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上戴的頭花,其實是從簪發展而來的,由花和針梃兩部分組成。沒有針梃那花用膠水粘頭發上啊!滿族婦女壹開始的發型大部分是軟翅頭,這個時候插些簪子什麽的就足夠裝飾了。
但是隨著發型的變化,發式就越來越寬,變成兩把頭,最後再上架子,變成大拉翅!這樣頭發面積空前擴大,小小的簪子插上面就顯得太寒磣,頭花就應運而生了,因為頭花覆蓋面積大。
後來隨著清朝的建立,滿族婦女插的頭花也不再流行鮮花了,而是選用壹些極精致的珠翠來做頭花,用金銀打底,顯得很是富華奢侈。這個時候女人們頭上戴著這些美飾,雖然也有裝扮的成分,但更多了壹些炫耀在裏面。
到了清朝晚期,國力日衰,格格們再也拿不出那麽多錢打造奢華的頭花了。為了節約開支,她們把昔日的純金變成鍍金、包金,珠寶大花變成了絨花、絹花,甚至紙花、通草花,就連羽毛點翠的頭花,都用茜草染色代替了。
擴展資料:
滿族婦女最偏愛的頭花當屬絨花,尤其是在女兒出嫁時,頭上必須戴紅色絨花,圖火紅吉利,據說漢語中的“絨花”,與滿語中的“榮華”近音,因此,便有戴絨花即為榮華富貴之意。
在滿族婦女中,只要條件允許,不僅婚禮喜慶日時要戴絨花,而且壹年四季都願意頭戴絨花,求諧音吉祥。尤其到應時節序戴應季絨花:立春日戴春幡,清明日戴柳枝,端陽日戴艾草,中秋日戴桂花,重陽日戴茱萸,立冬日戴葫蘆陽生……。
清宮後妃們的頭花,還有大批的絨花、絹花、綾花流存於世,這些花色彩協調,暈色層次豐富,堪稱“亂真”之花。據說唐代楊貴妃鬢角有壹顆黑痣,常將大朵鮮花戴在鬢邊用以掩飾。因鮮花容易枯萎,就令人研制鮮花顏色做絹花。此工藝不斷發展,越制越精。
清代遺留下來的絨、絹、綾、綢等質地的頭花有白、粉、桃紅三暈色的牡丹花,淺黃、中黃、深黃三色的菊花,白、藕、雪青三色的月季花及粉、白相間的梅花等等,歷時百年不久,仍鮮艷悅人。
參考資料:
頭花-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