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清明節全國各地有什麽關於吃的習俗?

清明節全國各地有什麽關於吃的習俗?

清明節食物

“清明”節氣到,春回大地,精神氣爽,祭拜祖先,追憶先人。知力君也湊個熱鬧,和幾個知心好友結伴到郊外原野遠足踏青。不過,知力君可要提醒大家,妳可能忽略壹個問題,其實,清明節也叫寒食節,有壹種說法叫: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物。那麽,全國各地在“寒食節”這天飲食上有什麽講究嗎?壹起去看看吧!

鼠曲粿

鼠曲粿,也叫鼠曲糍粑,是選用鼠曲草加糯米和白沙糖精細加工制成的。主要原料是糯米和鼠曲草。鼠曲草,菊科、鼠麯草屬,壹年生草本。分布極廣,我國的華東、華南、華中、華北、西北及西南各省區及臺灣地區都有分布。

用鼠曲草做成的鼠曲粿,不僅韌綿糯滑,有壹股濃郁的野蒿香,且益氣健肺,和緩脾胃。有了鼠曲草白色的粉就成了青色。也是因為用了這樣的原料,團子外面的壹層皮也就有了嚼勁。民間習俗,清明時節,家家都要制作鼠曲粿,既供先人歆享,又可為今人外出踏青攜帶方便的美味食品,有玩的又有吃的,趣味多多,其樂融融。

清明果

每到清明,家家戶戶都要做壹種叫清明果的食物,那是掃墓時用來祭奠先人的。清明果形狀有些像餃子,但味卻截然不同。清明果又名青團,是中國南部、中東部漢族特色食品之壹。清明果外皮綠色,多用艾草或鼠鞠草做成,較軟,久置後變硬。餡分鹹甜等種類,形狀有類“元寶形”和圓形之分。

清明果依餡料不同分為甜、鹹兩種。用清明草和適量糯米粉、大米粉加入白糖水和好菜餡清明果捏成糕點或加工成皮子,包入芝麻、桂花糖、豆沙餡,壓成圓模蒸熟則為甜清明果;包入臘肉丁、冬筍丁、香菇丁、紅椒丁、豆腐幹、腌菜、豆芽餡等,做成餃子形的為鹹清明果。

清明果到了明清開始流行於江浙和上海,也是安徽、福建、廣東及其他部分地區的傳統小吃,壹般在清明前後制作食用。現代更多的是應令嘗鮮,清明果的祭祖功能逐漸的淡薄,而更多的被人們用來當春天的時令點心來食用,也可以饋贈或款待親友。

饊子

我國南北各地清明節有吃饊子的食俗。“饊子”為壹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時叫“寒具”。寒食節禁火寒食的風俗在我國大部分地區已不流行,但與這個節日有關的饊子卻深受世人的喜愛。現在流行於漢族地區的饊子有南北方的差異:北方饊子大方灑脫,以麥面為主料;南方饊子精巧細致,多以米面為主料。在少數民族地區,饊子的品種繁多,風味各異,尤以維吾爾族、東鄉族和納西族以及寧夏回族的饊子最為有名。

青團子

清明時節,江南壹帶有吃青團子的風俗習慣。青團子是用壹種名叫“漿麥草”的野生植物搗爛後擠壓出汁,接著取用這種汁同晾幹後的水磨純糯米粉拌勻揉和,然後開始制作團子。團子的餡心是用細膩的糖豆沙制成,在包餡時,另放入壹小塊糖豬油。團坯制好後,將它們入籠蒸熟,出籠時用毛刷將熟菜油均勻地刷在團子的表面,這便大功告成了。

艾糍

艾糍是傳統的漢族小吃,壹般在清明節食用。在客家人的餐桌上,艾草可算是壹種常見的食材。每到春季,田頭水邊就會長出壹叢叢艾草,綠色的葉子盤旋而上,像寶塔似的非常可愛。這時客娘會帶著孩子們把它們采下來,回家將糯米蒸熟之後拌入艾葉壹起舂成米膏,在中間包些花生或芝麻餡,團成壹個個綠綠的小粑粑放進鍋裏蒸熟,這就成了非常有名的客家美食的艾糍。

麥糕

麥糕,江浙地區對饅頭的叫法,是浙江壹種漢族特色地方小吃,常見於浙東(寧波、臺州)等地區,其中象山縣定塘鎮大塘地區的麥糕較有名。麥糕外形與制作方法都與饅頭相似。它與饅頭制作流程區別在於饅頭為“壹酵“,而麥糕則是“兩酵”。不添加輔料的白麥糕的口味與饅頭也很相似。但是添加了艾草的青麥糕、紅糖的糖麥糕等相對於饅頭卻更加香甜酥軟。不同地方的做法也有不同,花色也更多,民間還有在麥糕的制作過程中添加牛奶、煉乳、南瓜等輔料,制作成花色麥糕。

樸籽粿

清明節做“樸籽粿”是潮汕人民的傳統美食習俗。遠在異鄉、海外的潮汕鄉親回鄉掃墓時都會供奉上樸籽粿,這是潮汕緬懷先人的特有方式。

樸籽樹又叫樸丁樹,屬榆科的落葉喬木,葉片橢圓形,果實象綠豆,味道甘甜。清明時節,氣候轉暖,雨水較多,陰濕的環境容易使食物變質,是腸道疾病多發季節。而樸籽葉恰好有消痰下氣、排解積熱,去除疾病的功效,在這個季節吃樸籽粿是合適不過了。這可見潮汕人做粿還很註重時令飲食的保健作用。潮汕俗話說“清明食葉,五月節食藥”說的就是樸籽粿和梔粿這兩種粿品。

(作者:中國科普作協會員、福建省科普作協理事康火南,原創作品,轉載請註明出自知識就是力量)

  • 上一篇:泰國男性用壹塊布裹成褲子的方法
  • 下一篇:火漆印章教程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