩歌的壹個體裁,在美麗的年華裏少女卻不得不和自己心愛的人分離,孤獨寂寞之情總會在想起自己的情人的時候化作愁緒,如呂本中的《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樓月,南北東西,南北東西,只有相隨無別離。恨君卻似江樓月,暫滿還虧,暫滿還虧,待得團圓是幾時?”王昌齡的《閨怨》“閨中 *** 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這四種愁緒可能會在詩詞中復合出現,有的詩人會同時包含了兩種愁緒,比如送別之時既有惜別之情也會有對未來的迷茫,所以這種交錯的愁緒在詩詞中形成了錯綜復雜的情感,豐富了登樓的內涵。

四、結語

總之,曾經那些依然矗立挺拔或是已經消失倒塌的樓臺,都承載了壹代代文人墨客深沈的、豐富的、令人動容的人文情懷,“愁”的情感表達也是細膩而復雜,不再局限於愁的本身,正所謂詩外詩情樓外樓。而這份獨特的人文情感也必將深深地感染著後人,在浩渺的時空裏為古人和後人搭建了壹所充滿美學主義的文化精神橋梁。

  • 上一篇:註意!常常穿夾腳拖鞋,居然藏著這麽多「隱患」!
  • 下一篇:浦江板凳龍的傳承意義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