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姑田大龍福建連城姑田遊大龍

姑田大龍福建連城姑田遊大龍

1、關於姑田大龍的歷史作文400字2、這個被紙造出的“遊龍”,竟還創造了吉尼斯世界紀錄?3、妳們有看過姑田大龍嗎?關於姑田大龍的歷史作文400字

中華兒女從來就視龍為中華民族的圖騰。我們由此被稱為“龍的傳人”。在閩西連城縣姑田鎮的遊大龍,聞名遐邇,有“天下第壹龍”之稱。

正月十五元宵節,客家人都有遊大龍的習俗。大龍是用紙、竹篾和木板做成的。從傍晚三四點開始,有遊龍的家庭便把壹節節的龍燈擡出來,到指定的地點拼接起來,整條龍約有40~100節不等。龍尾是單獨擎立的舉著,距離龍身數十米外。表示著“神龍見首不見尾”。

遊龍拼接好後,點上蠟燭。各家各戶的青壯年身上都捆著壹個牛皮做的碗狀小兜用來擡撐桿。大龍頭前點著火銃,還有擡燈照明隊,鑼鼓隊遊龍所到之處,每家每戶都要燃松香迎接大龍,以求龍的保佑。遊行直到夜裏十壹點才快要結束。年輕人們在此時異常興奮,手持大龍,忽左忽右,忽快忽慢,使那大龍表現出呼風喚雨,翻江倒海的天性。人與人之間的摩擦和碰撞,使得大龍遍體鱗傷,但快樂無窮

第二天壹早,人們擡著大龍四處遊行給大家帶去好運。正午,大龍直奔指定空曠田野處,預備焚燒。在那兒要堆壹堆五百平方米左右的幹稻草,並擺上貢品。之後遊龍要繞稻草堆走三圈,人們又壹次興奮、快速地奔跑起來。龍燈因互相擠壓而破爛不堪。有趣的是大龍出遊的時候人們是比誰家制作的龍身最漂亮,遊龍結束時卻是比誰家制作的龍身最破爛,才意味著誰家最吉利。最後人們把龍身與稻草堆壹起焚燒幹凈,這象征著真龍火化升天,能保壹方國泰民安、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姑田遊大龍是我國寶貴的物質文化遺產,它曾被列入過吉尼斯紀錄,當時的大龍有兩百三十七節,遠看仿佛壹條巨龍盤踞山間。它真不愧為客家民俗文化的壹朵奇葩!同樣的我也期待這2012年的元宵盛宴,相信這又是壹次視覺的享受!

這個被紙造出的“遊龍”,竟還創造了吉尼斯世界紀錄?

姑田遊大龍記憶中的年味

姑田遊大龍是姑田鎮的地方傳統民俗活動。起源於明朝萬歷年間,至今已有400多年歷史,意在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2012年,姑田遊大龍打破最長遊行花車吉尼斯世界紀錄。

姑田遊大龍多使用”連史紙“制作,福建省連史紙制作工藝傳承人鄧金坤表示,姑田人就特別喜歡遊龍,春節如果沒龍的話,就覺得很冷清,這個成為了他們的傳統習慣。

壹到正月十五元宵夜,姑田鄉村,大龍翔遊,看客雲集。二百多節、千米長的大龍,蜿蜒於鄉間村野,穿行於大街小巷,騰挪起伏,活靈活現。壹路上男女老少趨之若鶩,前後左右相隨,遊龍隊伍浩浩蕩蕩達數裏之長,熱鬧非常。所到之處,家家門前燃松明、點香燭、擺果茶、放爆竹,迎接“龍遊大地,喜到人間”。

“連史紙”制作工藝迄今已傳承400多年

姑田遊大龍所用到的“連史紙”,又稱連四紙,原產福建、江西,是壹種高級竹制手工紙。連史紙的紙質潔白,薄而均勻,防熱耐久,也因其耐久性的優良品質,素有“壽紙千年”之稱。

福建省連史紙制作工藝傳承人鄧金坤表示,連史紙竹料纖維比宣紙更加短,所以它的耐久性變化值能夠達到2.8%。他也是因為感受到了連史紙的魅力,於是成了制作工藝人。

鄧師傅說,在古時就是利用毛竹把竹紙銷到海外,於是竹紙就成為了海上絲綢之路的大宗出口貨物,這樣換了大量銀子,所以制造竹紙的姑田鎮也稱為“金姑田”,莒溪叫“銀”莒溪。

但現在“連史紙”的傳承卻面臨著難題。

福建省連史紙制作工藝傳承人鄧金坤

因為纖維短難度高,所以嚇退了很多年輕人來學習,所以培養傳承人,變得非常重要。我有個想法是借助智能化,把難的工藝拆交給流水線,讓這個工藝簡單壹點,這樣子我覺得會有更多人願意加入。

最後,鄧師傅也在自己制作的連史紙上寫下了對大家的新年祝福,祝大家虎年吉祥萬事如意,虎虎生威,虎奮雄威。

妳們有看過姑田大龍嗎?

姑田遊大龍龍頭(壹遊大龍的來歷與分布

姑田鎮遊龍起源於明朝萬歷年間,下堡村之鄧屋。據考證鄧屋八世祖鄧應,明代人,出任潮州府檢校,後定居潮州。其弟鄧恭仍居姑田鄧屋。明萬歷年間鄧恭子孫到潮州探親,在潮州看到舞龍,興嘆不已,便將龍畫成圖樣帶回姑田仿制,未幾姑田鄧屋於元宵節期間首次遊龍,正月十四晚龍遊中堡、厚洋等村落,村民們歡天喜地,家家門前點松明、放鞭炮迎接。

當時的龍,偏小偏短,直徑只有0.4米左右,長度只有20多節。以後經過多次改進至清乾隆年間,龍的高度、寬度已定型,龍的制作式樣業臻完美,相承沿襲至今。龍頭的高度為2.4米,長7米,大直徑0.8米,眼圈直徑0.7米,龍口大張,內含壹個直徑0.6~0.7米的大紅龍珠,大有吞雲吐霧,威震山河氣勢。龍腰每節高度2.2米,大直徑為0.7米,長4.3米。龍尾高度為2.4米,長6米,大直徑0.8米。因為龍頭碩大,出遊時壹班要8個人,1個人看路,看前方有無障礙物,3個人擎,4個人用繩子從四方拽住龍頭,使其保持平衡,並減輕擎龍者的負重。龍尾與龍身脫節,由3個人擡著跟在其後。據說,龍尾接上用來擎,與真龍相似,會招來雷鳴電擊、暴風驟雨,故而不與龍身接上。每節(又稱“橋”龍的龍板兩頭各鑿壹個6厘米的洞,節與節之間用小竹做的長2米的龍棍穿插洞中,將龍連接。龍棍在下端放在“插袋”(用牛皮制成的袋裏,這樣才能將龍擎起出遊。每橋龍至少要2個後生,方能勝任。

清代至民國年間,姑田有12條大龍,分布在上堡、中堡、下堡、華壟、城兜、長較、上余、下余、東華、白蓮、洋地等11個村。其中,有9條龍是由兩三個姓合擎1條的,如上堡陳、賴、桑3姓合擎1條;下堡村鄧屋與萬堂(鄧、蔣兩姓合1條,周屋與黃屋(周、黃兩姓合1條;小洋地鄧、詹、錢、3姓合1條。長較村童、陳、林3姓合1條。

新中國成立後,姑田大龍的條數逐漸減少,近10多年來只剩中堡、下堡的鄧屋、萬堂、城兜等3條龍。

(二出龍、燒龍日期

十三出龍、十四燒龍:小洋地1條;

十四出龍,十五燒龍:華坑1條,鄧、蔣(鄧屋、萬堂1條;

十五出龍,十六燒龍:上堡、中堡、元甲、湖頭、下余、洋地、城兜、長較等8條;

十六出龍,十七燒龍:周、黃2姓1條。

(三姑田大龍的特色

姑田12條大龍中,形體大同小異,其中5條龍最有特色,現介紹如下:

鄧屋的龍“老得好”。姑田下堡鄧屋從明朝萬歷年間開始遊龍,若幹年後,鄧屋十五代的弘才公與鄰居萬堂的蔣誌賢認同年,爾後鄧屋與萬堂(鄧姓與蔣姓合擎,其頭尾照輪流壹姓擎壹年。這條龍的“橋”數壹般是五、六十節左右。

中堡的龍“長得好”。清代中堡江、華2姓合擎龍,隨著人口的增長,龍也逐漸增長。從清乾隆年間起始分開擎,壹姓遊壹年。為了保持“長得好”,當時兩姓立條規定,不論江姓或華姓出龍,均需100橋以上,若確有困難不能湊足100橋時,也應用龍蛋湊足。每兩橋龍蛋抵壹橋大龍,從此兩姓至今都按這壹條例執行,保持了“長得好”的特色。

遊龍史上有兩次世界之最,且都是華姓出龍。壹次是1946年,長173節,700余米。另壹次在2002年,多達230節,900余米。

華坑的龍“高得好”。華坑的龍每節大小、長度與其他村壹樣,但它起遊時的高度是別具壹格的,高得驚人。龍頭的第壹竿龍棍是壹丈二尺長,第二竿是壹丈壹尺九,第三竿是壹丈壹尺八,由此類推每橋矮壹寸。但橋數不多,壹般只有三四十橋,故最後的壹竿龍棍也有八尺高,與其他村的龍棍還高出兩尺多。“駁龍”要選擇特殊的地點,平路不行,要選擇在斜坡處,橋與橋之間用短繩子互系著,發壹聲喊“起腳!”霎時全部舉起,動作不能快慢不齊。他們用的龍棍沒有上柵的裝置,頂端呈十字,喊“落腳”時全部放下來禦掉。華坑人擎龍特別有功夫,壹股蠻勁令人嘆服。龍頭不用繩索牽引,龍腰不用插袋,起腳時靠雙手硬擎,擎龍人只在腰間系條腰帶,擎得疲勞時可將龍棍插在腰帶上稍作休息。壹路上昂首闊步遊來,實在壯觀。華坑的龍不僅“高得好”,而且“遊得好”。

下堡周、黃兩姓的龍“畫得好”。周、黃屋原來是遊花燈的,後改為遊龍。他們的龍畫,好似舉辦農民畫展壹樣,觀眾喜愛看。龍身上畫少量的龍鱗和雲彩外,大部畫的是雙龍戲珠、丹鳳朝陽、梅蘭竹菊、牡丹芍藥、八仙獻寶、仙姬送子、雄雞白鶴、奇花異卉、鯉魚跳龍門等等。他們的龍不僅畫得好,就是兩頭裁口上的詩詞、句子也題得很好,字體真草隸篆今古書體集於壹龍,畫工技術代代相傳,久經不敗。所以自古至今他們的龍都被譽為“畫得好”。遊於田源之間

城兜陳、江、楊、李4姓大龍“擡得好”。城兜的龍要遊於河旁,走許多田間道路,但秩序井然,觀眾叫好。

(四遊大龍的意義

1、友誼的橋梁、團結的紐帶

姑田擎龍都是兩姓、三姓合擎壹條龍。這些合擎龍的姓氏之間的關系都很好,如同兄弟壹般,從未發生過宗派械鬥。如華、江二姓,幾百年來聚居在壹起,雙方相處非常融洽。逐年遊龍上交下接,正月十五那天,若江姓出龍,遊龍頭、龍尾壹行人必須持幾把銃、香、紙、炮,兩對大龍燭,到華姓總祠去燒香、放銃,、放炮,表示敬意;若華姓出龍,禮尚往來照例回敬,已傳十多代,於今還是沿襲遵行,兩姓歷代和睦相處,相安無事。

2、培養制龍藝術人才

姑田紮制大龍的技術是歷代相傳的。父親紮龍兒子相幫,幫上兩年無形中就學會了。大龍制作包括備龍板、備筋骨、紮龍頭、紮龍尾、紮龍腰、紮龍爪、紮龍蛋、糊裱、畫龍、剪貼、題字、裝燈、備龍棍、備插袋、備插袋布等15道工序。龍的骨架用竹篾制紮,外糊裱宣紙和畫上龍鱗和雲彩。制作時間為初三到十四,每節龍腰至少要4天以上。

1991年正月初八日,龍巖茶花節。姑田大龍要在茶花節期間在龍巖踩街出遊。十二月下旬組織30人到龍巖紮龍,僅用了十天時間便紮好壹條108節的大龍和壹條12節的小龍,並裱背好。年初二組織20人去畫龍,做到每節龍的畫面不壹樣,每節龍兩頭裁口的詩詞、句子、對聯也不重復。姑田農民詩社選派3個既會寫、又會畫、又會作詩題句的人才去參加。這些人不負重望,在年初七這天就完成繪畫和題寫詩、詞的任務。龍頭上題的壹副對聯是:“天下大龍稱第壹;巖城花節屬頭回。”把“龍巖”二字輕輕松松地嵌在裏面,題得很是確切。這次遊於龍巖茶花節大龍的字、畫得到文藝界的好評。

在慶祝龍巖建市十周年大型民俗踩街活動中,連城縣展現姑田大龍的雄姿。展現在巖城市民眼裏的是壹條79節、近300米長的大龍。

3、寓煉於樂,增加體質

擎龍時兩只手,兩只腳以及雙眼雙肩和頭,壹身都要活動。邁開樁步,氣沈丹田,雙腿穩健下蹲,是擎龍的基本功。當龍入角(90度急轉彎時,妳惹不懂決竅,肯定妳會累得滿頭大汗。若遇上刮風,是最費力的事。壹節龍上百斤,此時妳得用頭朝逆風抵著龍棍,雙腳用力,叉開八字步,雙手緊扶龍棍,使龍不致被風吹倒,壹身的力氣都會自然而然的地發揮出來。擎龍是壹項極好的體育鍛煉活動。

1991年,大龍遊於龍巖茶花節。“壹夜龍遊天下曉;三聲銃響九州知”。姑田大龍轟動龍巖城,在龍巖的外賓親眼目睹姑田大龍的雄姿,贊不絕口。還有拍成錄像帶到馬來西亞及祖國寶島臺灣等地播放,引起轟動。中央電視臺“神州風采”欄目播放了姑田大龍的實況。1992年省畫報社的記者和攝影師,將姑田遊大龍的鏡頭拍下來,刊登在福建畫報上。省、地報刊多次刊登過有關姑田大龍的文章。1996年年初八,四川電視臺轉播了姑田遊大龍。真是姑田大龍甲天下,聞名海內外。

姑田人愛龍,把龍看成是祈保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象征。隨著社會的文明進步,遊龍這壹傳統活動,必將更加健康地發展,為中華民族文化增光添彩。

4、體現姑田獨特物質

4.1紮制大龍的竹林資源

姑田的水利、礦藏、森林資源十分豐富。全鎮有林地面積43.5萬畝,林木蓄積量200多萬立方米,是連城的重要林區之壹。竹林面積6萬多畝,毛竹立竹720萬株。而制作大龍骨架、龍棍等重要部分都出自於這竹林中。

4.2糊裱大龍的宣紙

連城宣紙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明嘉靖年間,連城縣壹帶就有生產竹料紙和皮料紙,明天啟年間,姑田鎮的制紙師傅到邵武壹帶學習當地的制紙工藝,回來後,結合本地工藝進行改進,形成了連城宣紙特有的制作工藝。

“片紙非容易,措手七十二”,說的就是連城宣紙竹絲天然漂白制作工藝的繁瑣,其工序達72道。主要工藝流程分備料和制紙兩大部分,總耗時8個月左右。備料主要在山上,先是砍青,即上山砍嫩竹,將嫩竹下竹塘,費時2個月漚爛;然後將漚爛的嫩竹洗成竹絲、坯吹,先在石灰水裏浸漬,洗凈進行炊料蒸煮,後用純堿浸漬,再次進行炊料蒸煮;竹絲洗凈後上竹竿曬幹做成竹絲餅,在山上漂白3個月後,送到碓料房進行碓料,到此,造紙的原料方才備好。制紙首先是在紙寮進行手工撈紙,撈到300張左右、15厘米厚的濕紙層後將其水分榨幹;然後,送至焙紙房進行焙幹;焙幹後在經過老師傅精心的整紙、選紙,將不合要求的紙張剔除,確保宣紙的質量;最後,用60厘米長的裁紙彎刀按規格進行切紙,包裝好後就可以銷售。

正是特有的制作工藝,造就了連城宣紙的高品質。該紙厚度適中,抗拉性強,質地柔軟、纖密耐用,白凈吸墨,能經受風吹雨打,太陽暴曬,強光照射而不變色,享有“百年不褪色、千年不變黃”的美譽。而且,姑田質量上乘的漂料宣紙,壹直是四堡雕版印刷產業用來印刷較為重要書籍紙張的材料,為雕版印刷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民國初期,連城宣紙業達到高峰,擁有1000余戶手工紙槽,工人壹萬多人,年產量6萬擔,紙莊商號50多家,產品遠銷全國各地和日本、越南、泰國、緬甸等地,成為當時全國五大宣紙產地之壹。

連城縣主動作為,部門、企業協同配合,積極開展連城宣紙制作工藝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申報工作,2007年9月,該工藝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列為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春節壹過,姑田家家戶戶就開始忙於擡竹、備龍板、紮龍。大龍制作工序相當復雜,有備龍板、備筋骨、紮龍頭、紮龍尾、紮龍腰、紮龍爪、紮龍蛋、糊裱、畫龍、剪貼、題字、裝燈等十五道之多。龍板每節長四米,兩頭鑿有壹圓洞用以相互連接。龍頭高達二米四、長七米,龍口內含壹大紅龍珠,大有吞雲吐霧、威震山河之勢;龍腰每節高二米二、長四米三;龍尾高二米四、長六米。

大龍每節由五個青壯年輪流擡舉遊動,而碩大龍頭由三個人擎著、壹個人前面看路、四個人用繩子從四方拉住,方可平平穩穩前行。看著肩掛插袋、手擎龍棍的小夥子壹步壹趨,擎著大龍搖搖晃晃出遊,還要應付前後的擠壓,不禁為之捏壹把汗。但對於當地的年輕人來說,擎龍很累,卻很有趣,這是過年最熱鬧的場面。

  • 上一篇:瀏陽特產有哪些啊
  • 下一篇:潮汕魚飯為何不去內臟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