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高迪 內部空間 造型 色彩
建築內部的空間組織與造型
建築的內部空間組織壹般是建築性質和功能所決定的,有時候與室外空間的界限不是十分明顯,是建築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內部空間的組織關系著居住者的舒適興趣,體現設計者的藝術審美和個人感情。高迪建築的內部空間設計,受到哥特式建築內部空間處理關系上的影響,但是又有自己獨特的設計思想。他的設計看似完全不在乎人的感受,隨心所欲,實際上體現了科學實用主義,運用科學的計算解決了建築內外結構問題。高迪認為智慧勝過科學,而智慧來自品位。他的作品將藝術和技術完美結合。高迪曾說過:“如果將來,這座建築(指的是米拉公寓)變成壹個大賓館,我絲毫不會感到吃驚,因為改變裏面的布局是輕而易舉的事情。”米拉公寓的空間設計是:在中央大廳飾有壁畫,在庭院、庫房陽臺裝有藝術網格,石頭做柱子,金屬架做房梁,實心磚塊做墻體,這樣大樓立面不需承重,便於通風和光照。這在當時這是壹種非常大膽新穎的創新,即使今天看來,仍非常科學實用。壹名法國建築大師稱其為“自由層面”。
高迪建築內部造型屬於歐式空間設計的異類,作為建築表達思想的哲學家,高迪對建築內部結構進行解構,那怕是不起眼角落裏到壹個物體造型。他認為建築就是雕塑,就是交響樂,在這壹設計理念指導下,高迪建築作品內部的風格不是純粹的哥特式,而是融合了東方伊斯蘭風格、現代主義、自然主義等諸多元素,是壹種高度“高迪化”了的藝術設計,他拒絕在建築物上使用直線,他認為直線是人為的,曲線才是自然的。高迪建築的內部經常出現幾何形體的圓形、雙曲面和螺旋面。巴特羅之家是高迪於1904年至1907年之間改造修建的,該建築內部的裝飾設計生動活潑地表現了現代派的風格,窗戶從下到上由大到小逐漸變化,有效控制了陽光照入大樓的光線強度,中央大廳的天花板設計成旋渦狀,隱喻著浩瀚大海,使人聯想到生生不息。高迪說:“我有感受事物和看到空間的本事,因為我是銅匠的兒子,他們是會把平面變成容器的人。”高迪的畢生作品聖家族大教堂將這壹設計理念體現的淋漓盡致。教堂內部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是高迪建築藝術精華的濃縮體現。殿堂大廳高大寬敞,窗戶形態各異,拱頂是有樹狀立柱與棕櫚葉狀自然融為壹體的,還有那從拱頂空隙中流透下來的縷縷陽光,這壹切都顯示了教堂其獨壹無二的莊嚴與神聖。?其中樹狀立柱的設計是高迪模仿自然,將立柱設計成樹木欣欣向榮之姿兼自然流暢之態,並且為避免垂直線條的刻板,高迪將立柱傾斜壹定角度並以螺旋狀翻轉,立柱到達壹定高度後精確分叉以支撐中殿拱頂。拱頂是由樹狀立柱的分支聚集再配以棕櫚葉形狀構件組合而成,鉆有小圓孔,光線通過這些小孔灑入教堂,營造出了使人精神平和的氛圍。
建築內部的空間色彩與和諧
色彩與內部空間物體的材料、質地慎密地聯系在壹起, 不同的色彩對人的心理也會產生不同的影響。高迪建築作品內部的色彩與造型、布局是有機統壹的。高迪認為色彩是生命的標誌。因此,無論是他建築作品的內部還是外部,色彩的運用都讓人驚嘆。難怪有人說高迪建築的特點就是色彩。聖家族大教堂中的玻璃窗色彩斑斕、魔幻神奇,光線從這裏得到柔化,穿過窗戶時殿堂內呈現出夢幻般的景象,與教堂內部樹樁立柱融合,***同營造出壹種超自然的神秘氣氛。巴特羅之家的天井內壁采用從上到下由深藍色逐漸減淡變到白色的瓷磚貼面,乘坐電梯上下,天井內景色有如海浪蕩漾之感。高迪認為色彩和建築不可分割,磚石、陶瓷碎片、馬賽克等加泰羅尼亞地方材料是高迪藝術夢想的最愛,他將這些材料與起建築內部的造型、布局結合,使建築內部打破傳統的哥特式建築風格,猶如壹幅幅靜物畫,和諧平靜,美麗宜人。高迪喜歡用鑲嵌的藝術手法來表達這些建築材料的色彩,在其建築物的內部墻壁大多都裝飾各種材質綜合而成的鑲嵌紋飾和圖案。他的建築鑲嵌藝術,既不同於拜占庭時期的鑲嵌畫,也異於伊斯蘭風格的鑲嵌裝飾,色彩絢麗但不艷俗,充滿了自然主義氣息。他把平面鑲嵌用於立體的建築內部,使古老的鑲嵌藝術煥發出獨特的藝術魅力,拓展了鑲嵌藝術的語言表現力。在高迪的藝術創作中,鑲嵌藝術是構成整個建築不可或缺的有機組成部分,與建築內部造型和建築風格***同成為壹個和諧的整體,提升了其建築的文化品位,對建築界鑲嵌藝術做出的最大貢獻。因此,在高迪建築的內部,雖然建築結構復雜,但妳完全看不到有刻意雕鑿之感,仿佛壹切都是天然合成。
結束語:
高迪對哈裏發時代藝術的借鑒,獨特的體現了加泰羅尼亞新文藝風格,並融合了他作品特有的藝術氣質。高迪是西班牙塑性建築流派的代表人物,他喜歡以自然為師,創造新的東西。他的建築內外既天然合成,又猶如鬼斧神工,但在當時來說又很異類、很超前,以致在他之後相當長的時間內作品不被世人所關註。有人說高迪建築空間是夢幻的,實際上,這是壹種高度理性的感性,是壹種回歸自然的原創精神,這種精神對於當今設計界的現狀具有相當的借鑒和學習意義。
參考文獻:
[1]建築世界雜誌社(韓).前衛建築師安東尼奧·高迪. 天津大學出版社,2002.
[2]羅小未.外國近現代建築史.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2004.
[3]夏威爾·古埃爾(西). 安東尼奧·高迪.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