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的故事簡短200字
清明節的故事簡短200字,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清明節與端午節、春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清明節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壹,下面了解清明節的故事簡短200字。
清明節的故事簡短200字1清明節的故事200字篇1:
妳知道清明節傳說嗎?
我告訴妳清明節的傳說吧! 傳說在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流亡途中,在壹處避迫無人煙的地方,他們又累又餓,在無力站起來。隨從的大臣找了半天也沒找到壹點吃的,正在大家萬分焦急的時候,大臣介子推走到避靜處,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壹塊肉,煮了壹碗肉湯給重耳吃,重耳漸漸恢復了精神,當他發現肉是介子從他自己腿上割下的時候,流下感激的眼淚。
90年後,重耳做了國君,也就是歷史上的晉文公。即位後晉文公重重賞賜了當初隨他流亡的功臣,唯獨忘了介推。很多人為介子退鳴不平,勸他面君討賞,然而介子推最鄙視那些爭功討賞的人。他打點好行裝,悄悄的和母親到錦山隱住去了。
我知道了這個故事,下次別人問我,我也知道了。
這是清明節的傳說,妳們也也壹定知道了。
清明節的故事200字篇2:
清明節的名稱與此時天氣物侯的特點有關。西漢時期的《淮南子·天文訓》中說:“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清明風”即清爽明凈之風。《歲時百問》則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雖然作為節日的清明在唐朝才形成,但作為時序標誌的清明節氣早已被古人所認識,漢代已有了明確的記載。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天文學家和民眾在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氣候規律,比較適宜地反映了壹年四季氣溫、物候、降雨等方面的變化,對人們依時安排農耕、蠶桑等活動有不可或缺的指導意義。到了清明,氣溫變暖,降雨增多
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所以清明對於古代農業生產而言是壹個重要的節氣。農諺說 “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正是說的這個道理。東漢崔寔《四民月令》記載:“清明節,命蠶妾,治蠶室······”說的是這時開始準備養蠶。其中的“清明節”還只是壹個節氣,不是節日。
清明節氣在時間和天氣物侯特點上為清明節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條件,該節氣被看作清明節的源流之壹。
清明節的故事簡短200字2清明節的故事作文1
今天我們放假了,放了三天的假。現在很多人只知道清明節要放假,卻不知道清明節是怎麽來的,要幹什麽。其實,清明節最初的含義是祭祖,掃墓。
清明節還是壹個節氣。清明壹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點豆”的'說法。清明節與春節,端午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還被列入了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呢。
要說起清明節的來歷,據說起源於古代帝王的“墓祭”之禮,後來民間效仿,就成了清明節。不過,要廣為流傳的壹種說法是清明節起源於介子推。
清明節掃墓祭祖,也可以踏青去。
清明節的故事作文2
今天吃飯時,媽媽說怎麽又下雨了?爸爸用壹首詩回答了媽媽: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媽媽直點頭表示贊同。可我不明白是什麽意思啊
於是爸爸就詳細解釋了這首詩。意思是清明節的時候天氣就會像今天壹樣,小雨紛紛的下,因為人們要趁著清明節去給已故的親人去掃墓,就想起了逝去的親人。所以走在路上都非常傷心。又讓雨淋濕了衣服,就想借酒消愁,於是就問哪裏有酒賣?放牛的娃娃指著遠處的杏花村。
喔,原來如此,我又掌握了關於清明節的壹些知識。
清明節的故事作文3
古有清明前壹天為“寒食節”之說,相傳起於春秋時期晉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饑”壹事,後逐漸清明寒食合二為壹。唐代掃墓日期壹般在綿山景區景點之壹:母子石像寒食節,宋後移到清明。傳說中“寒食節”的起源地就在山西中部介休
介休壹名的來歷即是為紀念介子推“割股充饑”而不圖為報,最終在此被大火燒山而亡,綿山所在地原叫“定陽”,被晉文公更名為“介休”,意為介子推休息之地。現綿山已由當地人民開發為著名旅遊景區,其中壹重要景點就是高大的介子推母子石像,介子推成為當地人民效忠兩全的人物的代表。
相傳大禹治水後,人們就用“清明”之語慶賀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時春暖花開,萬物復蘇,天清地明,正是春遊踏青的好時節。踏青早在唐代就已開始,歷代承襲成為習慣。
清明節的故事作文4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它在古代不如前壹日的寒食節重要,因為清明及寒食節的日期接近,民間漸漸將兩者的習俗融合,到了隋唐年間(581至907年),清明節跟寒食節便漸漸融合為同壹個節日,成為掃墓祭祖的日子,即今天的清明節。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蕩秋千、蹴鞠、打馬球、插柳等壹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壹些體育活動,以鍛煉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壹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清明節的故事簡短200字3清明節的傳說故事
傳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原來跟著他壹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陸陸續續地各奔出路去了。
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壹直追隨著他。其中壹人叫介子推。有壹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大腿上割下了壹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十九年後,重耳回國做了君主,這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壹的晉文公。
晉文公執政後,對那些和他同甘***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幾趟,介子推不來。晉文公只好親自去請。
可是,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家時,只見大門緊閉。介子推不願見他,已經背著老母躲進了綿山(今山西介休市東南)。晉文公便讓他的禦林軍上綿山搜索,沒有找到。於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壹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
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後,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壹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壹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屍體哭拜壹陣,然後安葬遺體,發現介子推脊梁堵著個柳樹樹洞,洞裏好像有什麽東西。掏出壹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壹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
晉文公將血書藏入袖中。然後把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分別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並把放火燒山的這壹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煙火,只吃寒食。
走時,他伐了壹段燒焦的柳木,到宮中做了雙木屐,每天望著它嘆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級對上級或同輩之間相互尊敬的稱呼,據說就是來源於此。
第二年,晉文公領著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墳前,只見那棵老柳樹死樹復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晉文公望著復活的老柳樹,像看見了介子推壹樣。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愛地掐了壹下枝,編了壹個圈兒戴在頭上。祭掃後,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