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儉與勤及忍這三個大字。”他曾經在大堂上畫了壹棵菜,上題“民不可有此色,士不可無此味。”徐九經走後,百姓將他畫的菜刻在石上,並寫下“儉、勤、忍”三字,稱為“徐公三字經”。這三個字,在中國政治史上實在是可圈可點的。不能甘於清貧淡泊,就當不了清官。
戰國時魏國的鄴令西門豹,“清克潔懿,秋毫之端無私利”
(《韓非子.外儲說左下》),真是難得。他的治水投巫、破除“河伯娶婦”惡俗的故事,至今仍廣為流傳。
“批鱗直奪比幹心,苦節還同孤竹清。龍隱海天雲萬裏,鶴歸華表月三更。蕭條棺外無余物,冷落靈前有草根。說與旁人渾不信,山人親見淚如傾。”
(清·趙吉士:《寄園寄所寄》卷二引《座右編》)這是明代蘇州人朱良寫的歌頌海瑞的詩,與壹般頌詩,不可同日而語。這是因為:萬歷十五年(1587)十月,74歲的海瑞以老病之身卒於官舍後,他的同鄉蘇民懷檢點其遺物,只有竹籠壹只,內有俸金八兩,舊衣數件而已。時人王世貞以九字評之:“不怕死,不愛錢,不立黨。”
(明·周暉:《金陵瑣事》卷壹)朱良親睹海瑞如此簡樸的行囊,以及士大夫湊錢為海瑞買棺的情景,感慨萬分,惟恐後世人不相信有這等事,特地寫下這首吊海瑞詩,以期與山河作證,讓海瑞的兩袖清風長留人間。事實上,海瑞生前儉樸到壹般人難以置信的地步。他的私章用泥巴刻成,夏天睡在壹張破席上,蓋著夫人的舊裙,以至有道學家攻擊他作“偽”,這無疑是對海瑞的汙蔑,這種人是無法理解海瑞的。
清官少的原因之壹,是難過家庭關。清官張瑋曾經慨而言之:“為清官甚難!必妻子奴仆皆肯為清官,而後清官可為,不然則敗其守矣。”
(清·余懷:《東山談苑》卷三)難得的是,張瑋家人都理解他、支持他。張瑋病死於京師後,其棺運抵毗陵(今常州),因無錢下葬,只能停於荒寺。家中沒有壹件像樣的家具,其妻患病,無錢抓藥,後競饑寒而死,令人無限感慨!顯然,清官賴以生存的小環境至為重要,亦即妻兒、部下是否貪心。若老婆、孩子成天念叨好吃好喝、穿金戴銀,並與他人比較,說某某僅為七品小官,現已置下綢緞鋪、木材行;部下動輒說有權不用,過時作廢,過了這村,便無此店,趕緊能撈則撈,反正天知地知,妳知我知,天網雖大,畢竟多漏。試想,在這樣的小環境下,為官欲冰清玉潔,又談何容易!張瑋說的“為清官甚難”,實在是肺腑之言。
惟其如此,明代清官江壹麟夫婦相規的事跡,很值得稱道。江壹麟是婺源人,在地方做官有廉聲,被調至京中任部郎。將北行,他取出俸銀十兩,令州民趙鍔修船。及登舟,見修理壹新,問花了多少銀子?趙鍔說10兩。江壹麟不信,認為10兩銀子不夠,便暗查各色工匠費,實際上花了20多兩銀子。於是又取銀6兩,扇子30把,墨2斤,折銀4兩多償還。趙鍔不肯收,但因江公堅持,只好收下。江夫人壹向賢惠,謂公日:“既知10兩,即當如數償之,而則以扇墨酬其勞可也,何必又用這些折銀?”江公不禁臉紅,趕緊又補了4兩銀子,趙鍔更加不敢收下。江公生氣地說:
“乃使我不如壹婦人耶?”清初作家龔煒對此評曰:“予以公之償鍔已足,夫人猶以為歉,公以夫人之語,而猶以不如婦人為嫌。其平日之善善相規,施德於民者盡哉!”(清·龔煒:《巢林筆談》卷二)筆者認為,這個評論是公允、深刻的,因感慨於此也寫過壹首打油詩:妻賢淡泊在陋巷,居家嚴分公私賬;後院倘若有貪婆,清官肯定無指望!
正因為此,不甘沈淪於腐敗泥淖的清官,不得不挖空心思安撫子女。明代前期陜西山原人王恕,歷任刑部侍郎、左都禦史、吏部尚書等職,掌權50余年,壽至93歲。他為人剛正清嚴,始終壹致。他的兒子見他兩手空空,面露難色。王恕對他說:“妳怕窮是不?咱家歷來有積蓄,不需要做官時像糧倉裏的老鼠那樣。”他引其子到後宅,指壹處說:“這裏是藏金的地方,有壹窖金。”指另壹處說:“這裏是藏銀的地方,有壹窯銀。”他死後,其子去挖掘,“皆空窖也”(明·李中馥:《原李耳載》卷上)。王恕為保持清廉品節,可謂煞費苦心。事實上,歷史上的著名清官,其妻、子無壹不是甘於清貧者。
清官的精神風貌,還不止於清廉自守。他們不惜丟掉烏紗帽,毀了所謂錦繡前程,甚至不惜犧牲身家性命,與貪官汙吏、豪強權貴抗爭;更有甚者,則敢於犯顏直諫,抨擊皇帝的誤國政策、荒唐行為,這又多麽需要無私無畏的勇氣啊!如宋代的包拯,在仁宗提拔張貴妃的叔叔張堯佐時,上殿直諫,“反復數百言,言吐憤疾”,濺了仁宗皇帝壹臉唾沫星,直到皇帝將錯誤任命“罷之”為止。(宋·朱弁:《曲洧舊聞》卷壹)包拯如此剛正不阿,難怪當時京師吏民畏服,稱頌“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宋·司馬光:《辣水記聞》卷十)又如明代,隨著封建專制主義的不斷加強,皇帝被進壹步神化,導致君臣隔閡,大臣見皇帝,競以召對為可怪,壹逢召對,便手足無措,只知道連呼萬歲,趕緊磕頭。而至明中葉後,某些大臣覲見時簡直如坐針氈,甚至嚇得當場昏死過去,大小便失禁。
(明·沈德符:《萬歷野獲編》卷壹)但是,偏有不怕死的清官,敢在“太歲頭爭了嘉靖皇帝後,備好棺木,訣別妻子,準備慷慨赴死,已為人們熟知;天啟二年(1622)四月,禦史帥眾在奏疏中竟然敢於說“內外朝萬歲呼聲聒耳,乃巫祝之忠”,這又需要何等的膽識!果然,皇帝閱疏後大怒,說“帥眾不許呼朕萬歲,無人臣禮!”(明·葉向高:《蘧編》卷十二)幸虧首輔葉向高多方保護,帥眾才幸免於難。這種大無畏的氣概,是“殺生成仁,舍生取義”的生動表現。封建社會的官吏,幾乎無官不貪,枉法者不可勝數。海瑞等人能不貪贓枉法,僅此壹條,已堪稱出汙泥而不染,足可流芳百世了。
現在,中國歷史已進入21世紀。如果用今天的眼光來審視歷史上的清官,就可以清楚地看出,當百姓手中無權,
“人為刀俎,我為魚肉”時,才會在絕望中盼救星,呼喚青天大老爺能愛民如子。然而,最好的清官仍然是老爺,最好的百姓不過是兒子。什麽地方百姓大呼包青天之日,壹定是他們已經被侮辱、被欺淩之時。清官是封建時代茫茫黑夜裏的昨夜星辰,他們絕不代表未來。在健全的民主、法制社會裏,人們憑借民主和法律來保護自己,而無需乞靈於清官。進壹步擴大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才是我們不懈的呼喚!
(作者: 王春瑜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
摘自《求是》 2005年第3期
“天下清官第壹”張伯行
張伯行 (1651年壹1725年),宇孝先,河南儀封(今蘭考縣東) 人,清朝康熙年間著名的清官。他由縣學生中舉,再成進士。中進 士後又返鄉讀書。數年後赴吏部再試,補授內閣中書,歷任中書舍 人、濟寧僉事道、江蘇按察使、福建巡撫、江蘇巡撫、倉場侍郎、 戶部右侍郎、禮部尚書。他居官清正廉明,康熙稱之為“天下清官 第壹”。他在離開江蘇任時,百姓沿途才目送,並稱贊他:任官數年, “止飲江南壹杯水”。而當時“天下言廉吏者,雖隸卒販負皆知稱 公”。
“壹絲壹粒,我之名節;壹厘壹毫,民之脂膏。寬壹分,民受賜不止壹分;取壹文,我為人不值壹文。”這段名言堪稱為官者的金繩鐵矩,其作者就是清代康熙年間有“天下第壹清官''美譽的張伯行。康熙四十八年〔 1709 年〕,張伯行奉旨調任江蘇巡撫。赴任後,張伯行立即發布檄文《禁止饋送檄》,嚴禁下屬饋送錢物,以整頓當時日益盛行的貪腐之風,這段名言就是出目此檄文。
張伯行是康熙二十四年進士。後經考選,授內閣中書,又改任中書科中書。後父喪歸裏,建立請見書院,並講解宣傳儒學。
儀封城北原有堤,康熙三十八年 (1699 年 ) 六月,天降大雨,河堤被沖垮,張伯行招集鄉民用口袋裝土來堵住決口。河道總督張鵬翮了解
到他的事跡後,覺得他有治理河務的才幹,就上疏舉薦。康熙命他到河工任職,督修黃河南岸堤二百余裏,並負責馬家港、東壩、高家堰各工程。
四十二年 (1703 年 ) ,張伯行被授為山東濟寧道。適逢災荒之年,便從家鄉運來錢和糧食,並趕制棉衣,用來解救百姓的饑寒。康熙命令按各道救濟災民,張伯行便拿出倉谷二萬二千多石賑濟所屬漢上、陽谷二縣。張伯行的雷厲風行卻被山東布政使指責為獨斷專行,並要上疏彈劾,張伯行分辯道:“我是奉皇上的旨意來救災,不能說是獨斷專行。皇上如此重視民間疾苦,應該以倉谷為重呢 ? 還是以人命為重 ? ''布政使無言以對,只好作罷。四十五年 (1706 年 ) ,康熙南巡時,專門賜予張伯行“布澤安流”的匾額。不久,張伯行升為江蘇按察使。四十六年 (1707 年 ) ,康熙再次南巡。到蘇州後,對隨從的臣子們說:“我聽說張伯行任官特別清廉,這是最難得的。”而張伯行卻沒有因此被上級官員推薦提拔。康熙見到張伯行說:“我很早就了解妳,我來推薦妳。如果將來做官做得很好,天下都會認為我是知人善任的。”於是,提拔張伯行為福建巡撫。
新上任的張伯行立即為民做了壹系列實事,如上疏請求免去臺灣、風山、諸羅三縣因災荒而欠交的賦稅;因為福建的米價很貴,張伯行請求動用國庫的錢購買湖廣、江西、廣東的米平價出售;福建百姓祭祀瘟神,張伯行命令毀掉這些瘟神的偶像,改祠堂為義學;民間多尼姑,有人賣貧苦人家的女子,以致削發為尼者成百上千,張伯行命令這些人家贖回自己的女子,為她們選擇配偶。有家境貧窮無法贖回的,由官府出錢贖出。
兩年後,張伯行調任江蘇巡撫,救濟淮安、揚州、徐州三府的災荒。適逢布政使宜思恭因布政司庫存虧空被總督噶禮彈劾罷免,康熙派尚書張鵬翮查處。陳鵬年以蘇州知府的身份代理布政使職務,建議布政司庫所虧空的三十四萬,以分別扣除官員的俸銀及使用差役的費用來抵補。張伯行請求噶禮聯名上疏,噶禮沒有答應。張伯行便自己上疏,康熙得知後命張鵬翮壹並調查。張伯行另外又上疏說明了噶禮的不同意見。康熙對張伯行的意見沒有采
納,於是張伯行以身體多病為由提出辭官,康熙沒有允許。張鵬翮請求責成張伯行的前任巡撫於準及宜思恭賠償十六萬,其余用官員俸銀及使用差役的費用來抵補。康熙說:“江南虧空錢糧,並不是因為官吏侵吞。我南巡時,總督、巡撫隨意挪用公款而下級官吏不敢議論。如果責成新任官吏來補償,我實在於心不忍。”於是讓查明南巡時用款情況上報。張伯行又上疏,奏明各府州縣現無著落的錢糧十萬八千,康熙命令壹律免於賠償。
康熙五十年 (1711 年 ) ,江南鄉試的副考官趙晉暗中與噶禮勾結,營私舞弊,接受賄賂。發榜後,蘇州土子大嘩,擡著財神進入學宮以示不滿。張伯行上疏奏明這件事,正考官左必蕃也把實際情況上報。康熙皇帝命令張伯行、噶禮同戶部尚書張鵬翮、安徽巡撫梁世勛會審此案。皇上命尚書張鵬翮、侍郎赫壽查處,張伯行與嘲 L 會審。後得到舉人吳泌、程光奎暗中賄賂的情況,供詞還有噶禮受賄銀五十萬兩的情況。由於牽涉到噶禮,案子錯綜復雜,審理壹個多月竟然沒有任何結果。於是張伯行上疏彈劾噶禮。噶禮不甘坐以待斃,也羅列出張伯行的七條“罪狀”上奏。康熙在這樣的形勢下先把二人都解了職。不久張鵬翮的調查結果出來:趙晉與吳泌、程光奎行賄受賄事均屬實,應按刑律治罪;噶禮暗中受賄事屬誣告,張伯行應撤職。康熙覺得張鵬翮等的調查結果是故意為噶禮掩飾,就又命尚書穆和倫、張廷樞重新審查,結果卻仍舊與張鵬翮的意見相同。康熙對此非常不滿,說:“張伯行任官清正,這是天下所了解的。噶禮才幹雖有余,但喜好無事生非,並沒有清正的名聲,這個調查結果壹定有問題。”於是,命九卿、詹事、科道官再議。第二天,康熙把九卿等叫來.對他們說:“張伯行為官清正廉潔,噶禮品行我不能相信,如果沒有張伯行,那麽江南許多地方必然受到噶禮的盤剝。這次二人互相參奏的案子,起初派官去審理,被噶禮阻撓,以致不能得到其中的真實情況;再派官去審理,與前面的意見沒有區別。妳們應能體會我保全清官的心意,要使正直的人沒有什麽疑慮和恐懼,那麽天下將會出現安定的局面。”在康熙的力保下,再次進行調查,結果終於奪去噶禮的官位,命張伯行復職。
在張伯行被解職期間,蘇州、揚州百姓聽到消息之後罷市抗議。老百姓擁到會館,因為平時就知道張伯行清廉不貪,肯定不會接受禮物,便用水果蔬菜相送。張伯行依然婉言拒絕,百姓們哭道: “妳在任,沒喝過我們壹杯水;現在要走了,不要推脫我們的壹點心意廣萬不得已,張伯行才收下壹把青菜;受審結束回來路過揚州,百姓們為防張伯行有什麽不測,竟有數萬人聚集江岸護送。後張伯行留任、噶禮革職的消息傳出,江蘇官民額手相慶,紛紛寫下紅幅貼在門旁:“天子聖明,還我天下第壹清官。”
五十三年 (1714 年 ) ,張伯行上疏請嚴海禁,並彈劾欽元藏匿勾結海盜的罪犯張令濤於官署中,請求逮捕治罪。康熙命總督赫壽調查審理,赫壽庇護令濤,以通賊事查無實據而上報。皇上又命張鵬翮及副都禦史阿錫鼐調查此案,張鵬翮等奏報令濤無罪,反而請求奪去張伯行的官職。張伯行解任之後,張鵬翮等仍不放過他,以他誣陷良民,挾私報復,要求斬首。張伯行對此恬然處之,晝夜讀書不輟,身體倒日見硬朗。康熙對這樣的調查結果心存懷疑,就把張伯行召到京城,問他:“人要沒有私心才好。”張伯行說:“我沒有私心。”康熙說:“妳沒有私心也就是聖人了,怎麽還有人告妳呢 ? ”張伯行對答說:“仁者沒有私心合乎情理,而我作為官員雖然沒有私心,但我所做的不壹定合乎情理。”康熙認為張伯行說的在理,於是在刑法部門也同意對其治罪的情況下,毅然免了張伯行的罪,並調他到京城來。
不久,張伯行到南書房任職,兼代理倉場侍郎,並充當順天鄉試的正考官。後授為戶部侍郎,兼管錢法、倉場,又充當會試副考官。雍正皇帝即位後,對張伯行也很敬重,雍正元年,即 1723 年,升張伯行為禮部尚書,兩年後, 1725 年的 2 月 16 日,壹代清官張伯行不幸病逝,享年 75 歲。張伯行留下遺疏,請求推崇儒學,獎勵直臣。雍正悲痛悼念他,賜謚號“清恪”,意思是為官清廉,恪勤職守,很精確地概括了張伯行的壹生。
張伯行的最大特點是勤於供職,造福百姓,對金錢毫不染指。他嫉惡如仇,從不與貪官汙吏為伍,而且敢於抵制上司的橫征暴斂,渾身上下洋溢著壹股浩然正氣。
張伯行所書的《禁止饋送檄》檄文雖短,卻字字句句擲地有聲,鏗鏘有力。張伯行為官二十余年,從不帶家眷上任,也從不接受別人的饋贈。從某種程度上講,他的言行集中體現了我國古代清官的傳統美德和優秀思想。正所謂無欲則剛,這正是他幾遭彈劾,終屹立不倒的原因之壹,也是時至今日,他的高風亮節仍令人感動和欽敬的根本之所在。
春秋時,宋國司城子罕清正廉潔,受人愛戴。有人得到壹塊寶玉,請人鑒定 後拿去獻給子罕,子罕拒不接受,說:“您以寶石為寶,而我以不貪為寶。如果我接受了您 的玉,那我們倆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寶物。倒不如我們各有其寶呢?
楊震拒金東漢時,楊震在赴任途中經過昌邑時,昌邑縣令王密山來拜訪他,並懷金十 斤相贈。楊震說:”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沒聽明白楊震的責備之意,說: “天黑,無人知曉。”楊震說:“天知,神知,妳知,我知,何謂無知?”王密這才明白過 來,大感慚愧,怏怏而去。
壹錢太守東漢時,壹位叫劉寵的人任會稽太守,他改革弊政,廢除苛捐雜稅,為官司 十分清廉。後來他被朝廷調任為大匠之職,臨走,當地百姓主動湊錢來送給即將離開的劉寵 ,劉寵不受。後來實在盛情難卻,就從中拿了壹枚銅錢象征性地收下。他因此而被稱為“壹 錢太守”
陶母退魚晉代名臣陶侃年輕時曾任潯陽縣吏。壹次,他派人給母親送了壹罐腌制好 的魚。他母親湛氏收到後,又原封不動退回給他,並寫信給他說:“妳身為縣吏,用公家的 物品送給我,不但對我沒任何好處,反而增添了我的擔憂。”這件事陶侃受到很深的教育。
吳隱之不懼飲貪泉晉代人吳隱之任廣州太守,在廣州城外,見壹池泉水名“貪泉” 。當地傳說飲了貪泉之水,便會貪婪成性。他信這些,照飲不誤,飲後還寫了壹首詩:“古 人雲此水,壹歃懷千金。試使夷齊飲,終當不易心。”他在任期間,果然廉潔自律,堅持了 自己的操守。
壹貧如此南宋大臣張浚因與奸相秦檜政見不和,被貶往湖南零陵做地方官。他出發 時,帶了幾箱書隨行,有人誣告他與亂黨有關系,結果被高宗檢查書信和破舊衣物,高宗嘆 息道:“想不到張浚貧守到如此地步!”很可憐他,於是派人騎快馬追上張浚,賞賜他黃金 三百兩。
兩袖清風的於謙明朝名臣於謙居官清廉。壹次,朝廷派他巡察河南。返京時,人們買 些當地的絹帕、蘑菇、線香等土特產回京分送朝貴,他沒有接受。同時還寫了壹首詩表明心 跡:絹帕蘑菇與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指百姓)話短長。”
不私壹錢明朝時,嘉興知府楊繼宗清廉自守,深得民心。壹次,壹名太監經過這裏, 向他索要賄賂,他打開府庫,說:“錢都在這兒,隨妳來拿,不過妳要給我領取庫金的官府 印券。”太監怏怏走了,回京後,在明英宗面前中傷他。英宗問道:“妳說的莫非是不私壹 錢的太守楊繼宗嗎?”太監聽後,再也不敢說楊繼宗的壞話了。 ?手好不要錢
清乾隆進士王傑為人剛直敢言,不附權貴。當時和坤在朝中專權,大臣 都不取得罪他。惟王傑每每與其據理力爭。有壹次,議政完畢,和坤有意戲弄王傑,拉著他 的手說:“好白嫩的手啊!”王傑正顏厲色地回答道:“王傑手雖好,但不能要錢耳!”和 坤羞愧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