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淮陽縣的歷史縣誌

淮陽縣的歷史縣誌

1.請教河南省周口市淮陽縣的歷史沿革

歷史沿革 據傳原始社會時期,淮陽為太昊伏載氏和神農氏都之。

夏屬豫州境。禹受命將堯姓封於陳。

殷封虞遂於陳。 西周初,武王封妨滿為陳侯,陳為周十二大諸侯國之壹。

春秋末,楚滅陳。戰國末楚頃襄王遷都於陳,陳為楚都。

秦置陳縣,初屬豫州顆川郡,後屬陳郡。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陳涉率農民起義軍都於陳,號"張楚"。

西漢,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置淮陽郡。高祖十壹年(公元前196年)置淮陽國,,陳縣屬之,隸兗州。

新莽時,改淮陽國為新平,改陳縣為辰陵,屬兗州。 東漢明帝改新平為陳國,章帝改為郡,陳縣屬之,隸豫州刺史。

三國時為魏地,陳縣屬陳郡。明帝封植為陳王,遂改郡稱國,後復作郡,隸豫州。

晉武帝合陳郡於梁國,封司馬彤為梁王,陳縣屬之,隸豫州。南朝宋移陳郡治項城,以陳令屬南梁太守,隸南豫州。

南朝齊置南陳縣,屬陳郡,隸豫州。 北魏合陳縣人項縣(在今槐店),屬陳郡,隸北揚州。

北齊移項縣於故陳城,屬信州,隸北揚州。 北周改信州為陳州(陳州名自此始),項縣屬之,隸北揚州。

隋析項縣置宛丘縣,並置臨蔡縣,屬陳州淮陽郡,隸豫州。 唐宛丘縣析置新平縣,屬陳州淮陽郡,隸河南道。

五代宛丘縣屬陳州。 梁隸忠武軍節度使。

晉、周隸鎮安軍節度使。 宋宛丘縣屬陳州淮陽郡,後升淮寧府,隸京西北路。

金宛丘縣屬陳州,隸南京路。 元宛丘縣屬陳州,隸陳梁路。

明廢宛丘縣人陳州,屬開封中書省。 清初仍明制,隸河南布政使司。

順治十六年(1659年),裁道、衛歸陳州。雍正二年(1724年),改陳州為直隸州,縣為附郭,仍統4縣。

雍正十二年(1734年),置陳州府淮寧縣附郭。 民國2年(1913年),裁府復縣,改淮寧縣為淮陽縣,隸河南省。

民國21年(1932年), 設河南省第七區督察專員公署,治淮陽,縣屬之。民國27年(1938年),縣城淪於日本侵略軍,日偽設淮陽縣 *** ,屬豫東道,隸河南省。

同時,民國縣 *** 南遷水寨鎮。民國34年(1945年)光復後,民國縣 *** ,治城關,屬第七區督察專員公署、隸河南省。

民國32年(1943年), *** 領導的抗日根據地建立淮太西縣,設抗日民主 *** ,治東夏亭(今西華縣境內),屬 *** 水東特委,隸 *** 河南省委。民國35年(1946年),建立淮陽縣人民 *** ,治戴集(今葛店鄉境內),屬淮陽專區。

民國38年(1949年)3月, *** 先後建立的周口縣、界首縣、夏亭縣、淮陽市同時撤銷。 中華人民***和國建立,淮陽縣屬淮陽專區,隸河南省。

淮陽專員公署,治淮陽。1953年,淮陽專區撤銷,縣改屬商丘專區。

1959年,商丘專區撤銷,縣改屬開封專區。1962年,恢復商丘專區,縣再改屬之。

1965年,置周口地區,淮陽縣從屬至今。 2000年,淮陽縣轄6個鎮、14個鄉:城關 *** 鎮、安嶺鎮、四通鎮、臨蔡鎮、新站鎮、魯臺鎮、許灣鄉、曹河鄉、黃集鄉、豆門鄉、朱集鄉、齊老鄉、鄭集鄉、馮塘鄉、搬口鄉、白樓鄉、葛店鄉、王店鄉、大連鄉、劉振屯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1229357人,其中:城關 *** 鎮 98293人、新站鎮 64274人、魯臺鎮 63136人、四通鎮 38521人、臨蔡鎮 53057人、安嶺鎮 69844人、朱集鄉 64962人、豆門鄉 47750人、馮塘鄉 73339人、劉振屯鄉 62335人、王店鄉 63843人、大連鄉 74440人、葛店鄉 63050人、黃集鄉 48319人、白樓鄉 55217人、齊老鄉 59949人、鄭集鄉 63665人、曹河鄉 52972人、搬口鄉 44736人、許灣鄉 67655人。 2004年,根據《河南省民政廳關於調整周口市川匯區和淮陽縣行政區劃的批復》(2004年9 月26日豫民行批[2004]7號文件)和《周口市人民 *** 關於調整川匯區和淮陽縣行政區劃的通知》,將淮陽縣搬口鄉整建制劃歸周口市川匯區管轄。

搬口鄉位於淮陽縣境西南部,西依川匯區,總面積66平方千米,總人口4.7萬。10月22日,舉行淮陽縣搬口鄉移交川匯區暨揭牌儀式。

行政區劃調整後,川匯區人口由調整前的37.6萬人增加到42.2萬人。 2005年11月16日,原屬於太康縣的4個行政村(張集鄉陳老家村、陳小莊、太康寺村、中營子村)和原屬於鹿邑縣的2個行政村(辛集鄉孔集村和唐集鄉張老壹村)正式歸屬淮陽縣四通鎮所管轄,四通鎮新增土地8平方千米、人口10000多人。

截至 2005年12月31日,淮陽縣轄6個鎮、13個鄉:城關 *** 鎮、新站鎮、魯臺鎮、臨蔡鎮、安嶺鎮、四通鎮;朱集鄉、豆門鄉、白樓鄉、馮塘鄉、大連鄉、葛店鄉、王店鄉、曹河鄉、鄭集鄉、許灣鄉、黃集鄉、齊老鄉、劉振屯鄉。

2.淮陽太昊陵文化介紹2000字

太昊陵位於河南省淮陽縣,傳說是“人祖”伏羲氏即太昊定都和長眠的地方.陵墓位於淮陽縣城以北的蔡河邊.太昊陵包括太昊伏羲氏陵和為祭祀地而修建的陵廟,是我國著名的三陵——太昊陵,黃帝陵、大禹陵之壹.原占地面積875畝,是壹座氣勢磅薄、規模雄偉、殿圖豪華的古代宮殿式建築群.歷來被稱為“天下第壹皇朝祖聖地.” 太昊陵廟以伏羲先天八卦數理興建,是中國帝王陵廟大規模宮殿式古建築群之孤例,分外城、內城、紫禁城三道皇城,有三殿、兩樓、兩廊、兩坊、壹臺、壹壇、壹亭、壹祠、壹堂、壹園、七觀、十六門.景區內主要景點包括中軸線上的壹系列建築——午朝門、道儀門、先天門、太極門、統天殿、顯仁殿、太始門、八卦 朱總理題的羲皇故都 壇、太昊伏羲陵墓、蓍草園等構成的主景區,以及附屬景點:獨秀園(原剪枝公園)、碑林、西四觀、嶽忠武祠、同根園、博物館等幾部分組成.人文始祖祭祀活動綿延千年歷久不衰,每年的農歷二月初二到三月初三,世界各地幾百萬人湧向淮陽縣太昊陵廟朝聖伏羲,農歷每月初壹、十五,均有盛大祭祀活動,遊客人數日達數十萬.以“單日參拜人數最多的廟會”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總部載入吉尼斯世界記錄,太昊陵廟會成為中國規模最大最古老的民間廟會.太昊陵人祖祭典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據《陳州府誌》記載:太昊陵在春秋時已有陵,漢以前有祠.唐太宗李世民於公元630年(貞觀四年)頒詔“禁民芻牧”.公元954年(五代周世宗顯德元年)禁民樵采耕犁.宋太祖趙匡胤於公元960年(建隆元年)置守陵戶,詔示三年壹祭,牲用太牢,造祭器.公元966年(乾德四年)詔立陵廟,置守陵戶五,春秋祀以太牢,禦書祝版;公元971年(開寶四年)又增守陵戶二,以朱襄、昊英配祀.此後,陵與廟祀.日見崇隆並有禦祭.元朝,祀事不修,廟貌漸毀,至元末已蕩然無存.宋以前的建築僅留下壹塊傳為蘇東坡的妹妹蘇小妹巾書的墓碑. 公元1370年(明洪武三年),朱元璋訪求帝王陵寢,太昊陵首列第壹,四年,駕幸陳(今淮陽),禦制祝文致祭.八年,遣官行視陵寢.九年,復置守陵戶.公元1448年(明英宗正統十三年),知州張誌道奏立寢殿、廊廡、戟門、廚庫、宰牲等房;公元1462年(天順六年),復加修葺,立後殿、鐘鼓樓、齋宿房,又作三清觀;公元1470年(成化六年)增高鐘鼓樓、彩繪殿宇;公元1576年(萬歷四年),輸幣三千金,又大修之;公元1745年(清乾隆十年),發帑銀八千兩,大為修葺.至此,內外城垣,規模宏大,殿宇巍峨,金碧輝煌,定成格局. 新中國成立後,黨和 *** 非常重視,1949年成立了羲陵保管委員會,1962年、1963年先後被縣、省公布為第壹批文物保護單位.1980年建太昊陵文物保管所,1984年建太昊陵派出所,1985年建淮陽縣博物館,館址設在太昊陵.199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 編輯本段陵廟建築 渡善橋 太昊陵南臨碧波蕩漾的萬畝龍湖.沿湖濱北行70米,是壹道寬約25米的蔡河,即太昊陵的南部邊界.鳥瞰全景,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橫跨蔡河的11米寬的石橋,名曰“渡善橋”,俗稱“面橋”,意思是朝祖進香的善男信女和遊客,來到這裏已和“人祖爺”見面了.應萬心歸善.橋全長25米,敞肩式青石橋,橋頭四石獅護衛. 午朝門 過橋30米,便是太昊陵的第壹道大門———午朝門.此門建於明代.通高10.35米,單檐歇山頂,面闊三間,紅門金釘,中門為9排9路,兩側均為7排9路,屬帝王規制.前有臺,臺前有三連體五級垂帶式踏跺,兩側有硬山式“八”字墻,門上方懸有“太昊陵”、“午朝門”、“開天立極”匾額.它的東西兩側相距24米左右,有饅頭式卷棚頂東天門和西天門. 道儀門 過了午朝門,只見中軸線上主甬道青石鋪墁,兩旁古柏參天,莊嚴肅穆.距午朝門約30米,有壹條小河,叫玉帶河,河上有三座敞肩式石拱橋.分別與午朝門、東天門、西天門對應.玉帶河穿過東西兩側陵墻,通往蔡河,在陵墻外側河岸,各有壹口井,名叫“玉帶扣”.過玉帶橋前行不遠,是穿堂式的“道儀門”,舊稱通德門,群眾稱之為“三門”,通高8米,與午朝門相距126米,單檐硬山式,面闊三間,內有券門三,是太昊陵的第二道大門. 先天門 四象門 穿過道儀門約106米,迎面是壹座高臺建築,上懸壹石匾,名為“先天門”,通高11.35米,是清代建築,與道儀門壹樣,都是為歌頌伏羲功德而命名.臺上建有飛翠高閣三間,灰筒瓦覆頂,周匝回廊,臺正中有壹磚砌拱門.此門原無登臨階梯,70年代為方便遊人,在兩旁建了旋梯,遊人可憑閣遠眺. 太極門廣場 過先天門為太極門廣場.廣場南北長73米,東西寬66米.中間有玉帶路橫貫東西,東通內城的“三才門”和外城的“東華門”,西通內城的“五行門”和外城的“西華門”.廣場北面與先天門相對為“太極門”,舊稱太極坊或戟門.它是太昊陵東西南北的中心,與“兩儀門”、“四象門”、“三才門”、“五行門”等都是以伏羲先天八卦之數理而定名的.此門在古建築中屬三間三樓柱不出頭式木牌樓,通高7.6米,築於高臺之上,臺高五級.東有角門名“仰觀”,西有角門名“俯察”,以示太昊伏羲氏仰觀於天,俯察於地,中觀萬物,創先。

3.淮陽古跡的介紹

龍湖風景名勝區

上古時代,這裏壹直是華夏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中國文學史上第壹部詩歌總集《詩經》曾載《陳風》10首。歷代文人墨客曹植、李白、李商隱、張九齡、蘇軾、蘇轍、晏殊、範仲淹等文壇巨匠留下歌詠淮陽的千百名篇。縣城所在是河南省歷史文化名城——陳楚故城,位於萬畝龍湖之中。占地875 畝的太昊伏羲陵廟聳立龍湖北岸, 殿宇巍峨, 金碧輝煌,位居全國十八大名陵之首。

太昊陵

太昊陵位於河南省淮陽縣,傳說是“人祖”伏羲氏即太昊定都和長眠的地方。陵墓位於淮陽縣城以北的蔡河邊。太昊陵包括太昊伏羲氏陵和為祭祀地而修建的陵廟,是我國著名的三陵——太昊陵,黃帝陵、大禹陵之壹。

蓍草園

”。《淮陽縣誌》記載:“太昊陵後有蓍草園,墻高九尺,方廣八十步。”此為淮陽的八景之壹——“蓍草春榮”。傳說伏羲就是根據白龜龜背圖案,采來蓍草“揲蓍畫卦”,創下了先天八卦,所以被稱為“神蓍”。據說全國只三處生長此草:壹為山東曲阜,壹為山西晉祠,再就是太昊陵了。因此草稀有,歷代帝王每當春秋二季派大員前采朝拜人祖,返京復命時都必須帶回壹束蓍草作為到了太昊陵的信物。

太昊陵除中軸線上的主體建築外,在統天殿和顯仁殿之間的外側,東有三觀:嶽飛觀、老君觀、元都觀。另有火神臺;西有四觀:女蝸觀、玉皇觀、天仙觀、三清觀。這七觀,現僅存嶽飛觀,其它六觀有待恢復。在太昊陵,傳說中的各神不說,就連玉皇大帝也只能配享香火。

4.淮陽壹中出了那些歷史名人

1、彭越: 漢朝時昌邑人,初事項羽,後附劉邦,在收魏、定梁、滅楚的戰鬥中建奇功,被封為梁王。後被劉邦奪其兵權,夷其三族,並誅之。

2、彭宣:淮陽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漢哀帝時官至大司馬,封長平侯。

3、彭龜年:清江人,宋代文學家,有《止堂集》傳世。

4、彭俞:宜春(今屬江西)人,少隱集雲峰,學邃於易,官至終朝散郎。有《君子傳》、《循吏龜鑒》等傳世。

5、彭孫 :浙江海鹽人,明代進士,工詩,才華橫溢,與王士禎齊名,號稱彭王。

6、彭孫貽:浙江海鹽人,字仲謀,清代詩畫家,以賢孝著稱,善詩,工墨蘭。與同邑吳仲木同時受到賢士推崇,當時人稱“武原二仲”。

7、彭兆蓀:江蘇鎮洋(今太倉)人,清代詩人,龔自珍曾以其與舒位並舉,贊其所作“清深淵雅”。

8、彭啟豐:長洲(今江蘇吳縣)人,清代書畫家,曾官至兵部尚書。彭紹升:長洲人,清代學者,曾用禪學精神解釋儒書,企圖調和儒佛兩家的思想。著有《二林居集》。

9、彭玉麟:湖南衡陽人,湘軍首領,曾國藩之股肱,剿滅太平天國居功至偉,秉性剛直,善畫梅。

10、彭湃:廣東海豐人,無產階級革命家,著名農民運動領導人之壹,曾於壹九二九年任 *** 中央農委書記,同年八月二十四日在上海被捕,三日後被殺害,享年三十三歲,遺著有《海豐農民運動》。

11、彭德懷: 湖南湘潭人,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十大元帥之壹,為新中國的解放立下不朽的功勛,抗美援朝驚天地,泣鬼神,“打敗美帝野心狼”。壹九五八年為民 *** ,在廬山會議中被打倒,文革中受迫害,屈屈而終,享年七十六歲。

12、彭真:山西曲沃人,原名傅懋恭,他是中國 *** 、中華人民***和國的重要領導人,他品德高尚,性格剛直,才能卓越。

5.淮陽的 7臺8井 各再哪個位置

淮陽縣(古稱陳州)七臺八景 淮陽歷史悠久,風光秀麗,“七臺八景”遐爾聞名。

從《陳州府誌》與《淮陽縣誌》看,不同的時代淮陽 有不同的“七臺八景”,目前通常以清代定名的“七臺八景”作為標準名稱。這七臺八景的具體情況分別如下: 壹、淮陽七臺 淮陽七臺為:畫卦臺、弦歌臺、讀書臺、梳洗臺、五谷臺、望魯臺、紫荊臺。

(壹)畫卦臺 畫卦臺是中華民族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始畫八卦的聖地,是中華文明第壹道曙光升起的聖地。早在6500年前,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建都宛丘(今淮陽),在蔡水得白龜壹只,在畫卦臺前鑿白龜池蓄養,常臨池觀看,從白龜龜紋得到啟發而畫出了千古八卦。

八卦是中國“群經之首”《易經》的核心理論,也是當今尖端科學理論的母體理論。畫卦臺在淮陽龍湖中。

(二)弦歌臺 弦歌臺位於淮陽龍湖之東南隅,是紀念中國大聖人孔子“陳蔡絕糧”的聖地。孔子是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學創始人、“大成至聖先師”,居陳國四年,在陳提出了儒教理論最高思想境界“中庸之道”。

其“修身齊家治天下”的理論,不僅統治了中國兩千多年,而且對世界影響深遠。孔子在陳“絕糧七日”,仍弦歌講誦不止,這壹精神,常激勵後人嚴謹治學、誌存高遠。

後人便於弦歌臺建殿厚祀孔子。 (三)讀書臺 讀書臺為宋代文壇巨擘、“唐宋八大家”之壹的蘇轍蘇子由所築,是蘇轍讀經誦詩的處所。

蘇轍是蘇軾蘇東坡的弟弟,因受其兄反對王安石改革罪株連,貶為陳州教諭(相當於今教育局局長)。蘇轍不要官費,自於龍湖西北隅的柳湖高地上築庵船形書屋,象征“宦海扁舟”,周植蓮花,象征“出汙泥而不染”,讀書自修以向其道。

仕不得誌,書以聊之。其兄蘇東坡也多次來陳,兩人常於此吟詩唱賦,在陳州留下了不少名文佳句。

讀書臺在縣城北柳湖中。 (四)梳洗臺 梳洗臺是狄青的梳洗臺。

狄青是北宋時期大敗西夏的樞密吏,《水滸傳·引言》中所述上天命其下凡的武曲星,與包拯壹起保佑宋仁宗,才使宋仁宗“文有文也,武有武也”。狄青因宋仁宗“重文而抑武”被出判陳州。

狄青郁郁忿忿,憂國憂民,憂已憂思,常披掛戎裝,登龍湖西北隅之柳湖岸畔的壹個高臺上望湖感嘆,抒 *** 感,於第二年憤然死在陳州,葬於陳州東北20公裏處。陳州人民懷念忠良,在臺上築建廟宇祀之,名曰“狄青梳洗臺”,又曰“梳妝臺”、“尚臺廟”。

(五)五谷臺 五谷臺(又稱平糧臺)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炎帝神農氏“教民藝五谷”的聖地。炎帝神農氏在伏羲故都宛丘建都,因而淮陽稱“陳”。

他嘗百草、藝五谷,日遇七十毒,開創了中國遠古農業時代和遠古醫藥業的先河。五谷臺高丈余,占地十畝,上築廟宇,正殿奉炎帝神農氏像。

這是淮陽僅次於太昊伏羲陵廟的第二大廟宇,也是淮陽的重要歷史景觀。太史公司馬遷《史記》註說,陳地有“神農井”。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五谷臺曾被毀。當時,在炎帝神農氏的座基下,發現了壹眼古井,“好事者”在這眼古井中打撈有壹些石器等,在臺周圍也發現了幾眼古井,後均被破壞。

五谷臺在縣城東北九裏處。 (六)望魯臺 望魯臺又稱“秋胡臺”、“魯臺”、“望夫臺”。

臺高丈許,占地壹畝,位於龍都淮陽東南78華裏處. 《樂府解題》說,“魯”有秋胡,納妻五日而官於“陳”,五年後乃歸。未至家,路見壹采桑女,美,下車戲之曰:“力桑不如見國卿,今吾有金,願以與夫人。”

婦曰:“采桑力作,以奉高堂,不願人之金。”秋胡至家,婦人見調戲她的竟是自己為官在外、五年未見的丈夫,怒而投沂水而死。

後人哀之而賦之“秋胡行”。後人又依賦編成戲曲《秋胡戲妻》。

舊誌說,秋胡魯臺集人,官於魯,其妻羅氏每思念夫,常登臺以望魯,故曰“望魯臺”,或“望夫臺”。《陳州府誌》說,秋胡魯臺人,納妻扶溝羅氏之女。

扶溝縣有羅夫人廟祀之。 (七)紫荊臺 紫荊臺位於龍都淮陽南25裏處,因臺上盛長壹棵高大的紫荊樹而得名。

紫荊樹,人稱“兄弟樹”、“同本樹”,是親親的象征樹。《續齊諧記》記載:紫荊臺下有田氏三兄弟分家,家產分妥後,又想把這棵紫荊樹壹分為三,不想紫荊樹夜間突然死去。

田氏兄弟三人見了,知天意不允,便不再分家,次日紫荊樹又郁郁青青,復活了。紫荊樹由此傳為佳話,成為同根***本的“兄弟樹”,紫荊花稱之為“兄弟花”,激勵後人兄弟親親團結,***向美好。

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區旗,以紫荊花為徽。 二、淮陽八景 淮陽八景為:羲陵嶽峙、蓍草春榮、蔡池秋月、弦歌夜讀、臥閣清風、望臺煙雨、蘇亭蓮舫、柳湖漁唱。

(壹)羲陵嶽峙 “羲陵嶽峙”指太昊伏羲陵墓。太昊伏羲氏位於三皇五帝之冠,其陵墓之高大,是中國遠古帝王,包括黃帝陵、炎帝陵都不可比擬的,巍巍拔地而起,聳若峰嶽,屹立於蔡水之陽。

若登陵遠眺,萬畝龍湖的天光水色、陳州古城的秀美風光盡收眼底,令人心曠神怡,驟起思古幽情。 (二)蓍草春榮 “蓍草春榮”指太昊伏羲陵墓後的蓍草園。

當年太昊伏羲氏就是用蓍草畫出了千古流傳的八卦,因此蓍草被認為是蔔筮的靈物,專用於揲卦。蓍草是多年生菊科草本植物,正六棱柱形,春生夏長秋衰。

  • 上一篇:洞山文化公益課:陶藝——讓孩子內心寧靜自如放松的壹門技藝
  • 下一篇:湖南長沙特產是什麽?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