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媽祖,之前的印象裏壹直認為這種文化基本上流行於我國的東南沿海地區,比如最盛行的福建,廣東,浙江東部,海南以及東南亞等鄰國地區。但是,壹次偶然的機會到遼寧省丹東東港市(原來叫大東溝)大孤山鎮的孤山廟遊玩時,發現並了解到甚至在我國遙遠的東北遼寧沿海地區,當地的漁民在 歷史 上直到今天也有著如此深厚的媽祖崇拜情結。好奇之余,略事梳理,中華傳統文化下的沿海地區的民間崇拜和信仰,媽祖—— 海上漁民的保護神
媽祖文化 是勞動人民千百年來尊崇、信仰媽祖過程中遺留和傳承下來的物質及精神財富的總稱,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 。
媽祖是流傳於中國沿海地區的傳統民間信仰。媽祖文化始於宋、成於元、興於明、盛於清、繁榮於近現代,媽祖文化體現了中國海洋文化的壹種特質。 歷史 上宋代出使高麗、元代海運漕運、明代鄭和下西洋、清代復臺定臺,這壹切都體現海洋文化的特征。中國民間在海上航行要先在船舶啟航前要先祭媽祖,祈求保佑順風和安全,在船舶上立媽祖神位供奉。這就是“有海水處有華人,華人到處有媽祖”的真實寫照。而影響所及,媽祖由航海關系而演變為“海神”、“護航女神”等,因此形成了海洋文化史中最重要的中國民間信仰崇拜神之壹。
20世紀80年代,聯合國有關機構授予媽祖“和平女神”稱號。2009年9月,“媽祖信俗”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湄洲媽祖祖廟也入選中國“海上絲綢之路·中國史跡”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首批文物點。
媽祖文化是中國海洋文化的代表,媽祖文化不僅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據不完全統計,全世界***擁有媽祖宮廟5000多座,媽祖信眾有兩億多人,其中以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為甚。
由於獨特的 歷史 發展條件和傳播範圍,媽祖信仰不僅具有神緣文化的特質,而且是民族文化的象征。在海外,不少華人集聚地,因為對媽祖文化的認同,而把天後宮作為社群活動的組織核心和主要場所 ……
在中國東南沿海地區居民的心目中,媽祖是至高無上的護海女神。在福建、臺灣各地,到處都有媽祖的祭祀廟,每年都要舉行各種祭祀活動。
據宋代的文獻史料記載,媽祖是福建晉代晉安郡王林祿的二十二世孫女。林姓是福建莆田的望族。媽祖的父親林惟,母親王氏,多行善積德。壹天晚上,王氏夢見觀音菩薩慈祥地對她說:“妳家行善積德,今賜妳壹丸,服下當得慈濟之賜。”於是便懷了孕。王氏將近分娩時,見壹道紅光,從西北射入室中,光輝奪目,香氣飄蕩,久久不散。又聽得四處隆隆作響,好似春雷轟鳴,地變紫色。王氏感到腹中震動,媽祖於是降生。因生得奇,甚為疼愛。她出生至滿月,壹聲不哭,因此,父親給她取名“默”。
民間傳說媽祖生前精通法術與醫術,普救眾生,尤其保護漁民,死後仍顯靈救難。於是受過她救命之恩的人,便造了壹座小廟紀念她。
此後,據說行船的人在海上遇到狂濤洶湧之時,只要大呼“媽祖救命”,海面就會風平浪靜。這個消息壹傳十、十傳百,不脛而走,於是媽祖的聖跡很快傳遍了東南沿海。老百姓感激她、崇敬她,歷代統治者亦多次予以褒封,從夫人封到妃,再封到天後,最後封到天上聖母,使對媽祖的崇拜愈加發展。但在民間仍然俗稱她為“媽祖”。
隨著時間的推移,媽祖崇拜的影響越來越大,以福建為中心,北至寧波、上海、南京、煙臺、天津、秦皇島、丹東,南到廣州、澳門、香港、臺灣,甚至內地的江西、安徽、貴州等地,都可見到媽祖廟和祭祀媽祖的活動。在臺灣省,信仰媽祖和崇拜媽祖的活動更是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臺灣2100萬人口中,有近1/3的人信仰和崇拜媽祖,全臺灣的媽祖廟有近千座之多。 有近千座之多。
在東南沿海及港、澳、臺等地,媽祖廟(亦稱“天後宮”)同樣是香火最旺的廟宇之壹。逢年過節,成千上萬的善男信女都要焚香祭拜,使得大小媽祖廟內人頭攢動、香火鼎盛。人們在祭拜之中,誠心祈求天上聖母的庇佑,使家人幸福平安。特別是到了農歷三月廿三媽祖的誕辰,各地還要舉行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慶典活動,成為壹年壹度的宗教活動高潮。
由於媽祖崇拜,又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媽祖文化和媽祖習俗。媽祖習俗包括媽祖舞、媽祖燈籠、媽祖節後禁捕殺、龍舟掛彩、九重米稞、婦女褲子半截紅、婦女船帆式發髻、偷媽祖鞋等,而其中數偷媽祖鞋習俗最為神奇有趣。
此外民間還認為,凡是已婚未育的婦女,若想生育,可到媽祖廟偷媽祖腳上的壹只鞋,就能懷孕。偷時先要擲篙杯,若為壹陰壹陽,表明媽祖同意偷,否則不能偷。偷後三個月如懷孕,應到廟中拜謝。孩子生下滿月,應去還願,並做壹雙新鞋為媽祖穿上。據說偷媽祖鞋求子十分靈驗,所以在婦女的心目中,媽祖的地位更是至高無上。這樣壹來,媽祖不再僅僅是漁民和行船者及其他各階層人士的守護神,而且還擔當起生育神的職責,由此可見民間大眾對她的期望和崇拜之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