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來:清朝時期,壹年清明節壹個名叫李秀成的秀才被清兵追捕,壹位農民幫他躲避了清兵的追捕,清兵添兵設崗,防止李秀成吃食物,那位農民於是采艾草回家做成團子,混在青草裏,躲過了哨兵,李秀成也吃到了團子,並安全返回大本營,這樣青團就流傳了。
寓意:清明節吃青團就如同端午節吃粽子、中秋節吃月餅等節日壹樣,具有壹定的寓意,清明節吃青團主要是祭祀,紀念先人;但如今隨著社會的發展,青團作為祭祀的功能日益淡化,而更多被人用來當作春遊小吃。
習俗:
青團是江南人家在清明節吃的壹道傳統點心,據考證青團之稱大約始於唐代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每逢清明幾乎都要蒸青團;
古時候人們做青團主要用作祭祀,雖然青團流傳千百年,外形壹直沒有變化,但現在它作為祭祀品的功能已日益淡化,而是成了壹道時令性很強的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